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家「智慧醫院」聰明在哪裡?一部手機搞定「BIM+智能運維」

2019-12-02     上海工地

醫院建築是最複雜的公共建築之一,專業機電系統繁多,24小時不間斷運行,人流量大,人車物流程相互交錯,運維難度高。傳統以「應急處理」為主的被動式管理模式已難以滿足現代化高端醫療需求,急需向以「預防」為主的主動式運維管理模式轉變。

在上海市東方醫院改擴建工程中,上海建工四建集團藉助工程服務模式的創新和核心技術的發展,將自主研發的「基於BIM的醫院建築智慧運維技術」進行了全面應用示範,為業主提供了設計諮詢、施工總承包以及運營管理的全過程服務,這不僅實現了建築空間環境和設備性能的最優化,也是國內首次將BIM技術深度應用到醫院建築運維階段,為綠色醫院建設提供了全生命周期服務。

現場項目部負責人介紹說:「我們以東方醫院項目為載體,將建築與醫療服務需求兩者有機結合,總結形成了《醫院建築運維信息模型應用標準》,創建了現代化高端醫院後勤保障部門運營管理新模式。

東方醫院運維管理中心

建築運維更智慧 醫院維保更高效

本次改擴建的新樓工程位於陸家嘴浦東南路,總建築面積83161.97平方米,包括地上24層、地下2層,主要服務於重大保障和高端醫療,新增床位500張。

上海建工四建集團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趙國林說:「東方醫院每年有300萬人前來就醫,在醫院發生複雜的行為,我們就是想提前發現問題,在過程中掌握數據。」

在新樓建設初階,四建集團使用BIM建模軟體創建了建築、結構、機電安裝、視頻監控、電梯、精裝飾、醫用氣體、污水處理等專業環節的運維模型。以此為基礎進行初始的空間分配、維保流程、設備監測和安防預警等預演,將設計師、工程師在建造階段積累的經驗數據轉化為結構化的運維知識庫。

項目部研發基於BIM的智慧運維繫統,將海量異構的建築靜態和動態信息整合,實現建造到運維的信息傳遞,形成建築全生命周期大數據,實現基於BIM和人工智慧的醫院建築主動式、集成化運維管理,避免突發故障,保障醫療環境,提高醫療體驗。

該系統還與醫院的視頻監控、電子巡更、安防報警、客流車流、室內定位、機房環控等系統對接,並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將三維可視化模型與實時運維數據動態整合,使醫院日常的維保工作更方便高效。

運維團隊可隨時隨地查看新樓設備運維和報警情況,並接收來自電話、微信等方式的報修信息,輸入運維繫統,實現在線的報修服務管理。還可根據設備的運行情況、定期維保要求和維保班組工作負荷情況,自動發起設備維保計劃,實現預防性的維保,減少設備故障率。

BIM跨系統應用 只需一個手機

這個建築智慧運維繫統雖然聽起來龐大,但是等工程完工後,醫院運維人員、醫護人員、患者僅憑一部智慧型手機就可以自由穿梭於新老樓之間,實時與運維繫統連接。工地君在上文所描述的智能醫療場景都將成為現實!

該系統包括強大的建築大數據中心和輕便的桌面管理端、網頁端、智能移動端等多個終端:

客戶端關聯圖

桌面管理端為運維應急指揮中心提供數據展示和模型呈現;網頁端為一線運維主要工作介面,系統可實現隨處訪問;手機移動端使用HTML5技術開發,搭載微信平台,可實現手機訪問;平板移動端使得運維不再受硬體與空間的局限,讓智慧運維走出機房。

面向運維的BIM模型創建技術總體技術框架圖

跨系統的海量異構信息集成與存儲

跨階段的BIM模型轉換圖

跨系統的海量異構信息集成與存儲

在BIM建模時,建立相應監測設備的模型,並將監測點位信息輸入設備屬性,從而實現BIM中監測對象與BA中獲取的監測數據匹配,實現數據集成。

各相關係統提供的數據接口

(1) 基於BIM的空間運維管理

基於房間的運維需求,快速獲取不同房間的差異性運維需求,輔助現場運維實施。

可為每個空間生成二維碼或藍牙信標(ibeacon)作為室內定位標籤,支持通過掃描二維碼、或根據藍牙信號自動定位維修請求等。

基於BIM的空間管理圖

(2) 基於BIM的機電設備管理

BIM運維繫統通過導入機電設備BIM模型,展示各個系統的主要設備信息、邏輯結構以及物理結構。

此外,系統還可根據設備的運行情況、定期維保要求和維保班組工作負荷情況,自動發起設備維保計劃,實現預防性的維保,減少設備故障率。

基於BIM的機電設備運行監控圖

(3) 基於BIM的能耗監測與節能潛力分析

包括晝夜峰谷比、季節峰谷比,診斷可能存在的能源浪費行為,輔助管理優化,達到減少能耗的目標。

能耗特徵分析與異常情況挖掘

本文來源自上海建工四建集團,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znnyG4BMH2_cNUgkU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