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城舊事」命運坎坷一好官——周正

2019-09-30     內刊主編

周正(1638~1697),字公端,號方山,居萊陽南臧家疃村,明崇禎年間進士、清蘇松巡撫、江寧巡撫周伯達之孫,殿前一等侍衛周世祜長子。清康熙年間進士,福建蒲城縣知縣。

12歲考中秀才

周正之父周世祜,上承父蔭,富貴倜儻,素有周大公子之稱。其家屋宇寬闊,園池幽美,車馬劍戟,鼎彝書畫,無所不有。周正生身其中,卻未沉溺於享樂,其天性恬淡嫻靜,熱衷於儒學素業。親近師友,勤於誦讀,甘願淡薄辛苦的精神不亞於貧苦人家的孩子。

周正12歲就以優異成績考中了秀才。此後,學習更加勤奮,很少與閒人接見。當時明清之即,萊陽文章北方第一,有「剖斗折衡為文章,天下婁東與萊陽」之譽,形成了幽峭奇險、警策挺秀的文風。

江西臨川的艾千子(明末著名學者艾南英)稱之為萊陽派。周正在這種氛圍下,心無旁鶩,研味六經,貫穿百氏,務求根柢實學。數次參加府學考試均獲優等,其文辭、學養和風采博得了山東學使劉昌臣的特別賞識,是當時有名的少年秀才。

受於七牽連,被捕下獄

周正成年後娶宋(宋琮長子)之女為妻。不料,順治十八年(1661),萊陽宋氏家族的宋璜、宋琬因受到棲霞於七起義牽連,被捕下獄。清兵大兵壓境,攻打棲霞,宋琬家的許多族人及親戚均被牽連下獄。原本宋和宋琬兩家同姓不同宗,可是因為宋和宋琬是同學,也受牽連,以至於連女婿周正也身遭縲紲。

周正被押在縣獄中,橫逆之來,也只有坦然承受。年輕的周正忍受著屈辱和污穢,每天堅持讀書作文,愈加刻苦。家人送給他的換季衣服,竟然褶皺如故,一年未動。5年之後,宋氏案了結,周正也被無罪開釋。康熙五年(1666)秋闈,29歲的周正便考上了舉人。

29歲考上舉人

在《萊陽周氏家譜》中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鄉試發榜之日,縣城內多人陸續接到了中舉的喜報,而周正家卻遲遲沒有得到好消息。父親周世祜是個急脾氣,便將周正叫到跟前厲聲審問。周正站立在堂上不敢離開,到了黃昏時分,周正也急了,嚎啕大哭起來。這時候,忽然有人來報「大公子高中了!」於是道賀的親友接踵而來,家人們高興得一夜沒睡。

周正考上舉人後,許多人都感嘆說:「周正能在監獄中從容志學,業有所成,真有明代楊文定公(楊溥)的氣概。」

然而,周正的命運並不順達。此後他多次進京參加會試,均不成功。不得已,周正便在萊陽以及周邊縣以教書餬口,歷時20餘年,足跡遍及萊陽、即墨、諸城、平度、日照等多地,基本上不理家務。

周正有兄弟四人,二弟周止,少年聰慧,15歲中秀才,23歲早卒;三弟周上,拔貢,習武而豪俠仗義,主持家事;四弟周卜,秀才,好書畫工藝,居於蘆水溝(河洛鎮龍川溝村)。四兄弟分家時,周正帶頭謙讓,自取薄田,聊備生活日用,養活妻子而己。

康熙二十五年(1686),日照進士李應鳥(字諫臣)任順天府(北京)學政,大有作為,所聘教諭皆當世名儒,周正為其中之一。此時周正學富五車,文法老辣。康熙二十七年(1688),周正參加會試中進士,卻未立即授官,繼續在李應鷹幕下謀事。李應腐出資為周正刻行了《取此居文集》兩卷,然僅為周正文章的五分之一。

康熙三十年(1691),周正參加殿試,獲得三甲第六名,授福建建寧府蒲城縣縣令。

年老為官,過度勞累,病逝於任上

蒲城縣是個較大的縣,地處要衝,政務繁雜。周正剛到任,即為百姓減輕勞役,杜絕衙門的賄賂之風,對於過境的達官顯貴也不勞民傷財地逢迎服侍。可是對於賑災急貸等方便窮苦百姓的事情卻甚為著急;對於縣內的積獄沉冤,儘快地加以清理昭雪;對於境內的豪強惡霸極力抑制和剷除;儘可能和緩地催科徵稅,呵護百姓;極力鼓勵科舉,教化百姓。周正為官清廉,以至於常年廚房內蕭然無物,極少招待客人,居室衣被單薄破舊。

周正儘管年紀大,為官卻十分勤勉,諸事親力親為,起早貪黑。在官場中,很少有人像他這樣讀書只為修身,不為謀榮利;做官只為利民,不為置田宅者。

不幸的是,康熙三十六年(1697)九月,周正因過度勞累,病逝於蒲城縣任上,享年60歲。

周正一生以詩書相伴,所重者唯有文章道德,頗合乎古道。其清廉自任,鞠躬盡瘁,後人稱其為蒲城公。其身後有《取此居文集》(二卷)和《偶成軒詩草》傳世。

(作者:趙松枝 唐風新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Q9og20BMH2_cNUgr0O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