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母親河 建設幸福河】特別報道·山東篇:大河滔滔 齊魯展歡顏
候鳥南飛。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子恆 攝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葉海 楊世智 王莉
全長5464公里,從源頭到入海,一瀉千里,幾千年來在人們印象中黃河似乎亘古不變。然而,時間的刻度來到二十世紀七十至九十年代,黃河斷流頻繁出現,1997年斷流時間長達226天。每一位中國人都無法承受黃河變成內陸河帶來的內心傷痛。
11月下旬,甘肅日報甘肅新媒體集團沿黃跨省全媒體採訪組來到齊魯大地,探尋這片親身體驗了黃河斷流切膚之痛的大地上發生的變化,感受當地幹部群眾力保黃河入大海的努力和決心。
濟南黃河堤岸工程榮獲「魯班獎」。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子恆 攝
1 「壯士斷腕」梁山泊
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婦孺皆知,梁山泊更是書中一個標誌性的地方,這個梁山泊,即今天的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東平湖。
在漸暗的天色中,採訪組來到東平湖,眼前浩渺的湖面波瀾不驚,大片大片的蘆葦在風中作響,很多漁船都靠岸歸家,偶爾有漁民在船邊收拾東西。這片水域,曾位列上古九澤,後來被稱為蓼兒窪、大野澤、巨野澤,宋代名為梁山泊,號稱「八百里水泊」。清代咸豐年間,梁山泊更名為東平湖,原因或許全在於黃河。
黃河流入山東省,也進入了華北平原,水流漸緩,泥沙不斷淤積,形成「二級懸河」。與河道整體高於地面的「一級懸河」相比,這裡的黃河槽高、灘低、堤根窪,堤外更低。山東境內628公里長的黃河,最寬處可達20公里,最窄處僅275米,河道平均高於兩岸地面4至6米,設防水位高出兩岸地面8至12米。出險時,水流從較高處的主河槽決口,直衝地勢較低的大堤,河水橫向流動,即形成橫河,或斜河、滾河,威脅大堤安全。
東平湖是黃河天然的蓄滯洪區,也是黃河下游最大的蓄滯洪區和平原大型水庫。梁山好漢阮小二等阮家兄弟,是人們知道的最早的「庫區」居民。在「二級懸河」的威脅之下,歷史上這裡曾上演過一幕又一幕水來人走、水去人來的故事。
新中國成立後,黃河歲歲安瀾,水來人走、水去人來成為過去,但黃河斷流卻一度讓這顆「明珠」失色。資料顯示,在1972—1999年的28年間,有22年黃河出現斷流,累計斷流89次1091天,其中1997年斷流長達226天。斷流期間,母親河奄奄一息,東平湖萎縮嚴重。「最嚴重的時候,東平湖像一碗粥。」有人這樣形容。
東平湖八里灣泄洪閘成了網紅打卡旅遊地。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子恆 攝
為了不再讓東平湖成為「一碗粥」,近年來,當地黨委政府確立了「生態立縣」的工作思路,先後實施了植樹造林水質凈化、退耕還濕、山體修復、生態修復等一系列生態建設工程,紮實開展生態縣創建,修復濕地2.4萬餘畝,全縣建成12個國家級和省級生態鄉鎮,308個省市級生態村。為了確保東平湖水質,先後關停東平湖沿湖607家小澱粉加工企業,76家山石開採企業,3家小型造紙廠,剷除4萬畝網圍,轉移2.9萬架網箱,取締1500餘艘抽沙船隻,當地居民每年因此減少經濟收入達6.4億元。
這是一種立足長遠的「壯士斷腕」,也是發展思路的一種轉變。如今,東平湖總面積達到627平方公里,常年水面達到209平方公里,平均水深達到2.5米。雖然比不了歷史上「八百里水泊」,但「明珠」之光卻重新煥發出耀目的光彩。
從小在湖邊長大的漁民劉新華說,生態環境比以前好多了,漁民環保意識也增強了,垃圾都扔到一公里外的垃圾站,自己住在景區,每天推窗一望就能看到東平湖秀麗風光,感覺到日子越過越好。
2 大河滔滔東入海
「別讓人類的眼淚,成為地球上最後一滴水。」這是3月22日「世界水日」公益廣告的廣告詞,震撼人心。
但在現實中,很多人並沒有將這種警告放在心上。反而,很多時候,當一條大河奔流千萬里歸於大海時,會生出類似「水白白流入大海浪費了」的惋惜和感嘆。也因此,小水電開發曾一度被一些人當成「一本萬利」的投資項目,一些河流上的小水電站一座挨著一座。因為不斷截流,大河變成了小河,小河變成了小溪,最後乾脆斷流。
水資源開發利用真的可以有多少用多少,河水流入大海真的是一種浪費嗎?我們的母親河便是最現實的教材。
作為我國第二大河的黃河,平均水資源總量為735億立方米,不到長江的7%,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2.8%,卻養活了全國人口的30.3%,創造了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6.5%。對應的,是黃河的過度開發,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高達80%,遠超一般流域40%的生態警戒線。因此,當上世紀七十至九十年代斷流頻繁發生時,山東生態系統響起了警報。
在山東,黃河是沿河兩岸重要供水水源,引黃供水量達到了全省總供水量的30%以上。斷流時,不僅給兩岸帶來「水荒」,還讓泥沙淤積抬高了主河槽,嚴重威脅堤防安全。同時,受多方因素影響,「泉城」濟南最著名的趵突泉,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陷入季節性停噴的窘境,至2001年更是創下了停噴890天的歷史紀錄。
「泉城」無泉!
母親河變成內陸河!
這是多麼嚴重的後果,這是多麼嚴重的文化割裂。誰能夠承擔這樣的歷史之責,又如何面對子孫後代的質問?
