若非此人誤事,諸葛亮必能一統三國,劉備臨終最想除掉他!

2020-09-16   星稀月暗

原標題:若非此人誤事,諸葛亮必能一統三國,劉備臨終最想除掉他!

街亭之戰,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的決定性戰役。而此次北伐又是諸葛亮準備最為充分、取得影響最大的一次北伐。故而,街亭之敗,很令傾向於蜀漢一方的後人們而惋惜。對於街亭失守,很大原因在於馬謖剛愎自用,違背諸葛亮的指令而在山上紮營之故。但是大家卻忘了一件事是誰重用馬謖為先鋒,最終造成了街亭失守,此人正是諸葛亮。

然早在劉備臨終之際就曾對諸葛亮說:「丞相觀馬謖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當世之英才也。」先主曰:「不然。朕觀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劉備臨終的意思十分明確,就是馬謖誤國,不可用,但是諸葛亮卻違背了劉備的臨終遺言。這究竟為何?

馬謖是從荊州跟隨劉備進的四川,其後又在綿竹、成都等地做地方官員。馬謖這個人才氣過人,好談論軍事。因此丞相諸葛亮也很佩服他的軍事計謀。然而劉備憑藉著他豐富的人生閱歷以及對屬下官員將士的辨識能力,認為馬謖偏重於理論而缺少實踐經驗,所以並不喜歡馬謖。

而在劉備去世之後,馬謖卻通過幾件事證明自己的能力,同時給諸葛亮一個錯覺,自己是可以擔當大任的。諸葛亮征南中孟獲,便是採納了馬謖「攻心為上」的建議。而諸葛亮在世之時南中孟獲在無反叛,說明馬謖的計謀是起作用的。南中平定後,面臨著一個治理的問題和如何防止反叛的問題。諸葛亮依然採取馬謖「攻心為上」的策略,蜀軍在南中不留一兵一卒,讓孟獲等在當地少數民族中有影響的人物出任官職。

在確保國內穩定之後,諸葛亮終於確定北伐,在這次北伐之中最重要的莫過於街亭之戰,一條長達十幾公里、寬約五、六公里的山谷地帶。在如此的開闊的山谷地帶「當道紮寨」,很難構築堅固的防禦工事,也就意味著將與魏軍正面硬槓。而馬謖的兵力是少於魏軍,並且因為馬謖是初上戰場,根本不知道水源的重要性。

相反與馬謖對戰的是張郃一位老將,張郃卻沒有選擇攻山,而是切斷了蜀漢大軍的水源,若是張郃硬行派兵往山上沖,馬謖的居高臨下多少還真有點用,可他不玩這個,他玩斷水,這下馬謖便被動了,接下來張郃更縱火燒山,蜀軍不戰自亂。隨後張郃乘勢進攻,蜀軍果然大敗,遂失去街亭。而以蜀漢的國力也派不出多餘的兵力支援馬謖。

從這一過程來看,馬謖只知自己才智過人,卻不曉得自己欠缺才能,首先就是實踐判斷能力。布陣在山上,不是說完全不可以。但你要清楚了解對手,根據對手來做靈活改變;其次就是組織運營能力。最後一點就是完整謀略的協調應變能力。身為智囊,應該對自己的戰術設想有一個完整的思路,這都說明馬謖只適合當一個參謀,而不是上陣打仗的將帥。

馬謖鑄成大錯,自知必死無疑,潛逃不成,被諸葛亮下獄。按律斬首,也就是演義中揮淚斬馬謖的故事。諸葛亮因為知人不明,導致準備了兩年的第一次北伐失敗,上表請求自貶三等,從丞相降級為右將軍,行丞相事。諸葛亮一生謹慎,廉潔奉公,對蜀漢忠貞竭力,鞠躬盡瘁,是後世人臣之表率,但是在用人方面確實不如劉備。

諸葛亮沒有劉備識人的能力,也沒能聽信劉備的話,最終導致北伐的失利,若非是馬謖誤事,諸葛亮必能一統三國,這也是為什麼劉備臨終最想除掉馬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