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第一美男隱退十年,便宜都讓不好演戲的占了

2020-10-26     Sir電影

原標題:南韓第一美男隱退十年,便宜都讓不好演戲的占了

這些年,他們是真吃得開——

事業有成的精英范,以過來人身份居高臨下的包容,超越身材管理和表情管理的自信心。

這三點,構成了當下中年男星最上癮的角色——

大叔。

暖,成熟,懂風情。

不需要多少演技,按照這套模板來,國產編劇就會不斷安排年輕角色給大叔們投懷送抱。

這等好事,你說誰不愛?

所以呀,在大家心目里,大叔慢慢和油膩畫上了等號。

你是不是都快忘了。

最開始你粉上的大叔,應該是長這樣的——

大叔

아저씨

油膩的反義詞。

養眼的八塊腹肌,凌厲的動作戲,沉默寡言卻自帶憂鬱的眼神。

就算它不常在那些「韓影N佳」的片單里出現,江湖裡卻一直流傳著它的傳說……

這個大叔有多火?

上映時,620萬人次票房拿下韓國電影本土票房冠軍。

排在它身後的有《黃海》《金福南殺人事件始末》《詩》,甚至還有《盜夢空間》和《鋼鐵俠2》。

今年,是《大叔》上映的10周年。

該讓他給現在腦滿腸肥的大叔去去油了。

01

「鮮肉」大叔

故事乍一看,是韓國版的《這個殺手不太冷》。

少女小米隔壁住著一位神秘的大叔,街坊間議論說他是黑幫成員,還有人說他是殺人犯。

唯獨無人看管的小米因為經常造訪和他成為了朋友。

某日,小米媽媽偷走了黑幫的毒品,母女兩人被綁架,大叔為了救人不得不與黑幫展開追擊戰。

他的真實身份這才漸漸浮出水面……

不得不說,《大叔》很韓國。

別人家的大叔,不是找一臉絡腮鬍的讓·雷諾,就是一臉絡腮鬍的薩爾曼·汗 。

這邊倒好。

直接給你請來了——

元斌。

第一代韓流男神。

2000年憑藉電視劇《藍色生死戀》痴情又多金的男二韓泰錫紅遍亞洲。

「花美男」這個詞是怎麼紅起來的呢?

