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雲南第一村」的幸福是這樣來的

2019-08-17     在玉溪

7月28日,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公布首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錄,紅塔區大營街街道大營街社區位列其中。此前,大營街社區曾先後獲「全國村鎮建設文明集鎮」、「全國鄉鎮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首批全國農村幸福社區建設示範單位」、「全國文明單位」等殊榮。

從過去的「吃糧難、喝水難、住房難、行路難、娶媳婦難」到「雲南第一村」,新中國成立70年大營街社區親歷中國農村走向富強,農民走向富裕的脈動,它是中國農村社會變遷的典範,也是中國農村共同富裕的榜樣。

農村幸福社區樣本

在大營街社區,最令人側目的要數斜頂灰瓦、粉牆彩畫,兼具中式風格和滇中傳統民居特色的滇中民居別墅群。2012年大營街社區啟動第二輪人居改造,投資13億元先後在西古城、唐旗、玉泉湖等片區新建1482套框架結構雙拼滇中特色民居、112套高層單元居民住宅及相關公共配套設施,使社區人均居住面積由原來的50平方米增加到80多平方米。由此,大營街社區居民住房實現了從土坯房、茅草房到磚混結構的青磚白瓦房,再到滇中民居別墅的三級跨越。

除了讓人艷羨的居住環境,大營街社區還有自己獨特的福利體系:

年滿3歲的孩子可免費在社區投資興辦的幼兒園上學,並按春夏秋冬配給四季服裝;

每個學生從初中到大學,每年都有500至1000元的補助金,年終還有6000元的分配;

參軍入伍人員,每年按大營街社區人均純收入的80%享受分配,退伍回鄉時,作為安家費一次兌現;

居民年滿18歲可以到集體企業就業,實行54歲退休制度,退休後每月可領取363至990元不等的退休金,並享受年終分配;

居民年滿94歲、99歲,還可以一次性領取5萬、10萬元的長壽獎金;

……

57歲的大營街社區居民龔大媽

我現在領著退休工資,住在像花園一樣的小區里,跟城裡人的生活沒什麼差別。

大營街社區先後建成2個國家4A級旅遊景區和2個生態公園,修建2條連通市中心的高等級公路,並配套集貿市場、村級衛生所、幼兒園和大營街電視站,組建了專業綠化環衛隊、文藝隊和物管公司,整套社會治理與城市無異。生態宜居、高福利,大營街居民的幸福生活成了周邊群眾的嚮往,大營街社區儼然成了中國農村幸福社區樣本。

集體經濟帶來的共同富裕

大營街社區的幸福從哪裡來?

他們的高福利又以何為依託?

梳理大營街社區的發展路線圖,高速發展的集體經濟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進而成為社區居民高福利的根基和保障。

上世紀80年代初,借著改革的東風大營街社區從建築業起步,積極發展集體企業完成了最初的資金積累,到1985年社區經濟總收入超過400萬元,邁出了共同富裕的第一步。

1988年大營街社區搶抓發展機遇,依託紅塔集團、玉溪市「兩煙」及捲菸配套產業創辦了科技水平較高、規模較大的玉溪捲菸廠濾嘴棒分廠、玉溪水松紙廠,當年就實現收入390萬元,上繳利稅65萬元,到1992年社區經濟總收入突破1億元大關。其後紅塔鋁箔紙廠、紅塔鋁型材廠、玉溪太陽能設備廠等一批含金量高的企業如雨後春筍般迅速崛起,到1995年社區已有企業28家,經濟總收入突破10億元大關。

在工業發展的基礎上,大營街社區開始創新思路,盤活利用閒置集體土地,依託當地的溫泉資源和米線烤鴨等飲食文化資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由集體出資打造了匯龍生態園和映月潭休閒文化中心兩個國家4A級旅遊景區,主打以陳氏浮雕文化館為代表的民俗民間文化、以米線和烤鴨為代表的飲食文化、以溫泉休閒為主體的旅遊文化、以玉泉寺為代表的宗教文化等,培育集體經濟新的增長點,2003年社區經濟總收入突破20億元,2005年社區經濟總收入21億元,創利1.51億元,上繳國家稅金85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699元。2017年9月,大營街啟動溫泉特色小鎮建設項目,計劃總投資6.7億元,規劃用地面積837.62畝,建築占地面積149.53畝,按照「做強產業、做特集鎮、做美鄉村」 和「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融合」的思路,著力創建全省一流的特色溫泉小鎮和國家級溫泉文化養生旅遊勝地。

