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雄安說起
為什麼是雄安?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通知,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雄安新區是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後又一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也是繼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後又一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歷史性戰略選擇,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
很多人以為雄安新區的設置很突然,其實不是。像這樣一個國家重大戰略決策,不僅不會輕易做出,還是在巨大現實壓力下、經歷了很多次投石問路並下了大決心才最終做出的。理解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把相關信息聯繫起來。
如何認識設置雄安新區的緊迫性?
面對北京日益嚴重的「大城市病」,人們能想和能做的都已想過和試過,結果可以「不大勝亦不大敗」一語概之。在「想」的方面,從流傳了十幾年的各種版本的遷都說,到「即將設置首都特區」等,民間流傳著各種猜測;在「試」的方面,從地方上看,如山東省濟寧市早就提出要建文化副都,期望能承擔一部分首都的功能。此事一直鬧到2009年全國兩會,由於受到百名政協委員反對才無疾而終。
從北京自身看,為了應對城市病也做了很多努力,其中一大手筆是把首鋼整體搬遷到河北曹妃甸。從國家層面看,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把天津列為雙核心城市之一,也是出於解決北京市城獨大」的頑疾,但天津同樣也飽受著大城市病之苦。
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2015年7月,北京市提出「聚焦通州,加快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規劃建設」,後來又提出到2017年底將政府四套班子搬到通州的計劃,並預計疏散出40萬左右人口⊕但這與北京目前的2150多萬常住人口相比,作用相當有限。與此同時,不管北京市怎麼提高門檻,外來人口增速仍持續走高。據2015年北京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計算,截至2015年末,在北京市21705萬常住人口中,外來人口高達822.6萬占比為37.9%。而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僅2010年從河北流入北京的人口就超過北京流動人口總量的五分之一。凡此表明,各種優勢資源過度集中的首都北京的城市磁力過於強大,如果周邊不能有一個和它相媲美的城市,京津冀的協同發展就有可能是圍著北京市再攤一個更大的放眼望去,在京津冀要找一個這樣的地方並不容易,不僅天津和石家莊不行,連地級城市保定的人口也都超過一千萬,再怎麼挖掘潛力,都很難建成一個大型人口蓄水池。在某種意義上,這表明三年來京津冀協調發展儘管在局部取得了很多在過去不可想像的成果,但距離從根本上實現疏解非首都功能還有很大的差距。這就迫使人們另尋新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5bsCm8BMH2_cNUgi1Z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