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用詩逼死關盼盼——世代無聊文人合力送給詩魔的一口大黑鍋

2019-10-13     梧桐樹邊羽


這真是個有意思的問題。

大概有一兩年了,只要看到有關白居易,就是「白居易逼死深情關盼盼」,「深情女子被詩魔逼死」,「封建禮教害死人」之類的熱搜文章一大片。這其中,文筆優美者有之,深情款款者有之,哀其不幸者有之,怒其不爭者有之,義憤填膺者更是數不勝數。寫下《長恨歌》的風流才子白樂天終於拜全網之力墮落成了封建禮教男權的可恥代言人。

真正去考證說法來歷的人寥寥可數。

故事是怎麼樣的呢?

張愔宴請出遊徐州的白居易,愛妾關盼盼獻霓裳羽衣舞,唱《長恨歌》,歌舞出神入化,大得白居易讚賞,稱之為「醉嬌勝不得,風裊牡丹花」。關盼盼順勢就認了白居易當老師。

不兩年張愔病逝,妻妾風流雲散,唯獨關盼盼一人獨居燕子樓,終生不適。關盼盼在寂寞和堅守中度過了十年,寫詩三百餘首,成《燕子樓集》。

這天張愔的舊下屬張仲素前往拜訪白居易,把關盼盼寫的表達獨居燕子樓,淒清孤苦、相思無望、萬念俱灰的心境的三首詩,帶給白居易看。白居易讀了關盼盼的詩後,依韻和了三首詩給關盼盼,其中一首是:

今春有客洛陽回,曾到尚書墳上來。

見說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

白居易可能還覺得說得不清楚,又另補了下面一首詩,送給關盼盼:

黃金不惜買娥眉,揀得如花四五枚。

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去不相隨。

這就很明白了,你老公待你這麼好,你既然這麼想他,幹嘛不跟著一起去死?

關盼盼看了白居易的詩,放聲大哭說:「自從張公離世,妾並非沒想到一死隨之,又恐若干年之後,人們議論我夫重色,竟讓愛妾殉身,豈不玷污了我夫的清名,因而為妾含恨偷生至今!」

隨後絕食十日而亡,臨死寫下兩句話:

兒童不識沖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 。

真是千迴百轉,才子佳人,詩詞唱和,文筆逼人。最終關盼盼絕食而死,臨死前的控訴痛罵白居易這個偽君子,真是解氣又解恨,怎地不叫人銀牙咬碎,把這故事寫得花團錦簇,改編成戲文,打動天下人的心?

事實是怎麼樣的呢?

咱們拋開小說家言,拋開戲文,拋開網文,尋找一些真實的資料來看。

這個故事並沒有什麼大的漏洞,也並不是錯誤百出,為什麼呢?因為全是編的啊。經過一代代文人的共同圓融,包括把白居易寫的太狠,覺得過分,又寫他非常後悔,寫詩逼死關盼盼是無心之失,所以找地方讓關盼盼和張愔合葬,完成盼盼的遺願。

這不就是想辦法洗白嘛。總之黑黑白白,全在文人一支筆。

風從何起?

《白氏長慶集》三卷十五《燕子樓三首並序》講得清清楚楚:

徐州故張尚書有愛妓曰眄眄,善歌舞雅多風態。余為校書郎時游徐、泗間,張尚書宴余,酒酣出眄眄以佐歡,余因贈詩云:「醉嬌勝不得,風裊牡丹花。」一歡而去,邇後絕不相聞,迨茲僅一紀矣。

昨司勛員外郎張仲素繢之訪予,因吟新詩,有《燕子樓》三首,詞甚婉麗,詰其由,為眄眄作也。繢之事武寧軍累年,頗知眄眄始末,云:」尚書既歿,歸葬東洛,而彭城有張氏舊第,第中有小樓名燕子,眄眄念舊愛而不嫁,居是樓十餘年,幽獨塊然,於今尚在。予愛繢之新詠,感彭城舊遊,因同其題,作三絕句。「

白居易根本不認識啥關盼盼啊。

張愔的愛妓(歌妓,非妾)叫做「眄眄」,確實曾經佐歡酒宴,白居易也確實贈詩「醉嬌勝不得,風裊牡丹花。」但是接著就雲淡風輕了:「一歡而去,邇後絕不相聞,迨茲僅一紀矣。」一歡而散,其後十二年絕無音信。當然,這裡指和眄眄沒有消息往來。逢場作戲嘛,誰記得昨晚上唱包廂的歌女?