據相關統計,2018年大營街社區經濟總收入120.4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8481元。

黨建引領與創新驅動

發展鄉鎮企業,積累集體經濟;

發展現代工業,壯大集體經濟;

發展第三產業為集體經濟培育新的增長極。

回望大營街社區經濟發展的三次騰飛,黨建引領和創新驅動是繞不開的關鍵詞。

時間回溯到1998年,那是大營街社區發展的關鍵時間節點,當集體經濟發展積極性不強的弊端日趨凸顯,當集體經濟改為私營企業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如何既能實現集體經濟的高速發展,又能確保社區居民的既得利益?在多方爭論下,社區黨總支以「壯大集體經濟、富裕一方百姓」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吃透、用活政策,最終明確了「留優質集體企業,保共同富裕」的企業改制原則,保留了8個大型骨幹集體企業,成為集體經濟的重要支柱,實行制度創新,對另外20個集體企業通過拍賣、轉讓等多種形式進行改制。「事實證明,當時的決定是正確的。」時任社區黨總支書記的任新明後來回憶說。正是得益於社區黨總支當時的決策,2003年大營街社區經濟總收入突破20多億元,成功實現了第三次經濟騰飛。

其後的20餘年間,大營街社區始終把加強黨的領導作為凝心聚力、共同富裕的基石,發揮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實施領頭雁工程:社區推行領導班子成員與集體經濟負責人「一肩挑」,通過換屆選舉,選拔企業中黨性強、懂經濟、善管理、敢創新的黨員到社區和小組交叉任職,目前社區班子中有4人兼任重點集體企業負責人,一些致富帶頭人在小組任職,66名年輕後備幹部中有46人在企業任中層管理人員,成為發展致富的領頭雁。形成幹部領富、黨員帶富、組織幫富、群眾致富的良好格局。

大營街社區發展沉澱下來的另一大經驗和啟示是勇於創新。以創新求變,以創新保持與時俱進的發展活力。

首先,創新觀念和體制。包產到戶後,為發展集體經濟,促進土地規模化生產經營和高效利用,大營街社區按照群眾自願的原則,將群眾分派到的土地作價收回集體統一經營管理,極大地擴大了產業發展空間,加速了產業聚集。

其次,突出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近年來大營街社區充分發揮「全國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的優勢,採取與院校合作的方式柔性引才,建立3個企業研發中心,吸引4000餘人來大營街創業就業。僅玉溪水松紙廠就引進博士後1名,教授級科研人員4名。先後組織實施了2個國家級星火項目、1個國家級火炬項目、1個省級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和1個省院校項目等10餘個科技項目,開發了3個「國家級新產品」,取得了7項填補國內空白的科技成果。匯龍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發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及動力電池,產品獲得雲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鋁箔紙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煙用內襯紙榮獲2017年雲南名牌產品稱號。濾嘴棒廠投入100餘萬元對技術研發中心的檢測設備進行更新換代。鋁型材廠投入研發經費373萬元,獲得外觀專利2項,發明專利1項。

除此之外,大營街社區還創新發展方式,著力推進產城融合,發展旅遊生態經濟,增強綜合經濟實力。下一步大營街社區將藉助鄉村振興的契機,依託拆危拆舊新建民居工程,科學規劃建設幸福小鎮。通過「退二進三」,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布局,打造智慧農業、生態農業,構建田園綜合體,實現「環境生態化、產業現代化、農村城市化」,並最終形成集高新產業、休閒宜居、溫泉度假、康體娛樂、生態觀光、商務會展、餐飲美食、節慶展示和民俗文化等為一體的綜合性現代旅遊文化小鎮。

玉溪日報記者:李文雯

編輯:趙書藝 韓婭嬌 審核:楊雪

玉溪日報新聞客戶端

在玉溪微信公眾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misnWwBvvf6VcSZfb5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