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了解的古人科舉......

2020-07-06     名家書畫鑑賞

原標題:你不了解的古人科舉......

最近一段時間,山東女孩被冒名頂替上大學的事件鬧得是沸沸揚揚,引起了強烈的討論,馬上就要高考了,筆者在這裡給大家科普一下古人在科舉中的作弊手段。希望大家引以為戒!(不要模仿哦,否則後果自負!)

說起來,好多人都看過《天才槍手》,這部電影講的就是作弊的事情,而他們所使用的手段,其實在古代中國就已經被聰明的考生掌握。

一、場內"槍手"

古代其實就已經有了槍手這個特殊的職業,那時候的槍手大概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場內冒名頂替,這是很常見的現象。他們大多是擅長書法,在謄錄和供事的考試時,會參與替考。替考的收費標準是根據他們的名氣劃分的。事後的收入也成為了他們的旅費來源。

在《清代野記》中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位浙江蕭山人,他叫馬星聯。這個人特別擅長楷書,經常在考試中取得前三的好成績。自然,他的名氣也引來了找他代考的人。對於代考的請求,馬星聯開出八百金的價格,對方也十分痛快的答應了,並許諾取得第一名。事後,馬星聯果然取得了第一名,並且為僱主贏得了州同職位。但是拿到錢之後的馬星聯得意忘形,趾高氣揚的大開酒宴,這也使得他樂極生悲。馬星聯得意忘形地把自己替考的經歷全部抖露了出來,這也被早就看其不爽的御史丁振鐸聽到。丁御史直接告到了朝廷。雖然當時這種現象非常普遍,但是因為馬星聯明目張胆的說了出來以及御史正大光明的提了出來。這件事使得朝廷不得不重視,立即按照科場舞弊治罪。對於考取人予以革職遣戍處理,對馬星聯則奉旨革拿,而馬星聯早已聞風逃走。這個馬星聯自幼沒了父親,其母守節撫孤,長大成人,家境貧寒。他十九歲中鄉舉、娶媳婦。到逃亡時,才二十一歲。他舉業甚工,屬於有望奪魁的人,可是卻走了這條路,鄉人都為之惋惜。

二、場外"槍手"

所謂的場外槍手指的就是頂了人家的名額中舉。在《客窗閒話》中有著這樣一段記載:蘇州人張生自幼治學,屢試不第。於是出去闖蕩,後來攢了點錢,還想繼續考試。於是準備再次入闈,以圖機會。這一年恰逢科場,所有會館都被舉子居住,不准閒人入內。張生假裝山西趕考者,混了進去。不久,他遇到了一個太原富商的公子,並碰巧和他的三個跟班成為了朋友。有一天他正和跟班閒聊,突然富商公子很慌張的把跟班叫了進去,很久才出來,個個張皇失措。其中一人質問張生:"足下既來應試,是貢生?還是監生?"張生答道:"監生。" 又問:"真的?假的?"張生說:"有照為憑,焉能有假?"跟班故作不信,張生就開箱讓他們看,三跟班高興了:"足下真是讀書人也,可惜未能及時入闈,功名耽誤了。何不一起去遊樂,來解悶?"張生說沒有錢,跟班說:"我們相好,沒有不可通融的。"就硬把張生拉出去,縱酒肆博,跟班負責結帳。後來考試張生還把他們送到了考場。到了考試結果出來的那天,張生純屬湊熱鬧去看了看,發現榜上居然有自己的名字。這可把張生驚訝到了,因為他並沒有參加考試。後來三跟班告訴他,因為公子的槍手有事來不了,臨時找了個槍手,並盜取了張生的憑照去考試,誰知居然考上了。他們給張生萬金換取這個舉人名額,張生最後答應了這個交易。

三、花樣齊出的"懷挾"

在古代科舉考試中,除了槍手替考外,使用最多的作弊手段就是懷挾了。雖然為了防止考生懷挾,考試入場時都要經過嚴格的搜身檢查,但仍有不少人夾帶草稿或縫於衣袖,或編入髮辮,或藏於硯底,或塞入筆桿,或隱於乾糧中。

曾經有這麼一個現象:有書商印刷《四書》、《禮經》的小書,類似於近代的小本書,十分輕薄,記錄了關鍵的知識點。這種書的上面還印著"舟車便覽,勿帶入場"的標語。有點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意味。你說印這種書的人,只是為了方便考生複習嗎?

另外,不止這兩種,歷史學家們還發現了《五經全注》和《四書章句集注》等小本作弊專用書籍。而且它們的封面上均印有:"勿帶入場"的標語。

甚至於有人發現古人的一些小馬甲上面,寫滿了密密麻麻的文字。想想古人所用的筆,再想想馬甲的大小,讓人忍不住感嘆:古人真是拚命啊!

不僅如此,有些有關係的人,還通過考前的試題泄露和考後的謄錄作弊以及考試中間的傳遞等方法作弊,這些方式都要求作弊的人具有一定的地位。

四、寫在後面的話

考試是檢驗和區分我們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而科舉和高考更是關乎我們的前途,對於作弊我們也許只是當做一件新聞或者故事一笑而過。然而事情如果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會怎麼樣?會一笑而過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2j6IXMBiuFnsJQV1Tf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