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Henrique on Unsplash
財富管理行業在徘徊與轉型中。這個階段,雜音也多。
前幾天,一篇流傳甚廣的文章在標題中就斷言,三方財富管理行業隕落。該文並提出問題:留出的市場誰來收割?
「隕落」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歸零與死去。
我認為,這種結論是輕率的,也不符合事實。
1.跟美國比,我們才剛剛開始
《華人家族財富》駐紐約的同事ACE昨天發了一篇稿子《美國一地雞毛的財富管理行業,是如何轉型的?》,主要介紹了美國財富管理行業走過的路。
透過這段行業發展歷史可以看出,在金融發達的美國,財富管理行業同樣曾經走過草莽混亂的一段路——ACE對此用了「一地雞毛」來形容。
原來,我們今天備受詬病的產品銷售導向,美國也經歷過;
原來,我們今天出現的機構與客戶之間存在利益衝突的問題,美國也經歷過;
原來,美國投資者也有過血淋淋的教訓,監管機構也做過很多的反思...
這些經歷都何曾相似。
美國的獨立財富管理行業在碰到這些問題之後隕落了嗎?
沒有。
他們只是轉型了,進化了,逐漸成熟了。
這個轉型的過程,不單單是行業自身獨立進行的,而是由監管者、行業機構與投資客戶共同完成。
當我們說行業處於一個草莽階段時,不僅是指機構草莽成長,也是指監管滯後,以及投資者不成熟。
對投資者最好的教育,不是來自行業帶有利益目的的牽引,也不是一些打著知識付費之名的亂鬨哄的課程,而是血淋淋的市場教訓。
一個行業的進步,常常要以不願去面對的痛苦為代價。
所幸,當我們回看美國同行走過的道路時,就會心有欣慰:談什麼隕落呢?我們的前路才剛剛開始。
Photo by Craig Whitehead on Unsplash
2.死掉一批機構,不叫行業隕落
財富管理行業目前面臨的困局,有多重原因。
宏觀面上大的周期因素、監管的逐步跟進且日趨嚴厲、行業自身不成熟暴露出的一系列問題等,都在倒逼行業自省、重整、洗牌。
所以,整個行業加快了市場出清的速度,一批機構無力維持,被迫出局。
一大批從業者開始換崗、逃離、轉型,一大批理財師站到了職業生涯的十字路口,擔憂、迷茫、彷徨。
一些一味做大規模、急功近利的機構在遇到問題時,很有可能轟然坍塌,甚至有人鋃鐺入獄。
一些行業頭部機構也開始碰到各種問題,曾經有過的光環不再。繁華開始褪去時,反而更容易看到自身的痛點與不足。
在某種意義上,相比於需求端,財富管理行業的供給是過剩的,或者說是不盡匹配的,很多時候沒有真正從需求出發。
這個時候,市場的重整、洗牌都是規律使然。實際上,從長遠而言,當下風險的暴露和市場的重新洗牌反而是好事。
在我看來,死掉一批機構,不叫行業的隕落;轉型了一批從業者,也不是行業的隕落。
一棵樹的成長過程中,總要修剪掉一些枝丫。
那些轟然倒下的企業,或許更該檢討的是他們的初心。必須承認,有些機構的初心是大有問題的。
渾水摸魚,也只能乘亂摸一時。
Photo by Isaac Wendland on Unsplash
3.財富管理行業在過「窄門」
「窄門」這個詞,是我跟諾亞財富的一位朋友交流時,她突然提到的。我頓時有一種很強的共鳴感。
「窄門」一詞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里說,「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在《聖經》里,「窄門」是通往永生與天國的必經之門。
從一個行業進化成長的角度,同樣要過「窄門」。
財富管理行業穿過「窄門」的過程,是整個行業打破路徑依賴、突破過往慣性的過程,也是從業者從簡單的銷售產品模式轉向更專業的理財規劃模式的過程。
在這樣一個被悲觀情緒籠罩的時段,行業機構也在分化。
有的無力回天被迫死去,有的延續過往模式苟且掙扎,有的安靜反省並謀求轉型。
未來當然屬於那些堅持著的機構,如果他們在經歷草莽階段後更為敬畏市場、更專業、更合規。
未來也屬於不斷升級成長的從業者。不論今天是在三方,還是在持牌大機構,學習與成長都是共同的命題。
那種以為諸如銀行子部門中的從業者專業度一定更高的猜想,是不了解實情。整個財富管理行業的供給側,都有專業能力升級的緊迫需求。
財富管理行業要穿過「窄門」,也一定是客戶端的成長和監管愈加成熟的結果。特別是在監管層面,可為、須為之處還有很多。
對於財富管理行業而言,「窄門」的另一側不是宗教意義上的天國,但一定會有更美的風景。
- The End -
撰文 汪曉波
ID:cnfamilywealth 非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