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觀察:"南京家長已瘋」,減負就等於製造學渣嗎?

2019-10-30     關中刀客一大別花鄉

教育觀察: "南京家長已瘋」,減負就等於製造學渣嗎?

在減負問題上,家長不患寡而患不均:只有一地減負且執行很嚴,而其他地方繼續加碼,自家孩子就要吃虧。

「來啊,一起做學渣啊」……今天,一篇名為「南京家長已瘋」的網文,在不少南京家長的朋友圈裡刷屏,也引髮網友熱議。

在文中,作者聲情並茂地「描述」起了南京正在推進的減負政策的效果:「不許補課,不許考試,不許公布分數,不許按成績分班」「突擊檢查學校,查看學生書包里有沒有卷子、課外輔導教材、作業本」「抵制花里胡哨的課外輔導,只能用教材配套的教輔」……之後由此感慨道:也許,用不了多久各位的孩子就會成為一個活潑靈動、熱愛生活、輕鬆愉悅、心智健康的學渣;「南京家長在快樂與痛苦的交織中,終於瘋了」。

「減負=製造學渣」,無疑是個極富煽動性的結論。這是把教育部門和家長完全擺在了對立的位置上,也是「唯成績論」的借殼出街。循著這番論調,題海戰術與參加培訓「軍備競賽」才是對學生負責。這也讓人想起前幾天一群學生打出的標語——「我愛學習,學習使我媽快樂」。

這樣誇大負外部性進而對減負污名的說法,不過是拿應試教育的高壓學習標準來衡量當前減負,也是教育焦慮的產物。從邏輯上講,這根本就站不住腳。

在當下的教育領域,「劇場效應」一直存在——在劇場中,前排的人站起來看戲,沒有人叫他坐下來,後排的人也跟著站起來看戲,結果所有人都站著看完戲。在孩子學習上的主動加壓,就是這樣:你給孩子請家教我也請,你送孩子上培訓班我也送,最終學生負擔只能在「囚徒效應」中不斷加重。

要維持劇場秩序,就該有「執勤人員」。治理教育劇場效應,就需要教育部門依法治教,嚴格落實減負政策,保護地方教育生態。減輕孩子過重的學業負擔,給孩子發展個性、興趣的空間,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這是減負的價值所在。從這個角度上說,地方教育部門嚴格執行減負規定,也是依法治教,沒什麼不妥。

但當劇場上觀眾都站著的時候,說服人們坐下尤為困難。在減負問題上,家長不患寡而患不均:只有一地減負且執行很嚴,而其他地方繼續加碼,自家孩子就要吃虧。「減負=製造學渣」論調,就來自「提高一分,幹掉千人」的學業競爭,誰真減負,誰就輸了。因此,整個江蘇省的高考壓力不減,「一枝獨秀」很可能引來民意反彈,使得減負舉措半路而返。

從當前的教育生態看,個別地區縱容學校違規辦學,如超前教學、提前教學、利用節假日補課,會劣幣逐良幣,帶動整個地區的違規辦學。因此,南京此番嚴格減負值得肯定,但要持續下去,需要的是省級層面的一致行動,對那些不嚴格依法治教的地方教育部門,要依法追究責任,當所有地區都嚴格規範辦學,當所有人都不用被拽入應考「軍備競賽」,家長的「公平焦慮」才能更好地緩解。

從根本上說,「減負=製造學渣」的觀念背後,連著教育評價體系的偏差。在「每分必爭」的升學競爭中,家長很難不關注孩子的分數,也很難關注分數之外的其他素質發展。只有改革教育評價體系,破除升學評價中的唯分數論,才能引導家長走出育兒誤區,這也是我國當前給學生減負的關鍵所在【文/熊丙奇(教育學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Cg7H24BMH2_cNUgSmM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