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映了一部,由羅晉、李一桐、黃志忠、張志堅、苗圃、金瀚、鄭業成等藝人領銜主演一部大型歷史劇《鶴唳華亭》,首先吸引我的是「鶴唳華亭」這個名字,畢竟這個成語還是比較冷門的,很少人能夠知道其含義,鶴唳華亭原是指人仕途險惡,有人生無常的感嘆,就像小說《巴黎聖母院》中開篇石刻「命運」一樣,即是感慨,也像宿命一樣難以逃脫。入劇之後你會發現,這部歷史大劇,不僅在情節上引人入勝,在細節上也做到足夠細緻與紮實。
《巴黎聖母院》「命運」字刻
《鶴唳華亭》中的服飾
本劇雖然是歷史架空劇,但是故事背景設定在宋朝,看的出主創還是比較用心的,基本還原了宋朝時候的穿著以及禮儀等。就像同類型歷史架空劇《冰與火之歌》一樣,基本還原了歐洲中世紀的場景,無論服裝道具還是,建築等,甚至燈光都進行了高度的還原,這種對歷史的考究,也是很多歷史迷深陷其中的原因。
《冰與火之歌》劇照
《鶴唳華亭》劇照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社會轉型變化最劇烈的時期,社會、經濟、文化等都取得了高速的發展,此時商人不再受到歧視,追求「平等」的思潮也由此而起,這些都反映在人們日常生活起居,還有服飾上。這個時候沒有士族門閥與平民百姓之分,國家取消科舉的限制,商人也不再受到歧視,這種平等的思想在人們日常衣食住行當中都有體現。
隨著唐朝的覆沒,開放的艷麗顏色也隨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程朱理學」的思想禁錮,此時人們的穿著上,男性依然延續前朝時期的造型,女性服飾穿著趨於保守,造型拘謹,款式和顏色也比較單一,服裝的面料上主要以淡藍、淺黃、青、藕絲色、淡粉紅、墨綠、白色這些素雅清秀的顏色為主。
《鶴唳華亭》劇照
五代宋初《重屏會棋圖》
同時宋朝大力推行服飾等級制度,強調禮儀觀念,什麼場合穿著什麼衣服都有嚴格的規定。比如《宋志》中記載皇后曹氏受冊封禮的著裝:「行禮之日,百官常服早次入」,「內外命婦就位.皇后服神衣」皇后在冊封時所穿衣服,百官著常服參拜,皇后著神衣受禮,禮畢皇后謝皇帝皇太后時改著常服,皇帝則服通天冠,絳紗袍受禮,整個程序有著嚴格的禮儀約束,同時對於著裝也是明確規定,在整個行禮過程中不得出半點差錯。比如朝服要求「曲領大袖,下施橫襴,束以革帶,幞頭,烏皮靴。」
《鶴唳華亭》劇照
宋畫《孝經圖卷》
但是到了宋朝中期,越禮的事情特別突出,尤其是婦女,她們衣服顏色異彩紛呈,很多女性不但穿著紫色衣服,而且還穿戴氈笠這種胡人的衣服,要知道當時朝廷對胡人是非常憎恨的。雖然朝廷三令五申,要求不得越禮,不得奢靡,甚至將宮廷當中婦女的金翠首飾當街焚燒,但是效果還是未達到。所以我們在劇中可以看到,很多女性裝束,相較於明朝還是比較開放的。
《鶴唳華亭》劇照
宋畫《伎樂圖》
宋朝時期還對官員衣服的顏色做了詳細的規定,比如三品以上穿紫色,五品以上穿硃色,七品以上穿綠色,九品以上穿青色,至於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二色。而且還有明確規定,只有皇帝和內臣可以穿著紫色。這一點劇中也進行了高度還原,甚至還原了單色公服上的暗紋,和唐朝衣服鮮艷奪目不同,宋朝提倡含蓄美。
《鶴唳華亭》劇照
《鶴唳華亭》劇照
《鶴唳華亭》劇照
宋畫《玉輅鹵薄圖》
宋代官員服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官員頭上戴的幞頭了,而且幞頭後面還有像扁擔一樣的巾端,唐朝的時候這個「扁擔」是垂下的,晚唐時候,有些藩鎮開始使用材質比較硬的幞頭,而且兩邊的「扁擔」也分為直腳、曲腳、交腳、朝天腳、順風腳等多種形式。在宋朝最常見的還是直腳,據說最長的直腳能夠達到一丈,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扁擔」了。我們從劇中可以看到,這些官員的「扁擔」還有些微微上翹,有些還有交叉的。
