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志願者·紀實① |「在疫情襲擊我們的城市時,我們不能做一個隔岸觀火的人」

2020-02-02     中國房地產報


視頻加載中...

中房報記者 唐珊珊 | 北京報道

1月30日凌晨2點30分,武漢解放大道,一輛車在疾行。車內的方予(化名)已記不清這是自己和老周(化名)第幾次開過這條路去取醫用物資了。

「中醫院3箱防護服,社區站2箱護目鏡,婦幼醫院300個N95,還有3000套防護服要送,如果今天送不完只能明天早起再送。」連續5天的晝出夜歸,方予和老周近乎透支,看著手中長長的送貨名單,想著越來越難調到的醫用物資,他們有些焦慮。

這已是武漢封城的第七天。

疫情籠罩下,武漢的夜晚

因新型肺炎疫情,各界都在向武漢伸出援手。在武漢,一些想幫助、保護醫護人員的小組織也在萌生,「保衛大武漢」就是其中一支,短短几天他們由最初的幾人迅速發展成為幾十人,籌資、籌物,再保證物資送到醫護人員手中,「保衛大武漢」成立的第四天,志願者們援助的醫院已達67家。

一群來自天南海北、各行各業的年輕人不斷加入,武漢疫情讓他們走到了一起,儘管辛苦、焦慮,也有外界的不信任,但每每知道醫護人員用上了他們的物資,收到一句「謝謝你們」時,以及背後有那麼多的支持時,他們又釋然了,又行動了起來。

除了醫護物資,在捐贈名單上,中國房地產報記者還看到了這些:麵包店老闆捐贈的500箱麵包,一個志願者母親捐贈的200箱牛奶,餐館老闆捐贈的快餐,一個小老闆捐贈的幾百包紙尿褲........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這些點點滴滴也成為志願者堅定前行的動力。

「說實話,乾了這幾天,我特別想念之前那個平凡而庸俗的自己,至少可以逃避,不用直面生死。但我也相信,很多年後我們會很慶幸,在疫情襲擊我們的城市時,我們沒有做一個隔岸觀火的人。」一位志願者這樣說道。

「保衛大武漢」

疫情籠罩下,武漢的夜晚

「其實最初就是和亞亞媽想幫醫院捐點東西,後來好友言寺加入後,使整個團隊在不到兩天時間壯大到40多人。」隨著加入的志願者越來越多,大家決定成立一個自願者援助團隊,用團隊的力量為這個城市盡一份力,哪怕在別人看來微不足道,回憶起那一刻,方予很是感動。

就這樣,1月24日23:00—「保衛大武漢」自願民間援助團隊正式成立,一群來自天南海北、各行各業的年輕人不斷加入進來,有國外留學生、職場白領、醫生、會計;有武漢本地人,也有其他省市人;還有很多國外友人。

大家都沒有從事公益的經驗,如何募集物資,如何讓這個團隊有組織、有紀律、高效率、規範、透明的運作起來,是擺在所有志願者面前的問題。

志願者們

首先要解決的是資金難題,曾在武漢生活過的言寺是一個「90後」製片人,曾有過為自己電影找贊助的經驗,這次她決定承擔起「財務總管」這個角色,帶著自己的夥伴們從招募捐款、採購到做宣傳物料、管理帳目,一切有條不紊的開展起來,不到兩天,就為團隊前期運作籌到了第一批資金。

「捐款最多的都是不認識的,無條件信任的。」讓言寺印象深刻的是,一位知名製片人看到她們的信息後,輾轉找到她捐了1萬元,再三囑咐不要公布姓名;還有一位民營企業老闆在看到志願者們的行動後,通過朋友聯繫到「保衛大武漢」,匿名捐贈了10萬元,這種信任讓言寺決心一定要用好每一分錢,不辜負任何一位捐助者。

1月25日深夜,在志願者們彙報完各自一天的工作情況和遇到的困難後,言寺決定擬出一份更為詳細的分工協作表和運作流程表,讓團隊更規範高效率的運作起來。每個志願者根據各自擅長的領任務,從募集資金到採買物資,從醫用物資專業諮詢到醫護人員需求統計,物資配送到會計出納,這群年輕人就這樣熱血沸騰的出發了。

辦法總比困難多


1月27日,志願者送達醫用物資

物資極度緊缺是志願者們最大的感受,無論是護目鏡、防護服、紙尿褲、醫用手套還是其他醫用物資,幾乎每家醫院都急缺,每天都有很多醫院醫護人員主動聯繫志願者們請求支援醫用物資。「很多醫生的口罩因為戴的太久都濕透了,也沒得換,我們看著很擔心也很著急。一開始我們到處找可以捐助醫用物資的人,但全國都緊缺,來捐助的人大多都是捐助錢,我們只能自己發動身邊所有資源來找貨源。」負責採買物資的老孫有些哽咽地告訴記者,讓他特別感動的是,一些素未謀面的來自英國、北美、杜拜的國外友人和華僑在得知他們的困難後,從各自所在的國家協助志願者們採買物資,再郵遞至武漢。

這個愛打遊戲、平時花錢從不會考慮價格的「90後」,在這次醫用物資採購中卻開始精打細算起來,學會了比價、砍價,砍下5毛錢都開心的在群里嚷嚷。有人在群里開玩笑的說他成長了,他沒有像往常那樣嬉笑著懟回去。是的,在這次疫情發生之前,他沒有想到拿著錢買東西也那麼難。

