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所超美中小學,個個顏值擔當......

2019-09-21     搜建築



10所最美

中小學建築設計

新理念和新思路


​1、「飛碟」小學——浙江·台州天台赤城第二小學

天台第二小學是省內乃至國內第一所將200米環形跑道置於多層建築屋頂的小學教育建築。這一充滿智慧的概念緣於場地極為有限的用地面積:將200 米的標準跑道放置在屋頂上,從而為學校在地面上贏得了額外的3000 平方米的公共空間。


由於跑道在屋頂,所以該項目的要求層數是4層,和周邊的建築創造一個更和諧的關係,為了提供更多可用的綠色庭院空間,建築體塊旋轉至與場地邊界線成十五度角,從而在建築外部與場地邊界之間創造了多個小廣場空間。


屋頂的軌道有3層護欄,以保證學生的安全。外部層是1.8米高的鋼化玻璃牆,中間層為50厘米寬的綠化帶,內層為1.2m高不鏽鋼護欄。對於噪音問題,在塑膠跑道上放50*50cm的彈簧墊,從而進一步減少噪聲。




建築設計 : 零壹城市建築事務所

合作單位: 浙江大學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項目面積:10190.36 平方米

2、下扇小學——浙江·安吉靈峰小學

這是一個拆遷安置小學的設計,完成了從「園」到「院」創意與構建!!

場所與空間的挑戰:

下扇小學地塊位於浙江安吉縣靈峰地區,總用地約 2萬㎡,建築面積約1萬㎡,學校容量18個班級與配套功能,主要功能為接替原有臨時校舍功能,接受周邊拆遷安置居民兒童入學,校區位於主幹道邊,車流量較大,周邊為大量的拆遷安置住區,環境相對雜亂。校區地塊狹小,在布置完所需的室外場地之後,留給建築主體的場地非常有限。如何這個狹小的場地內設計一個功能與空間符合兒童特色的校園,是設計師考慮的核心問題




失落的校園與家園:

校園或許是兒童除了家以外心靈與生活中最為依賴的場所。 對於一群拆遷安置居民的孩子來講,由於各種原因離開自己原來熟悉的家園,搬遷到一個全新的陌生社區,這對於他們的心靈也許是一種傷害,而同時這些孩子需要暫時在一個條件簡陋,缺少配套的活動場地與其他設施的臨時過度校舍中讀書,所以他們對一個美好校園的期盼是設計師在創意設計時的最大的動力。

從「園」到「院」的構建:

從設計的開始,我們就將這個學校的設計與規劃視為一個珍貴的機遇, 給這些本該在幸福時光中度過童年的孩子一個美麗的心靈家「園」。 我們的設計目標希望能夠創造一個與外界隔絕,專門留給兒童的心靈歸屬的空間與場所。 從構建兒童心靈的家 」園」 的構思開始,使用圍合與重組的手法梳理歸納教學與輔助空間,到塑造 」院」 落與空間的組合,圍合的內院不只是一個豐富空間的體驗與視覺的感受,更是歸屬於這裡的孩子們的一個心裡與生理私密天地,一個心靈的家「園」,我們的設計也完成了從「園」到「院」創意與構建。



環境的融入:

基地周邊群山環繞,如何將自然引入建築或與之呼應?通過周邊分析與城市設計研究,設計師借鑑了中國傳統園林取景與借景的設計手法,在圍合方整的合院空間內,局部開啟取景框與視覺通廊,使得原本相對封閉的內院空間與外部遠山與自然有了呼應與聯繫。 自然視線的溝通,群山景觀的延伸在這裡成為設計的主題。





文化的傳承:

在相對簡單的內院立面體系塑造中,設計師借鑑江南山水與園林的概念與太湖石的意象,通過不規則的視窗洞口開啟方式,富有童趣的立面創意,使得內院空間景觀層次更為豐富,更好地滿足兒童探索與求知的天性。 在這個兒童心靈歸宿的合院中,創造了一個充滿兒童情趣與抽象的中國園林意象融合的心靈家「園」。


主設計師: 秦洛峰 建築學博士(德國)

設計團隊: 俞淳流 倪小龍 袁飛龍 戚愛飛 S. Ellenberg等

項目地點: 浙江安吉

建築面積: 10100平方米

設計機構: 浙江大學建築系 /

浙大院-STI(思圖意象)工作室



3、田園學校——北京·北京四中房山校區

這個占地4.5公頃的新建公立中學位於北京西南五環外的一個新城的中心,是著名的北京四中的分校區。新學校是這個避免了早期單一功能的郊區開發模式、更加健康和可持續的新城計劃中重要的一部分,對新近城市化的周邊地區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創造更多充滿自然的開放空間的設計出發點——這是今天中國城市學生所迫切需要的東西,加上場地的空間限制,激發了我們在垂直方向上創建多層地面的設計策略。學校的功能空間被組織成上下兩部分,並在其間插入了花園。 垂直並置的上部建築和下部空間,及它們在 「中間地帶」(架空的夾層)以不同方式相互接觸、支撐或連接,這既是營造空間的策略,也象徵了這個新學校中正式與非正式教學空間的關係。


