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節法院:讓綠色成為烏蒙大地的底色

2020-03-25     貴州長安網

畢節素有「洞天湖地、花海鶴鄉、避暑天堂」美譽。近年來,畢節兩級法院始終堅持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到環境資源審判工作全過程,通過案件審理,實現懲治違法犯罪、修復生態環境、賠償經濟損失、教育廣大群眾的「一判四贏」,在更高水平、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持續司法護「綠」。

懲戒與治理結合,讓環境修復為生態建設添力

畢節法院不斷加強涉及環境資源保護刑事案件的審判,依法懲治生態環境犯罪。2019年共審結污染環境、盜伐林木、非法捕撈水產品、非法採礦等犯罪案件54件,判處74人,在保護綠水青山方面彰顯法治力量。打擊犯罪的同時秉承「誰破壞、誰修復」工作思路,將懲處犯罪和環境修復有機結合。

2019年2月,黔西縣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了兩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兩案被告人車某、陳某在未經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的批准下,非法占用林地且數量較大,造成林地不同程度毀壞,二人的行為均構成非法占用農用地罪。黔西縣法院依法判決被告人車某有期徒刑一年零六個月,緩刑二年,並處罰金人民幣三萬元;判處被告人車某、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被告黔西某貿易有限公司對其非法造成被毀的林地進行恢復治理,由黔西縣林業局進行監管。判決被告人陳某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一年,並處罰金人民幣一萬元;判處被告人陳某、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被告黔西縣某建築材料有限公司對其非法造成被毀的林地繼續進行生態環境的恢復治理,由黔西縣林業局進行監管。

2019年10月,七星關區人民法院依法對違反國家保護水產資源法律法規,在禁漁區、禁漁期使用禁用工具、非法捕撈水產品的被告人隴某非法捕撈水產品案進行公開宣判,以隴某犯非法捕撈水產品罪,判處管制六個月,同時限令隴某在判決生效三十日內就非法捕撈水產品的行為,在省級以上媒體公開賠禮道歉,並賠償受損水產品資源恢復費用人民幣三千元。

2020年2月,威寧縣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了一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被告人劉某犯非法採礦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十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三萬元;對劉某違法所得五萬一千元,繼續追繳;由劉某於刑罰執行完畢後一年內對其非法採礦行為造成的礦坑予以回填並種草。

一起起案件的審判,彰顯著畢節法院懲治生態環境犯罪的決心,並在審判中充分落實修復理念和補償機制,嚴格追究賠償責任,強化公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效修復受損生態,為生態環境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宣傳與教育並行,讓生態文明理念在全社會紮根

畢節法院通過打造宣傳陣地,創新宣傳方法,積極引導公眾知行合一,在全社會營造崇尚生態文明的良好氛圍,2019年共組織旁聽生態環保案件庭審8次,開展環保宣講7次,環保專項宣傳6次,發放宣傳資料2000餘份,通過網站、微信、微博、抖音等自媒體平台推送環保信息41條。

在百里杜鵑管理區的法治宣傳活動中,畢節中院集中宣講了陳某某非法占用農用地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蔣某某、劉某某非法捕撈水產品罪案等鮮活案例。法官們通過「以案釋法」,深入淺出為群眾講解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法規,增強群眾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意識,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

畢節中院公開開庭審理的原告貴州省生態環境廳訴被告國電織金髮電有限公司、貴州中聯蓉泰物流有限公司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糾紛一案,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全省各市(州)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共36人到現場旁聽,案件的審理成為了一場生動的普法公開課。

黔西縣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的中國水利水電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訴黔西縣環境保護局、黔西縣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管理一案,法官結合審判實踐對參加旁聽的50餘名行政執法人員以案說法,分析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中容易引發行政訴訟的情況,引導行政執法人員堅持學法用法,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助推「法治畢節」建設。

每年世界環境日,畢節法院通過擺放宣傳展板、發放宣傳手冊、現場講解等方式舉行環保宣傳活動,向廣大群眾宣傳環保常識及環境資源審判工作,引導公眾積極、主動參與生態保護。

不負綠水青山,方得金山銀山。畢節法院法官的生態文明宣講腳步踏過了試驗區的山山水水,並通過報紙、電視、新媒體等平台,多角度講好生態環境保護的法治故事,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播撒到畢節大地,使生態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形成從我做起的行動自覺,營造「良好環境,人人享受」的氛圍,把共建美麗畢節理念傳播到群眾心中。


協作與監督並重,讓法治為生態安全保駕護航


畢節法院不斷加強與公安機關、檢察機關的溝通協調,積極主動開展聯絡和司法協作,完善與環保行政機關的協調聯動機制 ,構建信息共享、制度共建、資源互補、主動配合的環境資源執法司法聯動協作機制。就法律宣傳、公益訴訟、打擊犯罪等問題,「司法+行政」協同發力,聯合懲治破壞生態環境行為。

「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助推執法、司法程序有效銜接的同時,畢節法院不斷總結審判實踐,積極督促行政執法部門不斷提升環境資源監管和執法水平,織密生態環境的法律保護網。

畢節法院貫徹「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要求,切實將保護優先作為環境司法的立足點,推行「三合一」審判模式,落實專門化審判,實施最嚴格的源頭保護、損害賠償和責任追究措施,實現環境資源審判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黔西縣人民法院對一起行政公益訴訟案作出宣判,確認被告畢節市七星關區國土資源局怠於履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監管職責的行為違法。七人合議庭對這起行政公益訴訟案公開開庭審理,部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到庭旁聽,庭審全程在中國庭審公開網同步直播。該案的審理為促進相關行政執法部門規範執法、主動履職提供了生動啟示。


2019年,畢節中院起草了關於為畢節威寧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環境資源可持續發展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意見,為「草海」環境資源可持續發展制定12條司法保障意見,充分發揮人民法院審判職能作用,打好懲治刑事犯罪、化解民事糾紛、督促履職盡責、追究賠償責任等一系列「組合拳」。「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畢節法院將不斷開創生態環境司法協作新模式,更加公正高效服務和保障生態環境,為畢節青山綠水樹起綠色司法屏障。


來源:畢節中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kFlEHEBnkjnB-0zhjN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