第一批口罩採購回來後,發現價格比其他家貴了不少,又聯繫商家退回去;有的則是貨品發來後和圖片不符,不符合醫用標準,也得退回去。

一次次的教訓後,在醫院工作的多媽(化名)決定承擔起檢驗物資和分配物資的任務,「來自各地的捐贈很多,有的捐贈者自己也不清楚哪種物資適合醫護人員用,所以對每一份捐贈物資我們都嚴格審核,對每一家醫用的需求我們也時時更新、調整數據,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在多媽的號召下,陸續有很多專業的醫師主動加入物資標準審核隊伍中來,這也讓負責採買的白白安心了不少。

1月23日,武漢封城,全市城市公交、地鐵、輪渡、長途客運暫停運營,機場、火車站離漢通道也暫時關閉,物資運輸成為很大的難題。「沒有通道,我們創通道。辦法總比困難多。」運輸隊張怡的出現讓「保衛大武漢」的志願者們心裡有了底氣。

「張怡是看到我在網上寫的物資送到武漢,主動聯繫我說他們車隊可以運輸,我們沒有見過面,但我們非常信任,直接把貨交給了他們車隊。」方予回憶說,這支車隊後來成了「保衛大武漢」的「飛毛腿」。

此後張怡又陸續幫團隊招募了很多志願者司機,團隊物資運輸能力一下壯大起來,大家根據每天需要配送的物資將自己分成「蘿蔔組」、「牛奶組」、「口罩組」,拼時間、拼速度將物資直接輸送至一線醫護人員手中。

正在加班的醫生簽收志願者援助的物資

很多訂購的物資運不進來,為了避開交通封鎖路段,儘快取到物資,運輸組的志願者們幾乎背熟了武漢市每條路的管制時間。「看到我們訂購物資的時候,那感覺比雙11購物收貨時還爽。」運輸組的一位志願者開心的說,忙不過來的時候他會叫上媳婦一起行動,有時顧不上家裡孩子,同在武漢的志願者們住的近的也都會相互照看一下孩子。

「有一次物資到了順豐轉運點,但還沒開始分揀,為了能趕在第二天上午把物資分送到物資緊缺的醫院,我們深夜開車去取貨,當時順豐小哥聽說我們的貨是給醫院送去的物資,優先給我們把貨找出來讓我們取走,還說以後我們的貨他都提前幫我們找好。」這讓志願者們覺得順豐小哥太帥了。

1月28日,「保衛大武漢」成立的第四天,志願者們援助的醫院已達63家,越來越多慕名而來的人想加入援助隊伍,在捐贈名單上,中國房地產報記者看到長長的名單,200箱農夫山泉,麵包店老闆捐贈的500箱麵包,一個志願者母親捐贈的200箱牛奶,餐館老闆捐贈的快餐,一個小老闆捐贈的幾百包紙尿褲........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這些點點滴滴也成為志願者們堅定前行的動力。

從沒想到做好事也會承受那麼大壓力

志願者送達N95口罩

「以前從沒有想到,做好事也會承受這麼大的壓力。」1月31日凌晨3點,剛整理完帳目的言寺有點委屈的在志願者群里吐槽。因為是民間自發組成的團體,又涉及捐款資金,總有人會質疑志願者組織的資金用途去向,為了做到百分百的帳務透明,言寺給自己這個「財務主管」的要求是:每天的帳目明細,派送物資明細以及各個醫院的簽收單據在晚上12點前整理出來,同時發到群里和微博公眾號中供大家檢閱監督,要讓捐的每一分錢都能找得到。

這種看似最笨也最簡單的方法,在志願者們看來卻是讓質疑聲消失的最好的辦法。

也有朋友好心提醒言寺,這麼做可能會招來不必要的麻煩,值得嗎?這個「90後」女孩想了想說:「也許在幸福中長大的孩子都比較無畏吧,能夠輕易感知幸福的人,才能夠在最艱難的環境里尋找到幸福,並且發光發熱。」

在「保衛大武漢」成立的短短几天裡,這群平均年齡只有27歲的年輕志願者們每天都是超負荷運轉,經歷了許多此前從未曾想過的事情。

「每一次採買都如同廝殺,有被騙過、被退款,也遭遇過被人高價劫走物資。但更多的是那些一線醫護者給予的肯定、鼓勵和支持,還有很多感動。」志願者卷卷(化名)在微博里這樣寫道。

在這幾天裡,一直以「女漢子」形象示人的方予變得極容易落淚。看到朋友圈一位醫生寫道:「喂完奶,出發」時,她哭了;一家社區醫院醫生收到物資後,給她發了一條微信:「謝謝你,好人一生平安。」她的眼淚又止不住了。

「其實做這件事我們也很擔心,不知道自己這樣做是否合法、合規,但看到這些在一線終日不休奮戰的醫生後,我們想保護他們,讓他們在救人的時候不要把自己置身危險之中。看到他們能及時穿上防護服,戴上護目鏡,有可以替換的口罩後,就覺得都值了。」說著她眼圈又紅了。


志願者給某社區醫院送達200件防護服

2月1日凌晨3點,志願者群里,大家還在忙碌著核對帳目,統計當天送貨明細,還有即將送達的物資,偶爾也會相互調侃著。已是「保衛大武漢」成立的第十天,群里的志願者們很多直到現在都不知道彼此的真實姓名,但這絲毫不影響彼此間的互相協作。群里有人甚至已開始相約,等疫情過去後,大家都來武漢一聚,吃起熱乾麵,喝起毛鋪。

「說實話,乾了這幾天,我特別想念之前那個平凡而庸俗的自己,至少可以逃避,不用直面生死。但我也相信,很多年後,我們會很慶幸,在疫情襲擊我們的城市時,我們沒有做一個隔岸觀火的人。」一位志願者這樣說道。

圖片來源:保衛大武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bA2BnABgx9BqZZIGX3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