就出自他。

然而,他並沒有像那些靠臉耍帥一直演著偶像劇過活的鮮肉一樣,而是一頭扎進了電影里。

挑戰起了呆萌殺手,苦情戰士,痞氣弟弟,低能兒子等各種各樣的角色,後來主演的作品,全是口碑和票房雙收的佳作。

5部作品主演,4部上8分

而《大叔》,正是令他的演藝生涯攀上最高峰的作品。

不僅是年度票房冠軍,還讓他拿下了五座韓國影帝,蟬聯了兩屆最佳人氣獎。

但當年,《大叔》男主角的第一人選並不是他。

根據李楨凡導演最初的設定,電影的男主是個五十多歲的真·大叔(請自行代入連姆·尼森or崔岷植)。

看了劇本的元斌主動聯繫了導演說要聊一聊。

一臉懵逼的導演想著雖然設定不太對得上,但既然是元斌,那就趁著這機會見個面唄。

結果這一看,導演因為顏值忘了初心。

元彬已經對劇本進行了詳盡的分析。

在聊天的過程中就直接指出了故事雖然是大叔營救小女孩,但實際上,真正獲得救贖的卻是大叔。

正因為元斌對於角色和故事核心的洞察力,令導演在見面以後立刻把劇本人設給改了。

事實上,元斌的表現也證明了導演沒有看錯人。

除了創造出十年來引發無數討論和模仿的半裸剃頭經典場面,讓主創們開始注重觀眾的視覺體驗,直接令後來韓國影視劇里「肌肉男神」接二連三地出現。

更重要的是,大叔這個角色,文戲武戲都得hold住。

在情緒的最高潮,他要在短時間內經歷痛失家人、憤怒復仇、獲得救贖的內心變化。

其間還伴隨著高強度的打鬥。

元斌為了從氣質到技術都儘可能貼近角色,在超過3個月的時間裡,每天都跟武術指導朴正律訓練5個小時,練到只是拿起筷子都能感受到打鬥的氣息。

真刀就這麼直接飛出去了

從高樓破窗跳下,前一秒還對著鏡頭說這太高了不行不行,下一秒就「砰」地跳下來了。

無論是那些1V17的近身肉搏,還是最驚心動魄的跳下高爾夫練習場這一幕,全由他親身上陣完成。

正是在《大叔》里能文能武的演出,才讓更多人觀眾明白,鮮肉真的不僅僅是靠臉。

然而在拍完《大叔》之後,元斌就開始漸漸淡出觀眾的視線。

2016年和演員李奈映結婚後,更是低調地過起了半退隱生活,每年就只在廣告里出現。

但年過40的元斌,並沒有因為半退隱狀態就疏於管理,像大多數大叔那樣變成發水麵包。

就算每年就出現那麼一兩回,一出現還是刷屏上熱搜的頂流。

十年過去。

大叔們早已油得不是當年的大叔。

但元彬還是那個元彬。

大叔,才不是鬆懈偷懶的中年演員避風港,身材發福、演技油膩後指望的事業第二春。

從這點來看,元彬的《大叔》,十年來並未遇到挑戰者。

02

爆米花背後

說實話,當年Sir對這部電影的評價其實就只有:帥和爽。

元斌的顏,爽快的動作戲,不用錢的血漿,黑幫器官買賣和販毒等獵奇情節,組成了一桶滿滿的韓式爆米花。

甚至連飾演反派的演員金熙元自己都吐槽,電影里的那些台詞完全不像一個正常人會說的話。

但,《大叔》就真的只是一部無腦爆米花嗎?

十年後再看,Sir覺得,它其實被低估了。

儘管在劇情上並沒有多大的新意,但《大叔》在韓國電影的動作片里,卻是里程碑式的存在。

乍看《大叔》的故事,是遵循熟悉的三幕結構,由開端、對抗和結局組成。

但如果把動作戲單拎出來看呢?

你會發現,《大叔》的動作設計,其實是經過精妙編排的。

它的動作戲,是循序漸進地發生的。

不少動作片,都會把激烈的動作戲放在開始,想在一開始就吸引觀眾的眼球。

但《大叔》完全不。

第一場動作戲,當鋪襲擊,難度等級。

非常簡單,奪刀;不見人,只見玻璃窗碎。

因為不知道大叔的真正身份,所以這場戲除了展現他的動作快以外,並沒有更多的打鬥體現。

只有殺手對著被他打趴的人開槍,他沒有任何的閃躲一幕,體現出他的膽識非同一般。

但這時的他,只想第一時間交貨救人了事,所以並沒有更具侵略性的動作體現。

第二場,逃離警察局,難度等級。

這段並沒有直接呈現,而是由閉路電視拍到的。

通過警察計算他的逃離時間,間接展現出大叔不僅僅是動作快,而且戰鬥力非同一般。

「把六個警察打倒

把吳明奎的胳膊弄斷的時間

花了4分30秒」

從這裡開始,大叔的身份輪廓開始漸漸浮現,是無法輕易查出身份,軍情部組織的人。

第三場,高利貸逼供,難度等級。

這場戲的節奏是整部戲裡最快的一場,Sir數了一下,一下子搞定6次襲擊,只用了18秒。

與這場戲交叉並行的,是警察找出他真正身份並敘述他履歷的會議。

這段戲過癮的地方不僅在於一快一慢交替變化而產生的特別節奏感,還有見到什麼就能拿起什麼開打的隨機感,更在於完整呈現了大叔的特工水準。

但注意。

到這裡,他其實並沒有展現出要完全置人於死地的打法,因為只是為了逼迫高利貸說出器官買賣的聯絡人。

第四場,殺手1V1,難度等級。

高手對高手,狹窄空間的近身肉搏。

從這段開始,大叔的打鬥開始變得更具侵略性,因為他已經接近器官買賣的核心組織,也知道這群人的心狠手辣,營救迫在眉睫。

第五場,澡堂1V17槍戰+刀戰,難度等級。

電影的高潮,是大叔以為小米已經遇害後,這段如同暴怒的野獸般大開殺戒復仇的戲份。

槍戰一擊即中的準確,近身刀戰刀刀致命。

在這個過程中,他一眼都沒看殺手的眼睛,就死盯著刀,直到殺手斷氣,才傳來他的喘息聲。

這段長達5分多鐘的動作戲融合了此前他特工身份所展現過的快,准,狠的特質,如同沒有明天一樣個廝殺,也是情緒到達最高點的宣洩。

看到這裡,你可能已經發現了。

如此鋪排的原因不僅在於能隨著劇情像剝洋蔥一樣展現大叔前職特工的戰力水準,還是伴隨著大叔的心理變化而推進的。

實際上,不光是總體上看動作戲花了心思,在細節上,《大叔》的動作戲也絲毫不馬虎。

因為人設是特工,所以動作戲遵循的是以最小的運動造成最大殺傷力原則的特攻武術。

以上提到的動作戲,都沒有拖沓花哨的動作,全是簡潔迅速的打法。

用武術指導朴正律的話概括:

設計出大概20個來回,1-2分鐘的連續打戲是關鍵。而且得是演員能夠從頭到尾不用替身完成動作的時候,動作才能呈現出最大效果。

比如,1V17的那場戲。

以往我們看到的動作戲,基本上都是1個人在打,其他的人都在「親切地」等待。

但為了營造出逼真的感覺,《大叔》里無論是動作特效演員,還是主演都進行了挨打的訓練,務求令動作戲連貫且富有節奏。

還有一個可能不怎麼起眼的小細節。

血濺到鏡頭的那一下,是不是有種面對面的臨場感?

