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媽之道(高級母嬰護理師,原創不易,請勿抄襲)
古人常說:「上樑不正下樑歪」。
現代人也常常勸告家長:「你希望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你必須先成為那樣的人。」
種種勸誡都告訴我們,父母有決定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有幾個方面呢?
基因影響
從基因上看,一個人的 性格、身高、智商等方面,很大程度來源於父母。比如智力有缺陷的人,所生的孩子很可能也是一個智力殘缺者。
研究還表明,一些殘暴、攻擊力強的性格基因片段,也很容易遺傳給孩子。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無關
價值觀影響
一些從小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孩子,因為熟悉家長做事、思考與人相處的方式,也可能因此構建 同樣的價值觀。
而另外一些孩子可能因為不認同父母的價值觀,而朝與之 相反的方向發展,這也算是一種反向影響。
如一些愛占小便宜的家長帶大的孩子,很可能喜歡占小便宜,但也可能特別大方。
行為習慣的塑造
孩子在剛剛出生時,什麼都不懂,什麼也不會做,因此他們很容易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
美國心理學家、社會認知理論之父阿爾伯特·班杜拉就研究過孩子是如何模仿父母的,他認為小孩的模仿有4個過程,先是關注,然後記憶,再模仿,最後一旦有機會後就重複同樣的舉止。
這也表明小孩子是非常聰明的,他們只需要通過 觀察,而不用大量的訓練就可以學到父母的行為。
這位心理學家還曾經做過實驗,結果顯示,如果一個成年人有暴力的舉止,孩子在看到後,也會表現出攻擊性行為。
家長對孩子的影響太大,其中大部分又是不完美的,以至於人民日報出了一份不合格家長自查表。
各位家長不妨對照一下,看看自己有哪些不足之處。
1.給孩子特殊待遇
將孩子看得太重。認為他們在家庭里的地位高於所有人,比如不讓孩子做家務,買回來的食物也是他一個人的。
2.孩子犯錯當面袒護
當孩子在外面犯錯後,總擔心他們受到懲罰或不開心,於是當面袒護,最喜歡的說法就是:「他還只是一個孩子呀。」
3.過分注意孩子
和第1條類似,全家人都認為家庭的重心應該是孩子,每個人所有的舉動,對未來的想法都應先考慮孩子的未來和感受。沒有。
4.輕易滿足不合理要求
過分縱容小孩,即使是不合理的要求,也願意滿足。
5.允許孩子懶散
在孩子逃避自己的責任時,表示支持或默許。
6.對孩子央求
在孩子做出不吃飯不睡覺等不合理行為時,家長不是嚴肅批評,而是做出央求,耗儘自己威嚴。
7.包辦替代
對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比如吃飯、穿衣等任然包辦。
8.大驚小怪
對孩子的一切太過於擔心,害怕他離開自己身邊生活。
9.剝奪獨立
認為孩子沒有家長,什麼事都做不好,希望他們一直依賴自己生活。
10.害怕哭鬧
非常害怕孩子哭鬧,一旦他們出現這種情緒,就滿足所有要求。
什麼樣的家長容易教育出優秀的孩子呢?
美國心理學家黛安娜·鮑姆林德,曾對100多位學齡前兒童的家庭進行過觀察。最後將他們的父母分為4種類型: 恩威型,權威型,放任型,忽視型。
恩威型
這種類型的家長不僅對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並且尊重他們的看法,整個家庭氛圍比較民主、和諧。
權威型
權威型家庭的父母,對孩子提出各種各樣的規則、合理及不合理的要求,卻從來不考慮他們的看法。
放任型
放任孩子的父母,從來不對他們提要求,反而同意孩子各種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
忽視型
這種類型的父母既不對孩子提要求,也不在乎孩子提的要求。
最後結果當然是,既能給孩子制定規則,又能尊重他們想法的家長,更容易教出優秀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