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有色金屬工業70年

2019-10-03   礦冶園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回顧歷史,70年來,我國有色金屬工業實現了由小到大的歷史大跨越,取得了輝煌成就,正闊步走在建設有色金屬強國的新征程上。

三年經濟恢復和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1949年-1957年)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我國有色金屬工業產量不超過1.5萬噸,品種不超過10種。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用三年的時間對經受戰爭創傷處於崩潰狀態的國民經濟實行全面恢復。

三年恢復時期,國家接管和改造了一批舊中國留下來的有色金屬企業,先後在東北、中南、西南行政區建立了有色金屬工業管理局,在破舊不堪的老企業基礎上,迅速恢復和發展生產。到1952年,我國10種有色金屬產量恢復到7.4萬噸,是1949年的5.5倍。

1950年4月,瀋陽冶煉廠在我國首試成功部分濕法煉鋅技術

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1953年-1957年),我國有色金屬工業開始大規模的建設。156項全國重點建設工程中,有色金屬工業占了13項,新建、擴建了一批有色金屬礦山、冶煉和加工企業,同時,逐步組建了地質勘探、勘察設計、建築施工、科研院所、大中專院校等,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有色金屬工業體系。到1957年,我國10種有色金屬產量達到了21.45萬噸,出口創匯7.39億美元。至此,我國的有色金屬工業初具規模。

1953年5月1日銅官山冶煉廠煉出新中國第一爐銅水

"大躍進"和調整時期(1958-1965年)

1958年,我國進入了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經過三年"大躍進"、高指標,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1961年我國有色金屬產量降到21.5萬噸。

為改變這一狀況,1961年我國開始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經過三年調整時期,我國有色金屬工業再次進行了規模布局,一批骨幹企業相繼建設投產,為建成完整的有色金屬工業體系打下了基礎。到1965年,有色金屬工業完成了調整任務,10種有色金屬產量達到46萬噸。一步步堅實的步伐,奠定我國有色金屬工業的發展基礎。

"文化大革命"及後期(1966年-1977年)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時期,黨和國家遭受到建國以來最為嚴重的損失,國民經濟基本處於停滯、徘徊和十分困難的境地。我國有色金屬工業雖然也受到嚴重的干擾,但歷史地來看,由於有色金屬工業戰線廣大幹部職工的共同努力,仍然取得了許多積極進展。特別是在當時"三線"建設的總體部署下,在西南、西北地區建設了一大批有色金屬企業,改善了產業布局,加快了有色金屬工業發展。

韶關冶煉廠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我國有色金屬工業在徘徊中前進,在曲折中發展。1968年我國10種有色金屬產量降為34萬噸,到1977年產量達82萬噸。

改革開放初期(1978-1992年)

改革開放初期,黨和國家十分重視發展有色金屬工業。1981年開始組建有色局,幾經反覆,終於在1983年4月成立了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從此,我國有色金屬工業步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

根據當時實際情況,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制定了"優先發展鋁,積極發展鉛鋅,有條件地發展銅,有選擇地發展其他有色金屬"的發展方針,並加快建設了一批基建和技改項目,極大地提高了我國有色金屬工業技術裝備水平,並為改造傳統落後生產工藝提供了範例。

這一時期,重點建設的青海鋁廠、山西鋁廠、中州鋁廠、西南鋁擴建工程、白銀公司鉛鋁鋅冶煉等項目陸續投產,迅速提高了有色金屬產量。10種有色金屬產品產量由1978年的99.6萬噸,增加到1992年的299.2萬噸,年均遞增8.1%。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期(1992年-2002年)

這一時期,有色金屬國有企業經歷了三年脫困階段。從1996年到1998年,國有企業出現了全行業虧損,但國家及時採取了債轉股、資源枯竭礦山實行政策性關閉和貼息技術改造三項措施,取得了明顯效果。平果鋁業、山西鋁廠、中州鋁廠、西南鋁和白銀有色金屬公司等在國家政策的幫助下,走出困境,步入快速發展之路。瀋陽冶煉廠、上海冶煉廠等198戶企業先後政策性關閉破產。

瀋陽冶煉廠

這一時期,民營企業快速發展,已成為有色金屬工業重要組成部分,煤炭、電力、紡織等領域的有關企業開始大規模投資有色金屬工業。

這一時期,有色金屬工業管理體制發生了重大變化。1998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了國家有色金屬工業局;2000年,國務院決定將大部分中央所屬有色金屬企事業單位下放地方管理,中國有色貿易集團劃歸中國五礦集團管理;2001年2月,成立了中國鋁業公司;2001年4月,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正式成立。

2002年,我國10種有色金屬產量達到1012萬噸,首次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1992年至2002年10種有色金屬產量、銷售收入和實現利潤,10年間年均增長分別為13.0%、19.4%和14.8%。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新階段(2002年至今)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進入了逐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階段。這一時期,一些大型國有企業實施戰略重組,圍繞做強做大主業,分離輔業,通過改制上市,形成了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有色企業集團。同時,非國有企業迅速崛起,形成了以國有企業為主體,多種所有制企業共同發展的格局。

我國有色金屬工業發展至今,有色金屬企事業單位數量已有上萬個,由原來只能生產幾個有色金屬品種,發展到64種均能生產,十種常用有色金屬年產量由1萬多噸增長到5000萬噸以上,並為尖端科學和國防現代化提供了各種新型材料,形成了從常用有色金屬到稀有稀土金屬,從地質勘探、勘察設計、建築施工、科研院所、大中專院校,從採礦、選礦、冶煉、合金加工一整套完整的有色金屬工業體系,為我國有色金屬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國家創新驅動方針指引下,我國有色金屬工業研發了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先進工藝技術和裝備,創新發展取得新的重大成果。近年來600KA超大型槽已系列生產,屬世界首創,國際領先,電解鋁技術已達到世界 領先水平。銅冶煉自主研發的旋浮銅冶煉、氧氣底吹、雙底吹和"兩步煉銅技術"等,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一批先進的銅、鋁加工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中厚板高端航空鋁材已用於大飛機和軍工等領域,高鐵用鋁材全部實現了國產化。超粗、超純和超細均質硬質合金、核電鋯鉿材、航空航天用高強鎂合金、鈦合金大規格擠壓材/鍛件以及稀有金屬其它深加工材料都取得了重大進展。

隨著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等領域的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有色金屬產業的深度融合,正在引發影響深遠的產業變革,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智能製造、電子商務、網絡服務,正在改變有色金屬工業的面貌。截至2017年底,由工信部評選出的有色金屬企業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企業有近100家。

70年,在幾代有色人的艱苦奮鬥、頑強拼搏中,我國成為世界第一有色金屬大國,如今正向有色金屬強國闊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