《鶴唳華亭》劇照
交叉幞頭
宋哲宗畫像
北宋開始盛行淡雅清閒的藝術風格,因此文人喜歡穿著寬鬆樸素的便裝,當時士大夫普遍穿著寬大的長袍,稱之為直裰、直縫或者道袍。我們現在僧人也還穿著這類的衣服,和圓領衣服不同,這類衣服輕鬆隨意,適合日常。
《鶴唳華亭》劇照
宋徽宗便裝圖
背子是宋朝新出現的服裝款式,男女都可以穿,這種衣服的特點就是,前後衣裾不縫合,兩側衣衩縫一直開到腋下。由於兩側開衩,所以必須在腰間束帛或者系帶。
《鶴唳華亭》劇照
《聽琴圖》局部
宋朝的禮制
除了在衣服上高度還原,劇中還對宋朝禮制進行了細緻的描繪。宋朝統治者,在吸取了五代十國長達五十多年內亂的經驗教訓,對禮制的建設非常重視,曾經制定了了《五禮新儀》、《開寶通禮》、《禮閣新編》、《太常新禮》、《太常因革禮》、《續太常因革禮》《慶曆祀儀》等一系列禮制制度。
《鶴唳華亭》劇照
《孝經圖卷》局部
從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官方就形成了「五禮」,分別是國家祭祀的吉禮;款待賓客的賓禮;還有和軍隊相關的軍禮;結婚、生孩子、高升的嘉禮;以及關於喪葬的凶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國家的吉禮,和唐朝時期不同,軍禮在宋朝逐漸衰落,也是受到宋朝「崇文抑武」政策的影響,此時的軍禮更加簡化,逐漸形成宴請的和慶祝之類的慶典。
雖然唐朝時期「五禮」已經確定,但是真正形成完備的制度,要在北宋時期。這時候的典禮主要凸顯君主的威嚴,為了加強帝王的統治,而且宋朝還在禮制上吸收了一些民俗、宗教等因素。劇中第一集「冠禮案」前奏君臣朝服加冠的那一段,非常形象地描繪了官員吉禮的威儀。劇中頭戴籠巾貂蟬梁冠的朝服形象,高度還原了宋朝官服的形象 。
《鶴唳華亭》劇照
宋畫《玉輅鹵薄圖》
隨著宋朝手工業業和商業的急劇發展,宗族觀念也逐漸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家庭為單位的社會生活。而且隨著科舉制度的完善,准許下層民眾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國家統治階層,並且還嚴格限制皇族參加科舉考試,統治階層不再被門閥官僚所壟斷,庶人和士大夫不再有明顯的界限,在此背景下,官方需要對庶民階層進行規範和約束,形成在朝廷之外的禮法教化。同時為了強化專制統治,在刑法上也對禮儀規範的懲處進行了嚴格的規定。
《鶴唳華亭》劇照
《觀榜圖》
比如在《宋史》當中記載:「訪聞喪葬之家,或則舉奠之際歌吹為娛,靈柩之前令章為戲,甚傷風教,實紊人倫。今後有犯此者,並以不孝論,預坐人等第科斷。所在官吏,常加覺察,如不用心,並當連坐。」對這類違反禮法的事情都處以重罰。
了解這些這些歷史背景,你才能了解為什麼蕭定權在典禮之前如臨大敵,因為這即是一場慶典,也是個人的「年終述職」,同時還是他父親蕭鑒宣示自己的權威,加強皇權統治的時候。
《鶴唳華亭》是作者雪滿梁園,在晉江文學網年度評分第一的作品,小說長期居古言類小說第一名,不但對歷史細節高度還原,而且文字上也多用「廿四史」「通鑑」等史著里章奏、書札,還有字謎、駢賦等多種古代文體進行表達,所以一般讀者會有一定的門檻。這部劇里不僅有跌宕起伏的故事,還用工整的筆墨介紹了儒家文化當中仁義道德,以及傳統倫理哲學等。
近些年隨著我們國產劇製作水平的提高,湧現了一大批優秀作品比如《長安十二時辰》,還有正在熱播的《鶴唳華亭》,這些古裝劇對服裝、道具等各方面,注重對歷史細節的還原與考究,讓我們的古裝劇水平不斷提高。未來希望我們的國產古裝劇能照著這個方向不斷前進,能製作出更加精良的歷史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45lBm8BMH2_cNUglKV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