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州是古代山東地區的一個著名政區,其始置於唐初,經過前期短暫廢設、駐地變遷、轄境調整等變化後,自唐乾元元年始成為一個較為穩定的政區,前後沿襲一千兩百餘年,在山東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曾長期為膠東半島東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自唐始也是我國北方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隋唐是我國行政區劃的一個大調整時期,自秦滅六國廣設「郡縣」以來,縣為較為穩定的行政區,郡作為一級行政區經過拆分數量越來越多,為加強管理漢武帝時在郡之上設「十三刺史部」。「十三刺史部」多以古代州名為名,因此又被稱為「十三州」,但此「十三州」僅為監察區,「郡」仍為一級行政區,到東漢末才演變為行政區,以州統郡,「郡縣制」改為「州郡制」,形成了「州、郡、縣」三級行政區的格局。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政區混亂,各國廣置州郡,州、郡等越來越小,到隋朝建立後為統一政區而「罷天下郡」,直接以州領縣。但事總有反覆,隋唐時期州、郡曾數次更替,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楊廣又改州為郡,以郡領縣,恢復秦制。新朝新氣象,唐朝建立後又廢郡為州,最早的「登州」就設於這一時期。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淵於文登縣(今威海市文登區)置登州,此為登州建制之始,但僅六年(貞觀元年,627年)後登州即被撤銷建制,登州之名來源於文登,而文登因文登山而得名。唐如意元年(公元692年),武則天復置登州,治所為牟平縣(今煙台市牟平區),此為登州第二次設立,唐神龍三年(公元707年)登州移治蓬萊縣,蓬萊縣由黃縣蓬萊鎮於同年所升,蓬萊置縣後黃縣省入,712年黃縣復置,此時登州轄蓬萊、牟平、黃縣、文登四縣。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李隆基廢州為郡,登州改設為東牟郡,仍以蓬萊為治所,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李亨即位後又改郡為州,東牟郡廢而登州復設,此為登州第三次設立。此次改郡為州,「州制」徹底取代「郡制」,登州也自此穩定下來。唐、五代及北宋時期,登州均以蓬萊為州治,轄境變化不大,領蓬萊、牟平、文登及黃縣四縣,基本相當於今威海市大部及煙台市市區、蓬萊、棲霞、龍口等地。
宋金施行「路制」,北宋時登州隸屬於京東東路(路治青州),金時屬山東東路(路治青州),但金時登州析出了寧海州,面積要有所縮小。1131年,偽齊於牟平設寧海軍,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寧海軍為寧海州,寧海州以牟平為州治,轄牟平、文登兩縣,登州轄蓬萊、黃縣及新設之福山、棲霞兩縣,所轄仍為四縣,但面積大大縮小。
元朝是我國「行省制度」的開端,但今山東地區並未設行省而是直屬於中書省,與今山西、河北等地被稱為「腹里」,登州先後隸屬於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淄萊路、般陽路(淄萊路改,路治淄川)。
明朝建立後,山東正式設省,省會為青州,洪武九年朱元璋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衙門遷往濟南,自此濟南取代青州的地位成為山東地區的政治中心。登州最初隸屬於萊州府,1373年升為直隸州,1376年(洪武九年)升為登州府,府治蓬萊縣,轄蓬萊、黃縣、棲霞、福山、招遠、萊陽及寧海州(領本轄及文登一縣)共一州七縣,清襲明制。自唐始,登州一直為我國北方重要的海港,也是海防重地,明朝還在登州設登州衛,戚繼光就出生於此。
清朝末年,西方列強以堅船利炮打破了清政府閉關鎖國的大門,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1858年)清廷被迫簽署《天津條約》,登州被開闢為通商口岸,1861年煙台開埠,此為近代山東第一個開放口岸,膠東半島的經濟、政治中心逐漸轉移到此,民國初廢府存縣,登州府廢,長達一千二百餘年的登州成為歷史。
建國後,煙台成為膠東半島東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先後有煙台專區、煙台地區、煙台市等建制,而原登州治所蓬萊現為煙台市所代管的縣級市,現在蓬萊市政府駐地就以登州為名,為登州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