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兢兢業業,如霆如雷。(詩經 大雅 雲漢)
形容做事謹慎、勤懇。
2. 己所不欲,勿施與人。(論語 顏淵)
自己不願要的,也不要施加給別人。欲:想要;施:給予。
3. 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
車輪外的直木與車相互依靠,唇沒有了,牙齒就感到寒冷。「輔」指車輪外的直木。比喻兩者關係密切,利害相關。
4.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左傳)
皮沒有了,毛長在哪裡?附,附著,靠近。比喻事物失去了基礎,就不能存在。
5.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學記)
玉石若不經過雕琢,就不會成為玉器;人若不學習,就不會懂得道理。琢,雕琢。
6. 是可忍,孰不可忍。(論語)
如果這個都可以忍,那還有什麼不可容忍的呢?是:這個;孰:哪個。
7. 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
走失了羊,趕快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失誤要後要及時補救。
8.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戰國策)
指在一個陷阱的環境里,不要過於與對手爭強好勝,以免忘了更大的、共同的敵人。
9.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周易)
仁慈的人觀察事物,看見的是其「仁」的一面;智慧的人觀察事物,看見的是其「智」的一面。比喻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10.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天體運行,剛健有力,君子處世,應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永不停息。指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11. 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驕傲自滿會招來損失,謙遜虛心會得到好處。告訴人們要謙虛不要自滿。
12. 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尚書)
築九仞高的土山,由於只差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一件事只差最後一步未能完成,含有惋惜的意思。
13.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 為政)
一個人如果不守信用,不知他怎麼可以做人。指做人要守信用。
14.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為政)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知。指做人要謙虛實在,不能不懂裝懂。
15.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為政)
罔,迷惘。殆,危殆。一個人如果只學習,不思考消化,則惘然一無所知;一個人如果思考卻不知學習,就更危殆不安了。
16. 言必信,行必果。(論語 子路)
說話要講信用,做事要有決斷。
17.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 學而)
學習,而後時常溫習,是很高興的事情。時:時常。習:複習。說:同「悅」,高興。
18.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 衛靈公)
一個人如果沒有長遠打算,必有眼前的憂慮。
19.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 學而)
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的事嗎?自:從。
20. 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 衛靈公)
對小事不忍耐,沒耐性,就會影響大局,壞了大事。
2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 衛靈公)
做工的人要把工做好,必須先磨好工具。本句原意是說實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先侍奉賢者,結交仁者。現在的意思就是「磨刀不誤砍柴功」。利:使……鋒利。
22.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 述而)
勤奮學習不厭煩,教誨別人不厭倦。
23.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禮記 學記)
學習之後才會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教學之後才會知道困惑的地方。困:困惑,理解不透。
24.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 述而)
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坦蕩蕩:心胸寬廣、開闊、容忍。
長戚戚:經常憂愁、煩惱的樣子。
25.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述而)
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成為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鑑,改掉自己的缺點。
26.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里仁)
見到別人好的道德品質,就應該虛心向他學習、看齊,見到別人不好的品德表現,就應該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似的錯誤)。
27.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 里仁)
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28.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 子罕)
軍隊可以被奪去主帥,男子漢卻不可被奪去志氣。三軍:軍隊的通稱。匹夫:與夫婦相匹配,分開說則叫匹夫匹婦,所以匹夫指男子漢。
29.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 子罕)
到了天氣寒冷時,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凋落的。
30.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論語 泰伯)
鳥快要死的時候,鳴叫的聲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時候,說出來的話也是善良的。
3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 雍也)
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