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審美觀是啥樣?1月14日去成博找答案

2020-01-08     天府早報

拈花一笑梵音起。佛教自東漢末傳入中國以後,千百年來在華夏大地上留下了敦煌、雲岡、龍門、安岳石刻等眾多佛教造像的藝術瑰寶。1月14日,成都博物館2020年開年大展——「映世菩提」特展將拉開帷幕,來自成都、青州、鄴城等地百餘件獨具風格的佛教造像將集中亮相,演繹多元文化交融下的浮圖萬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覽將以全新角度及視野重新審視成都南朝造像,解讀其在中國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是迄今最全面展示四川南朝造像整體面貌的一次展覽。本次展覽將持續至5月,全程免費向公眾開放。


阿育王像 成都博物館藏

多尊造像首秀

一窺南朝佛教盛象

佛教傳入中國的三百年後,其造像藝術在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第一次高峰。這一段夾在十六國與隋朝之間長約170年的歷史,戰亂紛繁,卻也梵音繚繞。與北朝造像的豐富遺存相比,南朝造像實物資料極為稀少。南朝時相對「偏安」的益州(成都),是我國南朝造像出土最多、保存相對完好的地方,當時的盛景可見一斑。從清末光緒8年至1954年,成都萬佛寺共發現了200多件石刻造像,1995年西安路出土9件南朝造像,2014年下同仁路出土百餘件南朝造像,2017年實業街福感寺遺址也出土大量南北朝造像……填補了中國南朝石刻的空白。這也說明,成都地區對於南北朝時期佛教造像藝術研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菩薩立像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藏(供圖人: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江滔 張雪芬)

本次展覽中,將有多件展品是首次面向公眾開放,例如成都萬佛寺出土的造像殘石座、成都下同仁路出土的菩薩立像等。策展團隊也希望藉助這些展品,讓觀眾一窺「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盛象。

什麼是「時代審美」

這些造像來回答

佛教傳入中國後,中國人不斷結合本土藝術,創造出一種既符合宗教典型、也兼容於中原社會審美價值觀的造像。魏晉南北朝,受老莊思想和魏晉名士「輕形重神」審美觀念的影響,「秀骨清像」成為時代審美追求,這也成為佛像漢化的「模型」。這個時期大多數的造像面容清秀、眉宇開朗、神態恬淡,展現出一種洒脫、飄逸的氣質,也是漢文化精神、漢民族特質的強化。


造像殘石座 四川博物院藏

本次展覽的重磅展品之一,是四川茂縣出土的南齊永明元年(公元483年)造像碑,這是四川地區現存有明確南朝紀年時代的最早佛造像碑。中國早期佛教造像受印度影響,佛衣多為袒右肩大衫,帶有強烈的犍陀羅風格。而齊永明元年造像碑正面彌勒佛及背面無量壽佛均內著僧祇衣,胸前系帶結,外披一層袈裟,下身著涅槃僧(裙)。這種雙領下垂、胸前系帶的佛衣樣式被稱作「褒衣博帶式」,是漢地自創的佛衣樣式。褒衣博帶式的袈裟寬大厚長,衣袂下垂形成密褶,層疊滿遮座上,有學者稱之為「懸裳座」,也是目前所見的最早有明確紀年的「褒義博帶」式佛像。該種樣式在南朝興起,影響至北朝,發展至隋唐盛極一時,成為中國漢傳佛教中佛像的主要服裝,影響波及朝鮮半島和日本,對後世佛像衣著產生了深遠影響。上述現象足以說明以成都為中心的四川地區在佛教東傳及其漢化的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華西社區報記者段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niYhG8BMH2_cNUgVNw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