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朝的創立者王莽是利用西漢末年政治腐敗,通過外戚專政來奪取皇位的。王莽是漢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平帝時王政君以太皇太后臨朝稱制,王莽取得大司馬大將軍的職位,總攬朝政。平帝死後,王莽立年僅兩歲的孺子嬰為帝。不到三年,王莽便於公元9年廢孺子嬰,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新」。
王莽生於漢初元四年(前45年),父王曼,兄王永。他的姑姑是孝元皇后王政君。在王莽少年時,其父兄先後去世,他跟隨叔父們一起生活。王氏家族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家先後有九人封侯,五人擔任大司馬,是西漢一代中最顯貴的家族。族中之人多為將軍列侯,生活侈靡,聲色犬馬,互相攀比。唯獨王莽獨守清凈,生活簡樸,為人謙恭。而且勤勞好學,師事沛郡陳參學習《論語》。他服侍母親及寡嫂,撫育兄長的遺子,行為嚴謹檢點。對外結交賢士,對內侍奉諸位叔伯,十分周到。這個世家大族中的另類,幾乎都成為了當時的道德楷模,很快便聲名遠播。
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漢哀帝去世,並未留下子嗣。太后王政君在皇帝駕崩後當天就起駕到未央宮,收回傳國玉璽。王太后於是下詔,要求朝中公卿推舉大司馬人選,群臣會意,於是紛紛舉薦王莽,王太后詔命王莽再任大司馬,錄尚書事,兼管軍事令及禁軍。其後他擁立九歲的漢平帝登基,由王莽代理政務,得到朝野的擁戴。此後王莽的政治野心逐漸暴露。他開始排斥異己,強化自己在朝中的勢力。
元始一年(公元1年),大臣們向王太后提出,王莽「定策安宗廟」的功績與霍光一樣,應該享受與霍光相等的封賞。王莽得知後,上書表示,他是與孔光、王舜、甄豐、甄邯共同定策的,希望只獎勵他們四人,以後再考慮他,並不顧太后多次詔令,堅決推辭。大臣們不斷向太后建議,王莽在假意推辭再三之後接受了「安漢公」的稱號,此外,王莽與其三大親信升任「四輔」之位:王莽為太傅,領四輔之事。
王莽為了繼續獲取民心,先是建言應該首先對諸侯王和功臣後裔大加封賞,然後封賞在職官員,增加宗廟的禮樂,使百姓和鰥寡孤獨都得到好處,對平民士人推行恩惠政策,從而再次博得朝野的好感。其次是建言太后王政君帶頭過簡歐的生活,自己又貢獻錢百萬、田三十頃救濟民眾,百官群起效仿。每逢遭遇水旱災害,王莽只吃素食,不用酒肉。
元始三年(公元3年)王莽48歲,立長女王嬿為漢平帝劉衎的皇后(即孝平皇后,後來改封為黃皇室主);長子王宇因呂寬案,被王莽逼自殺,牽連數百人,王莽之同黨即上書說,安漢公大義滅親,公而忘私,作八篇誡書與孝經作為國家選拔人才的書目。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加號宰衡,位在諸侯王公之上。王莽網羅天下學者和有特殊本領的幾千人至長安,大力宣揚禮樂教化,得到儒生的擁戴。王莽遂成為人們心中治國平天下的賢良聖人。
漢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平帝病,王莽以自身祈禱上天代平帝病死。公元6年,漢平帝病死,王莽為了避免年長的新皇帝登基,使自己不能任意操縱政局,遂立孺子嬰(即劉嬰)為皇太子,只有兩歲,太皇太后據群臣之意,叫王莽代天子朝政,稱假皇帝,臣民則稱王莽為攝皇帝,王莽自稱」予」。改年號「攝政」。
王莽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托古改制」的新政:他下令天下農田改稱「王田」,奴婢改稱「私屬」,禁止買賣;無田者按一夫百畝受田,一戶不滿八人而土地超過一井(900畝)者,分余田給九族或鄰里;設立五均,管理工商業,嚴格管制物價和加強稅收,實行經濟壟斷;屢次改變幣制,貨幣名目繁多,換算複雜,造成社會和經濟的極大混亂;更改官制名稱,濫加封賞;又發動對匈奴和對東北、西南邊境各族的戰爭。沉重的賦役徵發,殘酷的刑罰,使人民怨聲載道,加上連年災荒,物價騰貴,終於引起全國性的農民大起義。
新末民眾起義首先發生在北方邊郡地區,接著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也爆發了農民暴動。天鳳年間,王匡、王鳳在湖北綠林山中聚眾起義,稱綠林軍,很快發展至數萬人。南陽大地主劉秀也組成舂陵軍,參加起義。綠林軍擁立劉玄為帝。這時另一支起義軍赤眉軍也在山東與王莽軍作戰。王莽發兵十萬與綠林軍戰於昆陽。起義軍以少勝多,劉秀在戰鬥中立了大功。綠林軍乘勝直指長安。地皇四年(23年)長安發生暴動,王莽被殺。新朝亡。不久,劉秀稱帝於河北,建立了東漢王朝。
新朝僅存十四年,在中國歷史上是很短命的王朝,它的出現只不過是西漢王朝與東漢王朝中間的插曲。王莽奪取帝位後的施政完全不合時勢,造成天下更加動湯混亂,王莽的新朝很快就在農民起義打擊下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