這其實是韓國電影史上首次使用頭戴式攝像機拍攝的動作戲。

為的是讓觀眾看清楚短刀揮舞的過程,同時能營造出如同玩射擊遊戲般逼真的打鬥。

之所以說《大叔》是里程碑式的作品就在於,動作戲在電影里不僅是起觀賞作用,而是真正起到了敘事作用。

90年代初的韓國電影,有動作戲的話,只會在照明布置期間,武術指導一起進行簡單的彩排,就直接開拍,完全沒有修改的餘地,也很難反映動作戲的執導意圖。

全面標榜動作片的韓國電影其實在90年代中期才出現,但在那段時間觀眾普遍認為動作片就是手板眼見工夫的畫面,比劃一下就ok了沒多大困難。

在《大叔》之前,韓國電影里動作戲很多時候只是比劃比劃,所以《老男孩》的這個長廊大戲當年一出世,才顯得那麼卓爾不群。

到了《大叔》,動作戲才真正算得上是根據劇情進行設計後的成果。

事先接到劇本的武術指導嚮導演提出了多種試行方案,並用錄像帶進行演示,尋找方向。

導演和攝影師選擇其中對拍攝最有效的方法後,由武術演員熟悉所有動作,然後再把它移植給演員。

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動作都會進行數十次的修改。

動作戲真正被重視起來,也能像做特效一樣流程化地進行,甚至能形成敘事功能的,就正是《大叔》這部電影。

因為《大叔》的成功,我們才能看到後來如《隱秘而偉大》的特工速戰,《新世界》的電梯戰神,《惡女》的一鏡到底,《犯罪都市》的壽宴混戰等後續更成熟更多樣化的動作設計。

至此,韓國電影已經完成對香港電影的接替,成為亞洲動作片的新高地。

03

輝煌難再

看到這裡你們肯定會問,為何元斌自《大叔》之後就消失十年不再拍戲?

Sir猜測有兩種可能性。

第一是主觀個人原因。

元斌從小的夢想是成為賽車手,而並非演員。

他說在他的演技生涯中,對自己演技滿足的瞬間找不出幾次,若是有百分百滿足的瞬間,那麼他便不用再演戲了。

更重要的是,他認為他並沒有演技的天賦和才華,也並不是個能樂在工作的人,所以只要拍一部作品就需要一段很長的休息時間。

對於他來說,與其泛濫地接戲,不如傾注最多的心血,揮灑所有的積累,完成一部佳作,然後沉澱消失,才是一個好的選擇。

《大叔》對他來說或許就是這樣的作品。

但這也並非代表他就完全不想接戲,2年前,元斌妻子李奈映在接受訪問時就有透露過他一直不拍戲的原因。

他也很希望用作品和大家說話,但是至今還沒有遇到這樣的作品,他一直想拍能夠透過作品表達人性的電影,但那樣的作品不多,所以一直沒有復出。

這就引出了,第二個原因客觀環境,沒有真正想挑戰的作品。

自此以後,其實一直都沒有出現過有如《大叔》這樣以精雕細琢的動作戲和克制的感情戲達到票房和口碑都成功的動作大片。

這種貧乏,不僅存在於動作片,而是整個韓國電影大環境里。

儘管每年都有一兩部爆款出現,但如果有一直關注的影迷可能也會發現——

韓國電影這幾年無論在題材,敘事,拍攝手法上,其實都在重複自我。

歷史政治片票房好,就一窩蜂地跑去拍歷史政治片;

喜劇能賣,又一窩蜂地跑去拍喜劇;

《釜山行》爆了,電影電視劇的喪屍層出不窮……

《釜山行2:半島》《#活著》

結果就是,內容雷同,手法乏味。

特效是變厲害了,但故事卻平庸了;尺度大是更大了,但黑來黑去都是三板斧(政府,警察,財閥)。

當過去的獵奇不再吸引,當演員來來去去還是那幾個人,當作品越來越流水線產出,觀眾的吸引力就會被其他新事物奪取。

對香港動作片觀眾來說,《大叔》裡面的元素其實一點都不新鮮。

驚艷就在於——

它是一個絕對優秀的學生。

正如《寄生蟲》,無外乎也是對好萊塢電影學習成果的彙報演出。

但運用之妙,神乎其技。

你可以預料到之後,一大批模仿者也將會出現。

但一個蓬勃發展的電影工業正是如此——

有標杆。

也有批量生產。

前者開創先河,引領風潮許多年;後者應聲而起,不斷滿足著觀眾被打開的胃口。

而《大叔》,正是一部不斷被模仿,不斷被吃著紅利的電影。

上一個十年幸運能有它。

再見,不會是它的續集了。

你只知道,那一定會是又一次對想像的突破。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妙漢種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yerZnUBd8y1i3sJ0V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