「那時候,我們的心情就一個字——苦。」提起黃河斷流,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山東河務局辦公室調研員周曉黎這樣說。
黃河斷流的不斷加劇,引起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1998年12月,國家授權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統一調度管理黃河水量。其中,保障黃河河道基本生態水量,維護黃河河流健康生命,成為山東河務局的一項重要職責。
「地處黃河下游,工作力爭上遊。」這是山東省委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時提出的要求。自1999年3月黃河實施水量統一調度以來,作為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派出的「守河人」,山東河務局的廣大幹部群眾是這麼想也是這麼乾的。
孩子們近距離感受黃河文化。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子恆 攝
20年來,他們不斷探索、創新,綜合採取法律、行政、經濟、技術、工程等措施,不斷強化水資源調度管理,建立起了以《黃河水量調度條例》為基礎的法律制度體系,形成了以國家《黃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和《山東省境內黃河及所屬支流水量分配暨黃河取水許可總量控制指標細化方案》為基礎的水量分配機制,以及年計劃、月旬方案和實時調度指令為基本管理措施的調度管理方式,上下游、左右岸形成了良性用水秩序。
20年來,按照「管控總量、調整結構、提高效率、保障生態」的工作思路,他們實施精準調度、精細調度,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先後實行了訂單供水制度、水量調度通知單制度、取水許可制度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等一系列制度,開展引黃灌區用水規律和用水效率研究、數字水調建設,不僅有效保障了沿途生活生產用水,還實現了黃河幹流連續16年無預警、20年不斷流。
在此期間,他們連續14年組織實施了19次黃河下游調水調沙,連續8年實施了黃河三角洲濕地現行流路生態補水和備用流路生態補水,累計補水3.8億立方米;適時組織實施了引黃入冀補淀、引黃濟津以及引黃保泉、南四湖生態補水、濱州重鹽鹼區域生態修復補水,打造了泉城濟南、江北水城聊城、濱州四環五海、生態東營等一大批城市生態區。
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20年來,黃河年均入海水量由1998年的106億立方米增長到2018年的330多億立方米。
「負重」之下保生態,大河滔滔重入海,這是一種倒逼,更是綠色發展理念的樹立和踐行。
黃河入海處。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子恆 攝
3 母親乳汁哺濕地
水,是生命之源。
在母親河甘甜乳汁的哺育下,黃河三角洲擁有我國暖溫帶最廣闊、最完整的原生濕地生態系統,是國際珍稀瀕危涉禽、游禽類候鳥遷徙地,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高度敏感區域,也是我國主要江河河口中最具重大保護價值的生態區域之一。
但黃河斷流,引起了黃河三角洲海岸大面積蝕退,土地沙化嚴重,生態環境惡化,近海水域魚類資源衰減,生態系統、生物種群和遺傳基因多樣性面臨著遺失的危險。
黨的十八大以來,山東省進一步加快保護和修復黃河三角洲的步伐,制定公布了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明確了濕地保護與修復的範圍、措施,開了全國自然保護區詳規編制先河。同時,頒布實施《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例》,依法推進濕地保護與修復。
在實踐中,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則在精準和精細上下功夫。一方面,根據黃河生態補水工作促進淡水濕地恢復,使黃河口濕地水系實現了大小循環和生態系統的良性維持。另一方向,先後投資2.35億元實施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等一系列生態修復項目,開展以互花米草治理、鹽地鹼蓬和海草床恢復為主要內容的潮間帶濕地恢復研究,探索濕地綜合治理和修復措施。
如今,自然保護區已初步形成了潮間帶濕地生態恢復模式,修復濕地35萬畝,濕地恢復區的明水面積由15%增加到60%。
在保護區工作了26年的高級工程師朱書玉,目睹了黃河三角洲濕地的萎縮與重生,如今仍把精力投入到濕地保護與恢復之中,通過研究、構建複雜的鳥類生態環境以及建立鳥類繁殖島、人工巢、鳥類補食區等措施,加強對保護區野生動物多樣性的保護。目前,每年在那裡越冬、繁殖、棲息的鳥類,從剛開始的187種增加到目前的368種600餘萬隻,其中珍稀瀕危鳥類眾多,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丹頂鶴、東方白鸛等12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灰鶴、大天鵝等51種。
同時,隨著黃河再入海,濕地其他物種也在增加。其中,自然保護區內擁有種子植物685種,野生種子植物達116種;魚類193種,其中淡水魚108種,海洋魚類85種;甲殼動物148種,軟體動物108種;昆蟲調查鑑定512種,其中99種為山東省新記錄。
在落日的餘暉下,水面上波光粼粼,大批的鳥兒們或特立獨行,或成群結伴棲息,嬉戲,翱翔天空,令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我們的內心被深深震撼了。黃河入海口,面對著標識的「黃河入海,我們回家」幾個大字,採訪組感慨萬千……
記者手記
以歷史擔當 反哺母親河
從源頭到入海口,黃河流經9個省區,以前僅在自己所在的省區行政範圍內「管中窺豹」般地去了解、認知黃河,總感覺有關黃河的很多事離自己很遠。但當採訪組從源頭走到入海口,體味沿途遇到的欣喜或擔憂時,才發現自己與母親河之間的血脈聯繫的情感那麼濃烈,以前從「紙上」得來的關注多麼淺薄。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母親河的生命健康與我們每一位母親的生命健康同樣重要。老話說一個人最後悔的事,莫過於「子欲養而親不在」。數千年來,黃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如今生命健康受到嚴重損害,卻仍在負重前行。守護母親河、建設幸福河,需要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懷著最熾熱的情感去關心、守護、反哺,這是應盡的義務,也是該有的歷史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