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雨傳百五日,花信風來廿四春」,又是一年清明節,作為祭奠先人的民間傳統節日,清明承載著人們對故人的緬懷追思;作為春日裡的節氣,清明同時蘊含著萬物生長、清潔明凈的希望。
《論語》有云:「祭思敬,喪思哀」。古往今來,中華民族始終堅持「敬」和「哀」是祭祀觀中重要的情感標準。所謂慎終追遠,「喪,與其易也,寧戚」,相較於鋪張奢靡的祭奠之風,真切的哀思更能體現對祖先誠摯的敬意、生人對先人恩德的緬懷。這與我們當今社會大力倡導的綠色、文明、簡約的祭祀新風尚不謀而合。當前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多地發布倡議暫停清明節實地祭掃,建議居家追思、網絡祭祀、燃一炷心香等。以簡約方式緬懷逝者,只要「祭如在」,心意誠,同樣可寄無限哀思。
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清明節的起源傳說中,冷食、插柳等習俗就是古代民眾對忠臣介子推的紀念。「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今天的我們在祭奠先祖,寄託哀思之時,也永遠不能忘記那些為民族、國家和人民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烈們。「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今天的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實現我們的目標,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對英雄的追思不但要體現在每年清明節的儀式感中,更要內化為我們每個人日常生活的自覺意識和習慣。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偉大出自平凡,英雄來自人民。這個清明節,與以往不同的是,中國正與世界各國並肩迎戰新冠病毒。在這場戰役中,一批批白衣戰士和來自各行各業的抗疫先鋒,前赴後繼投身抗疫第一線。他們中的很多人為了挽救他人的生命,不幸被病毒感染,甚至以身殉職。「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逝者遠,生者戀,我們緬懷這些新時代英雄的同時,更要在全社會樹立正確的價值標杆,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特別是要引導祖國的未來----廣大的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培養他們胸懷天下的家國情懷和堅韌不拔的奮鬥精神。
春光正好清明時,寒冬已經過去,如約而至的不止是春天,更是我們這個時代滿懷希望的未來。(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