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開城市的喧囂噪雜,品味悠長歲月中的古色古香

2019-09-15   樂途旅遊網

當繆斯由女神變成了平民,那麼藝術也將會從金色的殿堂走進我們的生活——桐語

圖文/桐語

走進吳冠中畫筆之下的風景

圖文/桐語

粉牆黛瓦,黑白分明;在這個烈日驕陽的夏日,走進貝聿銘老先生的封刀之作——蘇州博物館,看一曲黑白分明的和弦評彈,就像是走進吳冠中畫筆之下的風景,只有白粉牆,小黑瓦,一切是那樣簡潔,像一隻獨處的水墨清蓮,標新立異,淡雅而清新。它宛如從雨巷中走出來的江南女子,端莊而秀麗,典雅而精緻。面積不大,坐落在蘇州古城的街邊一隅,亭台樓閣,小橋流水,竹林環繞,鳥語花香。站在這裡不難讓人想到的是,藝術之神已經走向我們,走向社會,走向公共空間,走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圖文/桐語

來到博物館門前,首先驚嘆於設計者獨具匠心的設計理念,就如同裝滿傳統文化經典的艷麗繡線,在承載現代科學文化信息的繡布里織出的一幅「傳統蘇州」和「現代蘇州」相融合的「雙面繡」。在這個有著眾多著名古典建築的「文化聖地」中,建一座21世紀的建築,將古典完美的融於現實,給人以避開城市的喧囂和噪雜,來品味這悠長歲月中的古色古香,別有一番情趣。

圖文/桐語

蘇州博物館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東北街,是平江歷史街區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內部結構上大致分為三個部分。中心部分是入口、大廳和花園;西部為展區;東部為現代美術畫廊、教育設施、茶品服務區等,這一部分也是與忠王府連接的實際通道。大廳是博物館的核心,位於入口的前庭與博物館花園之間。這是一個八角大廳,由傳統的蘇式風格和中國建築的幾何形狀組合而成,它即是參觀者的導向也是各展區的通道。這裡的色調全部以傳統的粉牆黛瓦為基本元素,在錯落有致的建築布局中,用色澤更為均勻的黑灰色做地面和牆體邊飾,與白牆相配,清新雅潔,給江南建築符號增加了一種新的詮釋和內涵。獨特的屋面形態,充滿了智慧、情趣與匠心的立體幾何屋頂框架和金字塔形玻璃天窗,突破了中國傳統房屋在採光方面的束縛。百葉遮光條的應用,使博物館充滿溫馨柔和的色彩。

圖文/桐語

置身於科幻電影中的景物之中

圖文/桐語

走進大廳,透過平移的玻璃門,即可覓見一隅山水靈秀的風景。這是一座蘇州園林藝術與現代庭院融為一體的創意山水園。鋪滿鵝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橋、八角涼亭和竹林相映成趣。與水中倒影難分軒輊,共同組成了具有中國傳統人氣和神韻的風貌,池塘由長短不規則直線圍合,形成一個複雜的平面;涼亭的幾何造型,使人感到彷佛置身於科幻電影中的景物之中;假山是用石片拼湊出的一幅簡潔但卻有層次的現代抽象山水畫,硬朗的山石與柔美的湖水相輔相生,對比與協調之中呈現出豐富、迷離的視覺體驗,無不展現出「疊山理水,無水不園」的唯美景致。將姑蘇園林藝術與當代天井融為一體,構成一幅新穎的山水畫卷。加之小橋、亭台、竹林等點綴其間,更有色彩斑斕的錦鯉嬉戲池中與遊人共趣,令這座山水園古韻盎然中不失活力與生機。不得不使人佩服設計者的鬼斧神工。

圖文/桐語

博物館內造型獨特、設施先進、功能齊全,共有三層樓,分別展示古文物、唐寅畫展和蘇州歷史文物。已經成為展示蘇州悠久歷史、文化底蘊和現代化建設成就的標誌性建築。是一座既有蘇州傳統建築特色又有現代建築藝術風格的現代化博物館。與拙政園、獅子林等蘇州園林名勝毗鄰而居,相得益彰,構成了一條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長廊。正門口的步行街南側為河畔小廣場;楊柳依依,鮮花燦燦。廣場兩側修復了古色古香的沿街古建築,集書畫、工藝、茶樓、小吃等公眾配套服務於一體,為遊人提供了便利。

圖文/桐語

蘇州自古便是勾吳之地,自泰伯建國伊始,已經走過了近3000年,3000年的風雲變幻、朝代更迭給這座城市留下了豐富的文化藝術寶藏。正是這樣的文化底蘊,蘇州才成為我們所熟悉的蘇州。

