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之前,運動一場接著一場,而吃喝作為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行為,也被漠視,忽略。1980年代,日常重新回歸常識,許多人來到中國,端起了相機,記錄下那個年代的日常生活。下面這組照片上記錄的就是曾經的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中期,時間過去了30多年,恍如隔世,心酸也好,懷念也罷,我們用一張張壓得扁平的照片重現那個年代與吃喝相關的日常。
1983年 大同 早餐的油條
油條是北方地區最熟悉不過的早點,至今依然能在大部分地方地區見到這一幕。只不過基本上見不到燒木柴的鍋灶了。
1978年 中國 餃子館
鮮肉水餃的價格是:二兩,貳角,十四個。按照時間推測,那時候還需要使用糧票。中間的小伙子手裡端著的,應該是一碗熱氣騰騰的餃子湯,北方話叫:原湯化原食。
1984年 昆明 鍋貼
看小伙子胸前的圍巾,寫的應該是「五華區飲食公司」,國營企業。爐子裡炭火旺盛,想必這鍋貼滋味不差。
1985年 昆明
1984年昆明 小鍋米線
30多年之後,昆明的小鍋米線與那時的形式沒有變化,無非以前是煤爐,現在是燃氣。炭火上的三個銅鍋看樣子已經有些年頭了。
1985年成都 茶館
這是1985年成都某一天的下午4點55分。時間就此定格。日曆上顯示的日期是某一個月的28號。
1979年 北京 麵條
北方的抻面,需要先盤條,後餳面,做打滷面還是炸醬麵都好吃,要的是這種勁道。如今北京的麵館里幾乎見不到有人這麼做面了。
1984年桂林 路邊攤
1980年代的桂林山水已經甲天下,許多國外遊客開始慕名而來。兩家小店,都是山寨了當時中國最有名的兩家餐廳的名字:杭州的樓外樓,蘇州的得月樓。1983年,一部電影《小小得月樓》叫得月樓名聲大震。這時的物價是:餛飩2毛,餛飩麵2毛5.
1985年 成都 茶館
成都人離不開茶館,有人在茶館裡擺龍門陣,有人在裡面酣睡。門口的價目表上可以清楚的看到當時一碗茶的價格:最便宜的是二級花茶,0.18元一碗,最貴的則是明前特花,價格是0.35元。
1985年,廣州 小餐館
1985年的廣州,中國改革開放的橋頭堡。餐廳門口的菜單上羅列著菜單,價格從幾毛錢到一兩塊錢不等,在這家餐廳里,價格最貴的菜是蚝油鳳爪,價格2.50元。
1979年 中國 蒸饅頭
這是中國北方最常見的一幕,碩大的籠屜,蒸饅頭。這可能是某個單位的食堂,或者是某家餐廳的後廚。在我們小時候的印象中,饅頭做得好的人,就應該長成這個模樣。
1988年北京
入冬的街道,擺滿了冬儲大白菜。這對於經歷過那個年代的北京人來說,是最熟悉的記憶,甚至隔空就能嗅到空氣中瀰漫的爛白菜的味道。那時候,家家戶戶冬天做的最多的就是各種白菜。
1985年湖南嶽陽
這裡有孤獨的童年。一個小姑娘坐在外面默默吃完一頓飯,她被一聲喀嚓聲記錄下來。
1985年廣州 戶外茶館
令人感興趣的是上角的標示:如發現茶杯無消毒的獎五角。那個年代的廣州,已經開始講究服務意識了。
1988年北京 一家餐廳
這個餐廳叫歐美酒家。開業於1988年6月,當年北京川菜已經開始流行,所以門口寫著正宗川菜的招牌,叫我更感興趣的是,這家店居然還有鐵板燒。歐美酒家至今還在,只是已搬進了南河沿的歐美同學會裡。
1984年拉薩
看不出大姐手裡拿著什麼,似乎是一個計算器。前面的酥油似乎正在冒著香氣。
1982年北京
北京的街頭,最醒目的是北冰洋。那是一代人的童年記憶。
1987年北京 街頭
如今的大媽們都在跳廣場舞,那個年代的大媽們都在練氣功。玩法不同,但是大媽是永恆的。
照片來源於Magnum Photos以及網際網路
攝影作品來源自多名攝影師,包括Leroy W. Demery, Jr、Aad van der Drift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