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二」著呢?更安全的三維碼來了

2019-12-10     今報三門峽

二維碼常常被應用於商品防偽領域,通過給每個商品建立一個獨立的身份ID,以驗證商品的真假。然而,普通二維碼容易被篡改和複製,偽造手段依然層出不窮,使人真假莫辨。

普通二維碼防偽力度不夠,能否用「三維碼」來湊?其實,三維碼防偽技術在生活中早已成真。12月1日,一項新的防偽國家標準——《結構三維碼防偽技術條件》正式實施。「結構三維碼」究竟有什麼本領?標準的實施又能給人們生活帶來怎樣的變化?


什麼是「結構三維碼」?

據標準主要起草單位海南天鑒防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峰介紹,一維條碼,結合計算機技術,可對商品進行信息標記和快速識讀,具有輸入速度快、可靠性高、採集信息量大、製作成本低的優點,但它是平面的。

二維碼,拓展了一維條碼的應用範圍,儲存和傳輸的信息比常見的一維碼多了近20倍,應用場景更是數不勝數。但由於二維碼本身不具備防偽能力,也是平面的,造假者同樣可以通過二維碼將消費者引入到真偽核實流程,防偽能力就大大削弱了。


那麼,究竟如何才能讓一種產品,既有二維碼的存儲功能、又具備防偽功能呢?「結構三維碼」便可將二者充分兼容。「『結構三維碼』的靈感來源於打水花。往水裡扔石子,水花飛濺,但它的高低永遠不同。」李峰說。


李峰告訴記者,「結構三維碼」正是利用結構多層紙,將防偽元素及信息集合用物理方式隨機深淺雕琢其上,使之不同部位隨機呈現不同深淺和不同顏色的結構特徵,再使用AI智能識別將這種工藝所形成的結構組合特徵識別出來,最終形成專屬於每一件產品「不可複製的臉」。


「三維碼」標準怎麼來的?

先來看看「結構三維碼」標準一路走來的大事年紀:

2017年5月,結構三維碼產品問世;2018年1月,結構三維碼專利《一種立體結構三維碼及防偽結構》獲得授權;2018年4月,結構三維碼發明專利《包含多個顏色層的防偽結構及其生產方法》獲得授權;結構三維碼國際專利《結構三維碼及防偽方法》獲得授權;2018年6月,結構三維碼通過防偽技術評審;2018年6月,結構三維碼在市場應用,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18年11月,《結構三維碼防偽技術條件》國家標準獲得批准;2019年5月10日,《結構三維碼防偽技術條件》國家標準(2019年第6號中國國家標準公告)正式發布;2019年12月1日,《結構三維碼防偽技術條件》國家標準實施。


市場監管總局標準技術司巡視員殷明漢表示,此次《結構三維碼防偽技術條件》國家標準的發布,規定了「結構三維碼」的術語及定義、產品分類、產品外觀質量、產品特性指標、防偽識別特徵、試驗方法和檢驗規則等技術要求,為我國防偽領域又一項重要國家標準,對引導技術推廣應用、規範相關產品的生產和檢驗具有重要意義。


「雖然只是一塊小小的三維碼,卻像晶片一樣包含了非常複雜的技術。而這樣的防偽技術同樣擁有智慧財產權,譬如國外研製的高端藥品包裝上都印有規範的防偽標識,一旦在法庭上遇到假冒偽劣的商品糾紛,只要把防偽標識上運用的技術展現出來,立馬讓仿冒者無話可說。」中國防偽行業協會理事長、全國防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劉卓慧說。


開啟三維碼「刷臉」時代

消費者通過商品「刷臉」進行安全買賣,廠商通過商品「刷臉」進行精準營銷與管理,政府監管部門通過商品「刷臉」開展全鏈條監管。結構三維碼成為消費者購買放心產品的得力助手,是企業商品質量保證的體現,也是政府監管部門及整個社會誠信交流的平台。

劉卓慧說,《結構三維碼防偽技術條件》國家標準的實施,不僅在技術創新方面實現了碼與標識一體化的深度融合,實現了物理防偽和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更讓消費者感受到易於識別的防偽標識,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據悉,實施該標準的防偽產品目前已經開始在我國的酒類、食品、煙草、日化、家電、票證、醫藥、服裝等行業應用,市場反應良好。


據經濟日報微信公眾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Gis8W4BMH2_cNUglBT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