圖文/桐語

進入博物館的展區,簡約素雅之氣從頭至尾的和諧,移步一景,每隔幾步就會看到古典園林中常見的漏窗,但又有別於傳統意義的漏窗,菱形玻璃窗,不僅不失傳統窗框的風雅,而且讓觀者通過這樣的景窗能欣賞到別有意味、小有驚喜的景致。開放通透的屋頂採光讓人耳目一新,而真正的走進其中,那種中國古代特有的閒情雅趣會讓人更加的享受,或許這就是蘇州的韻味,不同於其他博物館的莊重與呆板。充滿現代感的幾何構成,黑白色的搭配。古樸的色感和簡練的結構與蘇州博物館的整體氛圍和諧一致。這一獨特的創意和優雅的方式,無不體現出時代的美感。

圖文/桐語

穿越千年的美妙體會真正的博物之旅

圖文/桐語

對於貝式的建築風格我想應該都不陌生,從著名的法國羅浮宮玻璃金字塔到香港的標誌性建築中銀大廈,再到南京的六朝博物館,他對玻璃與自然光的運用可謂是爐火純青,令人驚嘆。我想蘇州博物館之所以請貝老設計,除了他享譽世界的設計水準,更多的可能還是因為他是一位蘇州的美籍華人。蘇州博物館新館是貝聿銘先生85歲高齡時所設計,在蘇州古城,以其獨特性和唯一性,深深打上了貝氏的烙印,又與周邊傳統民居渾然天成,被他稱為最鍾愛的「小女兒」。

圖文/桐語

從博物館的庭院徑直走到東區,便是走進了忠王府,這裡曾是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的府邸,也是現存規模最大的一座太平天國王府,它有著一段非常值得探尋的過去,如果帶著歷史的興趣走進這個博物館,也就是走進了蘇州的前世今生,那種穿越千年的美妙才是真正的博物之旅。這座讓姑蘇人引以為傲的博物館才真正可以釋放出它應有的魅力。

圖文/桐語

創新的園藝從古典園林的精髓中提煉而成,透過池塘的山水園,北牆直接銜接拙政園的後園,水景始於北牆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園引水而出;北牆之下就是其獨特的石片假山。在這「以壁為紙,以石為繪」,別具一格的山水之間,呈現出清析的輪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來仿佛與旁邊的拙政園緊緊相連,新舊園景筆斷意和,巧妙地融為了一體。

圖文/桐語

博物館內的茶藝紫藤園,是最吸引我特別留意的地方,園裡西南方與東北方各種植了一棵紫藤。庭院內外空間相互串聯,主庭院和若干小內庭院互相連接而又布局精巧,庭院內外的園藝,互相依託,將自然巧妙的融於了建築。據說紫藤園裡的兩棵紫藤,還嫁接著從文徵明當年手植的紫藤上修剪下來的枝蔓,以示延續蘇州文化的血脈。

圖文/桐語

物境與心境之交融

圖文/桐語

只有在看完博物館所有室內空間的環境之後,才能真正理解整個空間的審美理念。外牆面的形體穿插造就了室內空間的豐富,而室內空間的多樣化同時也成就了外牆的風格特質。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屋頂的光影趣味,那是物境與心境的交融。「讓光線來做設計」是貝老的名言。玻璃頂棚肆無忌憚地讓室內充滿陽光,從攝影師的角度更能夠體會到光線豐富的語彙和對空間的影響。陽光透過金屬百葉簾照射入內,在牆面上印出一連串的光影圖案。並且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斷地變換著投射角度。所以在不同的時刻,參差錯落的牆面就會呈現出不同的視覺效果,有趣且豐富。在傳統美學中,情為主,景是客,此時的情景交融,可謂是相得益彰。可以說,光與影一直是博物管空間的重要元素,它能讓室內外環境展現出蓬勃向上的生機。在蘇州博物館,光影成了空間之中的主角。

圖文/桐語

蘇州博物館之所以能讓人感受到傳統美學的魅力,就是因為貝老在設計中創造出了豐富多樣的空間氣質,而光影就是讓景與人產生互動與共鳴的直接因素。在建築的中庭,他同樣是不吝嗇使用光影元素。透過陽光射出連續的光影,讓原本單調的走廊頓時生機勃勃,趣味十足。

圖文/桐語

有人說只有見到蘇州博物館,才可以印證貝聿銘建築多變的設計和不變的中國心,這也許就是他的眷土之情吧。他用簡約唯美的詩意描摹出濃濃的家鄉情,古而不俗,新而不燥……!

圖文/桐語

貼士

我採集了關於 江蘇蘇州博物館的旅遊靈感,這裡適合與所有人共同體驗。

全年來玩最佳。

樂途旅遊網與樂途靈感旅行家:桐語 更新:2019.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