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一不留意,在行書里遺留了隸書筆法,卻成經典,被廣泛學習

2019-08-16   不二齋

王羲之神秘筆法,被米芾發揮的淋漓盡致。王羲之一個不留意,在行書里遺留了隸書筆法,卻成了行書經典筆法,被廣泛學習。

熟悉米芾書法的朋友,一定會知道米芾行書的鉤畫有一個典型的特徵,就是習慣性地向左拐一下,然後再往上出鉤,這個「鉤畫」有一個很形象的名字,叫做「蟹爪鉤」,因為其形狀像蟹爪,故而得名。

我初學書法的時候一直以為這個「蟹爪鉤」是米芾行書的特色,只有米芾才這樣寫鉤,後來經老師指導才知道,這個「蟹爪鉤」並不是米芾所獨創,米芾也是學習的書聖王羲之,這個鉤畫被稱為王羲之的神秘筆法。

米芾行書「時」

在王羲之的行書里,這樣的鉤畫也是隨處可見,比如王羲之行書《蘭亭序》里「靜躁萬殊」的「殊」字的豎鉤就是一個蟹爪鉤,只是沒有米芾使用的那麼誇張,可以說這個鉤是王羲之獨創,但是被米芾發揮的淋漓盡致。

王羲之《蘭亭序》里的「殊」

早在米芾之前,這個鉤也被廣泛的使用,比如在隋朝智永楷書千字文里,就曾多次出現「蟹爪鉤」,由於這個鉤的寫法不具有普遍性,大部分書法家的鉤畫寫的和楷書里的鉤一樣,所以智永楷書里的「蟹爪鉤」並沒有引起廣泛的注意。

智永《楷書千字文》里的「蟹爪鉤」

作為一個比較有特色的鉤畫的寫法,它並不是憑空而來的,也不是王羲之臆造的,必然有它的出處和合理性,我們知道,行書是由隸書演變而來,很多筆畫不免會受到隸書的影響,王羲之和米芾的這個「蟹爪鉤」就是隸書筆法遺留的產物。

漢隸《乙瑛碑》里的鉤畫

學習過隸書的朋友都知道,隸書裡面是沒有像楷書一樣十分明顯和尖銳的鉤畫的,隸書的鉤畫更像一個向左平推出去的橫畫,成熟時期的隸書是沒有明顯的鉤畫的,只是向左平推,並沒有鉤出去,也沒有露鋒出筆。

米芾《蜀素帖》里的「謝」

王羲之和米芾的「蟹爪鉤」就是在隸書平推的基礎上,向上出鋒,寫出了一個鉤畫,這個向左平推的過程其實就是隸書筆法的遺留。關於「蟹爪鉤」的這個推斷,不二齋是認可的,因為王羲之所處的時代,離隸書全勝的時代是非常近的。

米芾《蜀素帖》里的「壽」

王羲之出生於公元303年,此時距離漢朝滅亡才僅僅40多年,距離漢代隸書經典名作《曹全碑》的書寫完成才僅僅100多年,這在書法發展史是是非常短暫的,這一百多年能夠發展出王羲之這樣的行書,出現這種新的書體,其速度是非常快的,有一些隸書筆法上的遺留,也是很正常的。

米芾《蜀素帖》里的「詩」

更加巧合的的,這種從隸書里遺留下來的鉤畫的寫法,被宋代的米芾發現,並且加以靈活運用,從一種偶然現象,變成了一種特定的筆法,並一直影響了後世很多書法大師,如董其昌、趙孟頫、王鐸等等。

智永楷書

一直到現在,這種鉤畫的寫法仍然非常流行,有些書法老師教授行書的時候,還專門把這個鉤畫單獨拉出來訓練,可見對其重視的程度,當年王羲之一個不留意,在行書里遺留了隸書筆法,卻成了行書經典筆法,被廣泛學習,也可見在書法的創作規程中,「偶談」效果的重要性。

智永楷書

你留意過王羲之和米芾的這種「蟹爪鉤」嗎?你覺得這個鉤畫好看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喜歡書法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不二齋,關注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