下部空間包含一些大體量、非重複性的校園公共功能,如食堂、禮堂、體育館和游泳池等。每個不同的空間,以其不同的高度需求,從下面推動地面隆起成不同形態的山丘並觸碰到上部建築的「肚皮」,它們的屋頂以景觀園林的形式成為新的起伏開放的「地面」。上部建築是根莖狀的板樓,包含了那些更重複性的和更嚴格的功能,如教室、實驗室、學生宿舍和行政樓等。它們形成了一座巨構,有擴展、彎曲和分支,但全部連接在一起。在這個巨大的結構中,主要交通流線被拓展為創建社交空間的室內場所,就像一條河流,其中還包含自由形態的「島嶼」,為小型的群組活動提供半私密的圍合空間。教學樓的屋頂被設計成一個有機農場,為36個班的學生提供36塊實驗田,不僅讓師生有機會學習耕種,還對這片土地曾作為農田的過去留存敬意。



建築面積:57,773 m²

功能:共有36個初中及高中班級的中學。

(包括教室、禮堂、體育館、食堂宿舍及運動設施)

設計單位:OPEN建築事務所




4、山西·興縣120師學校

「我們希望建築物呈現山巒起伏形象,與項目所處地理環境呼應。建築物從地面緩緩升起,通過屋頂台階及斜坡處理手法,建築屋頂與地面融為景觀一部分。」-WAU

山西興縣新區120師學校包括72個班的課室、教師辦公室、圖書館、演講廳和體育中心。


總平面圖

建築有各種傾斜的屋頂,使下層成為上層社交的公共平台。此外,這種屋面反映了山西的洞穴民居,延長了遺址的歷史文脈。該建築從地下一層到屋頂的層層遞增,這使得坡屋頂成為地下景觀的延伸和發展。屋頂為孩子們創造了一個好玩的戶外空間,有著不同的活動空間。景觀和建築有趣的組合使學生可享受不同空間帶來的體驗。不同屋頂的相交部位形成庭院周圍的公共大廳,這不僅模糊了內部和外部之間的界限,而且還連接了不同的功能空間,如教室、辦公室、圖書館等。

對節能而言,該建築設計呼應了當地氣候。建築物的形狀充分考慮了通風問題。此外,庭院不僅造成溫室效應,而且還作為雨水收集改善微環境。尤其是,混凝土砌塊砌體的備份,磚牆,連同空氣之間的空間,形成了「可呼吸的牆」,這有助於提高熱和絕緣性能,並降低加熱和冷卻的能源消耗。


首層平面圖


二層平面圖


三層平面圖


四層平面圖

建築師:WAU 建築事務所

施工圖單位:深圳清華苑建築設計

面積: 36000平方米



5、江蘇·無錫太湖新城小學

在一個樹形的基本結構串聯下,各個建築之間形成了一種活潑的聯繫。折線形的中心連廊如樹幹一般伸展,四幢教學樓結合庭院呈枝蔓狀自然分布兩側,構成了主要的教學區域。

每一個建築都是由堆疊在盒中形成,而朝南的走廊是密集的百葉窗,安排在凹凸圖案構成雲的外形集成,對應於陰影的屋頂如浮雲的走廊上。事實上,雲的影像使建築物若隱若現。這個序列的一端通過服務塊和多功能塊,和建築的界限慢慢被淘汰在起伏的地形。

改變傳統的辦學模式,並引入了創新風格的語言和技術的配置,因此,研究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活動空間充滿藝術感和樂趣。雖然藝術感的消失在田園詩般的時期,新的建築概念渴望有趣的建築空間,並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對生活的理解,喚起人們的期望,並引入新的和令人興奮的教育模式的變化,人的行為,甚至其他更廣泛的方面。




建築師:MINAX

地點:江蘇 無錫

面積:32830平方米


6、上海·嘉定桃李園實驗學校

學校的每個院子就是一個年級,建築的上下層採用「疊加」的方式:

底層為專業教室及教師辦公,上層為普通教室;平台之上是安靜的和常規的教學場所,平台之下,是寓教於樂的展現教學多樣性的內外交融的教學空間。





院牆之內,是寧靜的學習場所;院牆之外,院與院之間又圍合出另一個天地,是學生們嬉戲游弋的場所,院牆向外成為游廊,各處因此被聯繫起來,開敞自由,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校「園」,設計也希望據此重塑江南地域的詩意空間傳統。





