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傳世名句,讓作文寫的有高度 ​

2019-10-24     貴州高考網

今天分享一些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名句,豐富一下大家的作文素材庫。

《古文觀止》是古人編寫的一本啟蒙讀物,其中不乏陶淵明、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等名家的大作,《左傳》、《史記》、《戰國策》中的經典名篇也被收入其中。書名「古文觀止」意指文集所收錄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學習文言文至此觀止矣。


1.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出處】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大意】五柳先生安閒沉靜,很少說話,也不羨慕榮華利祿。喜好讀書,讀書只求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每當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的時候,便欣然忘食。


【背景】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是東晉田園派創始人。《五柳先生傳》文中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讀書,二是飲酒,三是寫文章,塑造了一個真實的自我,表現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強烈的人格個性之美。


2.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出處】司馬遷《報任安書》


【大意】古時候雖富貴但名字磨滅不傳的人,多得數不清,只有那些卓異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稱。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擴寫《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寫了《離騷》;左丘明失明之後,才著成《國語》;孫臏被截去膝蓋骨,才撰寫《兵法》;呂不韋被貶謫蜀地,後世才流傳著《呂氏春秋》;韓非被囚禁在秦國,寫出《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都是一些聖賢們抒發憤慨而寫作的。


【背景】《報任安書》是司馬遷寫給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在文中,司馬遷以極其激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受宮刑的不幸遭遇。其中,「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英雄氣概流傳千古,表現出了他堅守理想,堅韌不屈的精神。

3.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出處】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大意】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們,選擇好的意見採納它,那些有智慧的就會施展他們的全部才謀,勇敢的就會竭盡他們的威力,仁愛的就會廣施他們的恩惠,誠信的就會報效他們的忠心。


【背景】本文寫於唐太宗貞觀十一年,魏徵向太宗上疏,意在勸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

4.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出處】蘇軾《留侯論》


【譯文】古時候被人稱作豪傑的志士,一定具有勝人的節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無法忍受的度量。有勇無謀的人被侮辱,一定會拔起劍,挺身上前搏鬥,這不足夠被稱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傑氣概的人,遇到突發的情形毫不驚慌,當無原因受到別人侮辱時,也不憤怒。這是因為他們胸懷極大的抱負,志向非常高遠。


【背景】這篇文章根據《史記·留侯世家》所記張良圯下受書及輔佐劉邦統一天下的事例,論述了張良取得成功的主觀方面的根本原因——過人之節、其志甚遠。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出處】范仲淹《岳陽樓記》


【大意】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為百姓憂慮;不在朝廷做官而處在僻遠的江湖中間就為國君憂慮。


【背景】《岳陽樓記》是范仲淹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為重修岳陽樓所寫。文章超越了單純寫山水樓觀的狹境,表現出雖身居江湖,心憂國事,雖遭迫害,仍不放棄理想的頑強意志。

6.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出處】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大意】道路平坦距離又近地方,前來遊覽的人便多;道路艱險而又偏遠的地方,前來遊覽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沒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有了志氣,也不盲從別人而停止,但是體力不足的,也不能到達。有了志氣與體力,也不盲從別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亂的地方卻沒有必要的物件來輔助,也不能到達。


【背景】《游褒禪山記》是北宋王安石遊覽了褒禪山後,以追憶形式寫下的一篇遊記。摘錄的段落表達了王安石對人生求索之路的感悟——只有具備志、力與相助之物這三個條件,才能到達理想的境地。

7.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出處】王勃《滕王閣序》


【大意】年紀雖然老了,但志氣應當更加旺盛,怎能在白頭時改變心情?境遇雖然困苦,但意志應當更加堅定,決不能拋棄自己的凌雲壯志。


【背景】王勃看望父親路過滕王閣,都督宴請群僚於閣上,王勃即席而作,文中鋪敘滕王閣一帶形勢景色和宴會盛況,抒發了雖遭挫折,仍思進取的可貴志向。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出處】韓愈《師說》


【大意】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背景】本文是韓愈寫給他的學生李蟠的,論述了教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此文抨擊當時士大夫階層「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倡導從師而學的風氣。

9.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出處】左丘明《曹劌論戰》


【大意】作戰靠的是勇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勇氣就衰弱了,第三次擊鼓勇氣就竭盡了。敵方的勇氣竭盡而我方的勇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了齊國軍隊。


【背景】《曹劌論戰》出自《左傳·莊公十年》,講述了春秋時期齊國與魯國在長勺之戰中的情景。長勺之戰發生在公元前684年,是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之一。曹劌在戰時活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擊退強大的齊軍。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公元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29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




《二十四史》精選30句


1

義感君子,利動小人。《晉書·符登傳》


道義可以感動君子,利益可以打動小人。


2

太剛則折,至察無徒。《晉書·周豈頁》


過於剛直就會折斷,極其明察就沒有門徒。


3

為國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質後文。《宋書·江夷傳》


治理國家的道理是給民以食物不如給民以信義,做人首先要講誠信,才可以飾之以文。


4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列傳》


聰明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失誤;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收穫。


5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史記·滑稽列傳》


鳥將要死的時候,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將要死的時候,他的話也是善良的。


6

濁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後漢書·劉般傳》


希望從渾濁的源頭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體有筆直的影子,這都是不可能的。


7

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後漢書·楊震傳》


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麼能說沒人知道呢?


