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70年披荊斬棘,70年風雨兼程。今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迎來70周年華誕。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全國人民銳意進取、自強不息,一路砥礪前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建設成就,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中國的每一寸土地上,70年的歲月都留下了動人的歷史印記,每座城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故事。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人民網策劃推出「跨越70年·中國的故事」系列報道,記者通過視頻、圖片、文字記錄下各地70年間的發展變化,以小見大,展現國家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圖景,在生動的歷史變遷中感受新中國奮進的磅礴力量。
夏日雨後,位於雲南省保山市高黎貢山旅遊度假區境內、高黎貢山東麓的百花嶺村雲繞群峰,山石如洗,空氣清新。不多時,山林里清脆的鳥叫聲傳來,高音的、中音的、低音的,各種「流派」、各種聲調的「歌唱家」在這個以傈僳族、白族為主的村子裡奏著「百花嶺好聲音」。
過去的百花嶺真窮!
小伙子多是入贅,姑娘們恨不得早點嫁出去。
因為交通閉塞、貧困落後
村民的日子過得緊巴巴
為了填飽肚子
祖祖輩輩進山打鳥吃野獸是常事
這座大山就是村民的家
改革開放以後,流行於歐美的觀鳥活動在國內興起,當地政府在引導村民加強生態保護的同時,鼓勵村民利用豐富的鳥類資源,發展觀鳥經濟。近年來,不計其數的觀鳥者、拍鳥人紛至沓來,百花嶺成了「中國的五星級觀鳥勝地」。
如今,村民的日子就像血雀(一種鳥類)一樣紅火,常年在外務工的村民開始返鄉創業。在享受大自然饋贈的同時,已實現脫貧致富的村民更加自覺主動地保護這座大山,與這裡的300多種鳥兒共同演奏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樂章。
雨後的百花嶺村。(人民網 李發興 攝)
「搶救式」保護救了環境
驅車出高黎貢山旅遊度假區管委會所在地,沿路向北行駛約45公里,便到了百花嶺村。甫一進村,便聽到鳥叫聲婉轉清脆,仿佛耳邊唱著的美妙的歌。
而這「歌聲」多年前斷過。
村民們世代靠山吃山,進山伐木打獵是常事,生態慢慢破壞了,鳥兒也少了,『歌聲』便斷了。
侯體國今年50歲,人稱老侯,百花嶺第一個「鳥導」。
老侯打小就是個打鳥高手,騎在牛背上哼著小曲,身後還有一群專門給他撿石子的同伴,「多的時候一天能打100多隻。」
當年
拉木材的拖拉機一趟趟從林子裡開出來
碎石路塵土飛揚
森林資源被破壞了,野生動物越來越少,慢慢連鳥也少見了。眼看生態環境惡化,1983年,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建立,開啟了「搶救式」保護管理模式,禁止村民到保護區內活動,凡是到保護區內偷砍樹木或者偷捕盜獵野生動物的,都要給予重罰。
我們祖祖輩輩伐木打獵,不讓進山,生計來源斷了,我們怎麼活?
村民們疑問不小。
只有把保護與發展的問題解決了,我們與村民的對立關係才能解決。
保護區工作人員達成共識。
1995年12月,在保護區的牽頭下,百花嶺村成立了全國首個農民生物多樣性保護協會——高黎貢山農民生物多樣性保護協會。這個由當地村幹部、村民、教師、學生、護林員組成的協會開啟了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生態環境保護髮展路徑。
多數村民起初不太配合,依然偷偷打鳥打野獸。
保護區工作人員進村入戶宣傳保護山水樹木的好處,幫村民找項目、搞培訓,帶著村民種咖啡、種柑橘,還樹立示範戶,讓先進帶後進,不少村民成了『土專家』。會員們也是相互監督、相互幫助。
協會老理事長、百花嶺村原黨支部書記李加虎說。
靠著種咖啡、甘蔗,村民們日子有了起色,保護區工作人員再接再厲,鼓勵村民上繳打獵的工具,引導大家一起加入到保護高黎貢山的行動中。
生態環境開始重新變好,協會會員也逐年增加,20多年來,會員從65名發展到151名,還帶動了周邊28個村寨成立了森林共管委員會。協會成員楊志學說,「靠山吃山,山終會被吃空;而愛山護山,日子才能越過越好。」
老侯在鳥塘給鳥投食。(人民網 李發興 攝)
村民們發起「鳥財」
綠水青山守護住了
山裡的鳥兒回來了
叫得更清脆、更悅耳
近的唱著主調
遠處的像是伴唱
百鳥和鳴
歡快而清新
到上世紀90年代,開始有觀鳥者慕名來到百花嶺觀鳥。從2004年開始,觀鳥人開始用相機拍鳥。作為村裡最早的「鳥導」,老侯說,最開始是扛著攝影器材漫山遍野跑,長時間處於傳統的「野拍」模式。
2009年,老侯建起村裡的第一個鳥塘,為拍鳥者提供觀鳥和拍攝服務。鳥塘旁用遮陰網搭了個棚,可以容納十來個機位一起拍攝,每個機位一天收費20元。
老侯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鳥塘受關注度也越來越高。村裡引導村民向老侯學,一段時間後,一個個鳥塘如雨後春筍般冒了起來。傈僳族村民李習也建了個鳥塘,「鳥塘里有個明星鳥——黑頸長尾雉,特別美,每年來拍它的人特別多,一年僅觀鳥的收入就超過3萬塊。」
兩隻赤尾噪鶥在鳥塘棲息。(葛寶智 攝)
幾年下來
百花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村裡的基礎設施不斷改善
人均收入增長迅速
旅遊收入成為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
如今的21個鳥塘中,明星鳥塘的年收入在8萬元左右,其餘的收入也在2萬元至5萬元之間。
2016年至2018年的3年間,百花嶺每年接待觀鳥旅遊者均超過4萬人次,村民收入也在逐年提高。
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近1.3萬元,是2008年的4倍多。
百花嶺村黨支部原書記楊成吳說,「這片林子就是我們的『綠色銀行』!