建築師:大舍建築設計事務所

設計小組:柳亦春、陳屹峰、高林、王龍海、宋崇芳、伍正輝

建築面積:35688

用地面積:57495


7、北京·萬科橙小學

本項目是萬科橙住宅區的配套全日制24班小學,主要服務於周邊居住區,整體地塊呈南北向長方形。設計團隊採用獨特的「單側魚骨」建築造型,教學空間全部南向,為教室創造良好的朝向和通風條件。在空間組織上以「單側走廊」為主,確保白天樓內無黑暗死角。



色彩是校園內不可或缺的元素,從教學樓「椎骨」延伸出的四棟「魚骨」分別配以紅、橙、綠、藍四種顏色,並標記趣味性的樓號。顏色與標記可以明確區分樓棟功能,亦為校園增添活躍的氣氛。






8、北京·法國國際學校

北京法國國際學校被認為是一個新的城市景觀,也是法國雅克·費爾葉建築事務所(JFA)和感性城市工作室(SCS)繼2010年上海世博會法國館之後又一傾心力作。學校新校址鄰近首都機場高速,因為周邊曾經是一片果園,場地也被稱為「果園區」。運動場西側果樹成行,擁有可持續生態的學習空間。這樣的形體圍合出多樣的開放空間以及內向庭院,無論從哪個角度,背景都是綠意盎然的景觀。


建築首層是開放的共享空間,不同學校之間的交流空間和室內活動場匯聚在屋檐之下。所有的室外活動場地都朝向餐廳的果園和體育設施。

建築主體功能分區明確,報告廳和圖書館位於學校主入口處。針對從小學到高中不同學齡的學生,分別設計不同的入口和流線,教職人員的流線卻始終保持連貫。從第二層開始,教室布局兼具合理性和靈活性。層層木質格柵按果樹的種植序列排開,如同漂浮於立面之上,形成一層有機的肌理。木質格柵間隙疏密有致,兼顧採光,視野通透,能夠有效地阻隔陽光曝曬,同時為室內活動提供人性化私密保護。這些木質格柵的選材靈感來自傳統的中國建築,外形獨特新穎,為校園營造一片寧靜祥和的氛圍的同時,更極大地提高了學校的辨識度。







設計團隊:

法國雅克·費爾葉建築事務所(JFA) Jacques Ferrier

法國SCS感性城市工作室 Pauline Marchetti

項目總監: Aurélien Pasquier

景觀設計: 法國岱禾景觀事務所



9、江蘇·江陰中小學

項目通過娛樂、放鬆和與不同的人邂逅的機會,來發展孩子們的潛能、技能、知識和創造力。為了在工作、休息和娛樂中達到更合理的平衡,該項目將非學術活動布置在核心區。大面積的場地將致力於體育、音樂、舞蹈、戲劇、視覺藝術及其他功能項目。




學生生活與休息、娛樂的新環境相互融合。一個線性廣場,或稱「學校主街」,提供了蔭涼的非正式場所,將所有學生都聯繫在一起。這個流動的「學校主街」由四個廣場組成,各廣場分別為不同年級的學生使用。它與其他小型現行廣場共同組成非正式的園林空間網絡,提供了座椅、乘涼處,更重要的是,玩樂的空間。




這種網絡空間的模糊化和融合鼓勵不同年齡的學生在此互動,同時另一個發生在地面以上的網絡空間:即陽台、橋廊和屋頂,又提供了非正式的聚集場所和玩樂場所。


建築師:BAU Brearley Architects + Urbanists

地點:江蘇 無錫 江陰

面積:56000平方米

10、江蘇·蘇州某學校設計

該學校坐落在新蘇州高技術區的公園地帶。它分為兩部分,由公園連接。西部地區是900名學生和工作人員的寄宿設施。東部是教學設施,包括圖書館、體育館和行政大樓。


這兩部分都有一個中心空間連接到山丘公園:一個是三角形的走廊,另一個是直線空間。這些空間是由自然和機構負責。他們提供了一個能夠體現和表達人類集體的制度空間。


應對巨大壓力,旨在為中國學校的學生提供一系列引人入勝的空間,和親密的地方。這些包括重新建立小溪、小橋、富有詩意的水塔、無線電室、很多的會議場館沿高架走廊以及建築之間一系列的庭院。


建築師:Brearley Architects + Urbanists

地點:江蘇 蘇州



每天都有精彩內容來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vExWW0BJleJMoPMozG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