8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漢書·董仲舒傳》


站在深潭邊,希望得到裡面的魚,還不如回家去結網。


9

宜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慄栗,日慎一日。《後漢書·光武帝紀上》


應該像面臨著深淵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樣提心弔膽,害怕得發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謹慎。


10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


(人生一世,無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為利而來;天下攘攘,都是為利而往。


11

順德者昌,逆德者亡。《漢書·高帝紀上》


順應道德的人才會昌盛,不遵從道德的人必然滅亡。


12

農,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漢書·文帝紀》


農業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賴以生存的衣食來源。


13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漢書·成帝紀》


有了過錯,而不悔改,這才叫過錯。


14

寒之於衣,不待輕暖;飢之於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漢書·食貨志》


在寒冷的天氣,人們不會去等待狐裘或絲綿做的輕暖的冬衣(寒不擇衣);人在飢餓的時候,不會去等待甜美的食物(飢不擇食);人在饑寒交迫之時,也就不會考慮到廉恥之心了。


15

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漢書·項籍傳》


先出擊就能制服敵人,隨後應戰只會被控制。


16

明者見危於無形,智者見禍於未萌。《三國志·魏書二十八·鍾會傳》


明智的人在危險還沒形成時就能預見到,智慧的人在災禍還未發生時就會有所覺察。


17

患人知進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三國志·魏書二十七·王昶傳》


擔心的是人們知道前進卻不知道後退,知道索取卻不知道滿足,所以才會有受困窘侮辱的過錯,才會有產生悔恨的過失。


18

書籍之事,患人不好,好之無傷也。《三國志·吳書三·三嗣主傳》


對於讀書這件事,擔心的是人們不喜歡它,喜歡它是沒有什麼傷害的。


19

成敗相因,理不常泰。《南史·宋本紀》


成功與失敗互為因果關係,世事不會永遠太平安寧。


20

以清白遺子孫,不亦厚乎。《南史·徐勉傳》


把清清白白做人的品質留給後代子孫,不也是很厚重的一筆財富嗎?


21

負薪救火,揚湯止沸,以暴易暴,與亂同道,莫可測也,後嗣何觀!《舊唐書·魏徵傳》


背著木柴去救火,揚起沸水來止沸,用殘暴來代替殘暴,與原來的混亂同出一轍,其後果之嚴重是很難測的,這樣下去,繼前朝而為君的,給後代還有什麼可顯示的呢?


22

居官當廉正自守,毋黷貨以喪身敗家。《元史·劉斌傳》


當官的人應該廉潔公正,堅持自己的操守,不要因為貪財而喪身敗家。


23

成遠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顧細謹。《明史·湯和傳》


有長遠打算的人不應為眼前的一點怨言而擔憂,做大事的人不必顧及一些細微瑣事。


24

聚如丘山,散如風雨,迅如雷電,捷如鷹鶻。《元史·郝經傳》


(用兵之道在出奇制勝):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如同山丘一樣不可震撼,分散的時候又如風雨一樣無處不在,行動可以像閃電一樣迅速,動作可以像鷹鶻一樣兇猛。


25

朝廷行事苟不自正,何以正天下?《金史·世宗上》


朝廷里的人自己行事都不正,怎麼要求天下的人行為端正呢?


26

馨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舊唐書·李密傳》


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筆)也寫不完罪惡;放盡東海之水也無法流完惡行!(罪大惡極)


27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舊唐書·魏徵傳》


用銅作鏡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歷史作鏡子,可以知道興衰和更替;以人作鏡子,可以明白得失。


28

居高而必危,每處滿而防溢。《北史·后妃列傳》


居高位一定要有危險意識,東西滿了就要防止它溢出來。


29

智者棄短取長,以致其功。《後漢書·王符傳》


聰明人捨棄短處,發揮長處,以此來取得成功。


30

君子立身,雖雲百行,唯誠與孝,最為其首。《隋書·文帝紀》


君子在社會上立足成名,儘管需要修養的品行有很多方面,但只有誠和孝才是最重要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evA_m0BMH2_cNUgim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