目前,百花嶺的鳥塘由村集體統一管理、統一售票、統一分紅、規範運營,形成了「人人參與、共同致富」的局面。楊成吳說,百花嶺觀鳥產業從傳統的「野拍」模式逐漸步入了制度化、規範化、經常化的軌道。
看到村裡人發起「鳥財」,在外打工的村民紛紛返鄉,開客棧,做「鳥導」,形成了「背包、『鳥導』、送飯服務、銷售、物流」等為一體的旅遊服務產業結構。
老侯的女婿葛寶智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2015年,他辭去城市的工作,一家人回到百花嶺,協助老侯專門接待外國遊客。如今,葛寶智打開思路,探索拓展觀鳥經濟產業鏈,除了觀鳥,還會不定期舉辦自然教育、營地教育等,他希望能將大自然的美好分享給更多的人。
2016年,村民唐占兵開了一家客棧,自己開車接送遊客,還兼職做「鳥導」,妻子在家打理客棧,「生活更有奔頭了。」楊成吳在開客棧的同時也銷售村裡的水果,「遊客們很喜歡吃,每年光快遞費都得2萬元。」
觀鳥經濟帶動了百花嶺村的住宿、餐飲等服務業的快速發展。目前,百花嶺有21家客棧,可同時接納700多名遊客。老侯說,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4月,是百花嶺最熱鬧的時候,住宿一房難求。
現在,觀鳥旺季即將到來,楊成吳手上也存了些積蓄,正在抓緊修建精品客棧,預計9月份能投入運營,以彌補村裡高端客棧的不足。
攝影師在鳥塘拍鳥。(視頻截圖)
百姓日子欣欣向榮
觀鳥產業不僅改變了
百花嶺過去貧窮落後的面貌
更是不斷增強了村民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
2017年開始,高黎貢山旅遊度假區管委會支持村民對鳥塘進行改建,在原有的鋼製結構外面掛上迷彩布料遮擋,在頂棚覆蓋棕櫚,以便更好地融入周圍環境,吸引更多的鳥類前來自然棲息。
為防止鳥塘的無序增長破壞環境,高黎貢山旅遊度假區管委會在保護區和集體林相交融的地方劃定了一個2平方公里的區域用來做鳥塘,除此之外的地方嚴禁再建鳥塘。建鳥塘時,更不允許破壞原地的草木。
通過這樣的方式做下來,人與自然和諧了,鳥就越來越多了,帶來的效益就越來越好。
高黎貢山旅遊度假區管委會主任李廷金說。
在百花嶺這個觀鳥勝地,迄今已記錄到343種鳥類,約占雲南省記錄鳥類總種數的43.3%。其中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種類5種,國家二級保護種類33種。
為唱響「觀鳥」這張名片,從2016年開始,保山市連續三年舉辦了高黎貢山國際觀鳥節,期間還舉行了高黎貢山國際野生鳥類攝影大賽等系列活動。保山市市長楊軍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舉辦這樣的活動,就是希望通過鳥類影像展示保山的生態魅力和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搭建生態保護與旅遊發展新平台,探索生態旅遊扶貧新模式。
紋背捕蛛鳥在覓食。(葛寶智 攝)
作為保山市全域旅遊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高黎貢山旅遊度假區擁有著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李廷金表示,下一步將按照保山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積極在守好生態紅線的同時,探索旅遊扶貧新模式。
每年5月至9月是百花嶺的觀鳥淡季,保山市、高黎貢山旅遊度假區管委會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創新舉措,變百花嶺觀鳥旅遊淡季為昆蟲微距攝影旺季,助力村民增收。
今年7月17日至21日,來自國內外的50多名自然攝影師相聚百花嶺,參加首屆中國·雲南保山「高黎貢山杯」國際昆蟲攝影對抗賽。
高黎貢山被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列為『具有國際重要意義的A級保護區』,這裡有2000多種昆蟲,是昆蟲樂園。
高黎貢山旅遊度假區管委會工作人員這樣推薦。
守住了綠水青山,也帶來了金山銀山。百花嶺的鄉村旅遊產品越來越豐富,一條生態經濟產業鏈也正在形成。穩步行進在鄉村振興道路上的百花嶺,走出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保護生態與脫貧致富共享共贏的發展路徑。
今天的百花嶺,「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北京 | 山西右玉 | 內蒙古鄂托克前旗 | 上海浦東 | 浙江義烏 |
安徽蕪湖 | 福建連城 | 江西南昌 | 河南鄭州 | 湖北潛江 |
湖南 | 廣西龍州 | 海南三亞 | 重慶 | 四川 |
西藏林芝魯朗鎮 | 陝西寶雞 | 未完待續…… |
主編:唐嘉藝
編輯:於新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z7Jn20BMH2_cNUgyi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