這是正常的,符合邏輯的事情。時間切換到十二年後,張仲素到訪,送上新詩請教,有《燕子樓》三首,寫得婉轉悲傷。白居易就問為什麼?張仲素說:為眄眄作也。

這裡就出來歧義了。是因為眄眄而作,還是這是眄眄的作品呢?很顯然,張仲素巴巴地跑到大詩人府上求教,會拿別人作品來請教?而且前面提到「因吟新詩」就說明了這些詩都是張仲素作品,只是以眄眄為題材而作。後世文人抓住這個可能產生小誤會的地方,硬是將張仲素的作品安排給關盼盼,並且生造出三百來首詩集《燕子樓集》的情節,不得不說,文人的想像力極大。

序言後面交代「予愛繢之新詠,感彭城舊遊,因同其題,作三絕句。」我喜歡這幾首詩,又感慨當年舊遊,就和了三首絕句。

哪裡有另外一首多餘的逼死關盼盼的詩,哪裡說眄眄就自殺了呢,詩、序儘是唏噓,哪裡有一點責怪的意思?何況唐朝之時,生活作風本來就比較開放,又不是理學高峰宋朝,女子改嫁正常得很。白居易和詩,寫序都是感動於人事已非,也暗含了讚揚眄眄的痴情從一,怎麼會去言語相逼?

這個黑鍋到底怎麼背上的?

首先,眄眄變成盼盼,肯定是傳抄失誤。而這個失誤,很可能就是白居易背上這口大黑鍋的第一塊鐵礦石。

五代後蜀韋縠收集整理唐詩,編了一本《才調集》,其中就將《燕子樓》中的一首署名為「盼盼」。注意,還不姓「關」。「眄眄」從此變成了「盼盼」,成為了一位才女。

到了北宋張君房的艷情小說《麗情集》中,不但三首《燕子樓》都變成盼盼所作,白居易和詩後補讓盼盼去死的另外一首也出來了。盼盼還答了一首:

自守空樓斂恨眉,形同春後牡丹枝。

​舍人不會人深意,剛道泉台不去隨。

但是,《麗情集》也只寫到這裡為止,還沒有讓盼盼真的去死。張君房補的這首詩是說「你不懂我為什麼不一起死。」所以,盼盼並沒有自殺。

感覺衝突還不激烈過癮啊,文人們又繼續想辦法。

南宋計有功計在《唐詩紀事》中,給張君房《麗情集》的燕子樓的故事續了段結尾,說盼盼讀了白居易的詩,認為他是譏諷自己不肯為張愔殉情,沖天一怒,絕食自殺了。「盼盼得詩後,怏怏旬日,不食而卒。」

這個故事的結尾,就具有了震撼人心的戲劇衝擊力。到了計有功手上,白居易這口逼死深情女子的鍋就打好了。

明朝郎瑛《七修類稿》再添枝加葉說盼盼「姓關,或曰許」。蔣一葵《堯山堂外紀》等則以訛傳訛。後世無聊文人又盡情渲染,令關盼盼被白居易所逼殉情的故事更加豐滿動人,大江南北不脛而走。到了清朝《御製全唐詩》,乾脆就把張仲素的《燕子樓詩三首》全部歸在關盼盼名下,在卷八百二關盼盼條處,記錄下計有功的故事。

白居易這口大黑鍋就正式讓官方給扣上了。

終歸野史

不過小說家言,倒是沒人當真,歷來文人過燕子樓,吟詩賦感,都只是歌頌眄眄或者盼盼的深情專一,沒人拿白居易的這段空穴來風發感慨。

像蘇軾的《永遇樂 · 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只提盼盼,不關白樂天野事。不過蘇軾是北宋人,盼盼自殺一事還未成型。後來南宋文天祥也曾賦詩《燕子樓》:

自別張公子,嬋娟不下樓。

遂令樓上燕,百歲稱風流。

我游彭城門,來吊楚王闕。

問樓在何處,城東草如雪。

蛾眉代不乏,埋沒安足論。

因何張家妾,名與山川存。

自古皆有死,忠義長不沒。

但傳美人心,不說美人色。

清初錢謙益的《過燕子樓》:

柳老花殘木葉秋,西風斜日總牽愁。

天涯大有多情客,不忍輕過燕子樓。

正兒八經的文人並沒有把這種生造亂套的野史當回事。倒是到了今天,網絡上很多人把這種並沒有什麼根據的小說家言拿出來大張旗鼓地重新包裝、滿足一部分人的獵奇心理。

這和當年張君房、計有功的心態可能差不多吧。

所以說,無聊文人,自古有之,以後會更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oF4xW0BMH2_cNUgW0R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