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徐坤和周杰倫數據之爭:真正的網紅明星,不在乎用數據證明自己

2019-07-22   壹創新商學

7月21日,周杰倫超越蔡徐坤在微博超話類榜單登頂。

歷時四天,這場轟轟烈烈的夕陽紅粉絲打榜記終於落下了帷幕。

這群70後、80後乃至90後的老阿姨們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這件事情從一個質疑開始,再到現在周杰倫登頂榜首。

很多粉絲說:很久沒有刷過這類平台,不知道怎麼去打榜。

從一點點的學習怎麼刷積分,打榜,然後找了找身邊的朋友一起刷評論,一起學習網際網路時代怎麼去給喜歡的偶像打榜。

不管只是為了圓廣大粉絲一個小願望,還是為了證明像周杰倫這種實力派明星仍然能夠隨便就戰勝當前這種流量小生,這件事情都有了一個看似圓滿的結局。

然而當粉絲們終於緩過勁來審視這個問題的時候,這場打榜之旅真的有贏家嗎?

肯定有的,表面上看明星贏了,品牌也贏了,但其實在這趟打榜之行中最大的贏家應該是規則的制定者——微博這類社區平台。

從引起關注,到吸引粉絲下場刷數據,引起粉絲群體狂嗨,足以證明,這類社區平台的策略已經大獲成功。

等我們想明白的時候,我們反思一下,真的就憑這一個個冰冷的數字就能代表一個明星的優劣嗎?

肯定不是,周杰倫不需要數據來證明自己,古天樂不需要數據來證明自己。

只不過在這個以流量為王的時代裡面,什麼都需要數據來說的地方,給我們造成了一種錯覺,網際網路時代好像什麼都和數據掛上了鉤。

而流量明星的出現也代表著這個時代在造星機制上的巨大改變,公眾平台上麵粉絲聚焦在一定量之後,然後再在大眾媒體通過流量引起公眾的注意,吸引品牌的留駐,最後掙錢。

有流量,有數據在身上,明星就有了話題度,品牌就有了關注度,一旦流量體現出來其重要性,就出現了一批依靠打榜做數據而出現的刷榜平台。

比如在2018年8月,一場因為一億轉發量而引起關注的明星數據事件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某位明星新專輯MV出爐十天就實現了轉發量過億,然而與高轉發量對應的是評論量和收藏量遠遠不足,這件事後來就連共青團中央都發布了微博《你見過一億次轉發的微博嗎?》進行了質疑。

而在2月份,央視新聞的調查報道《「驚人」數據的秘密》,也指出了明星數據流量造假的這個問題,並且直指有些明星數據造假比例甚至高達80%,

這麼高的數據造假能力,也就是說不管是粉絲們辛勤一點點的打榜,還是通過數據作假造出來的數據,真的就有意義了嗎?

如果平台存在的意義,只是代表著網際網路平台的一種泛娛樂化趨勢。讓公眾沉迷於其中,通過數據來造明星,那麼誰還會在乎真的做音樂、做好的影視作品?

穿脫於這件事情背後,這才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地方。

我們今天進行打榜的所謂數據,說白了也只是網際網路時代粉絲經濟的一種產物。

而以周杰倫為例而存在的一眾實力派明星存在的特殊性在於,就算沒有數據的支撐,他們依然具有國民號召能力。

這一次中老年歌迷用一次行為藝術解釋了一件事情:流量不等於流行,音樂的態度終究會在時間的流逝中由時間來進行檢驗。

而這才是一個真正的明星應該具有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