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來 get 這5個養護細節,預防寶貝過敏

2020-07-25     媽咪寶貝傳媒

原標題:快來 get 這5個養護細節,預防寶貝過敏

近些年我國嬰幼兒過敏人數急劇增加,有1/5的新生兒遭遇到過敏的困擾,嬰幼兒過敏發生率高達41.42%,越來越多的寶貝在出現濕疹、咳嗽、頻繁漾奶、嘔吐、腹瀉、頑固便秘等症狀後,被診斷為過敏。為什麼現在過敏的寶貝這麼多?如何通過正確的養護減少過敏發生的可能性呢?

嬰幼兒是受過敏性疾病威脅更大的人群,過敏發生與遺傳有關,大樣本調查結果顯示,如果父母都患有過敏性疾病,寶貝過敏的發病率為30%~40%,如果父母有一方存在過敏性疾病,寶貝過敏的發病率為15%~30%。雖然大多數寶貝並沒有過敏性疾病的家族史,但仍可能因為環境因素而發生過敏。

預防過敏

父母應重視5個養護細節

儘量選擇自然分娩

自然分娩的過程中,寶貝經過媽咪產道時,會接觸產道中的有益菌,有利於其腸道內菌群的建立,從而形成腸道正常屏障,減少過敏性疾病的發生。如果是剖宮產,寶貝沒有機會接觸正常的益生菌群,其腸道菌群的建立時間,比順產寶貝約晚6個月,免疫系統發育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避免二手煙傷害

父母任何一方吸煙,兒童患呼吸道疾病、喘息性疾病的風險均較父母不吸煙的兒童增高,且母親吸煙對兒童影響更大。寶貝出生後,家庭成員吸煙也會導致新生兒免疫功能下降。所以,家庭成員不應在寶貝面前和兒童房吸煙,並儘量戒煙,吸煙者身上的煙味,亦會導致氣道敏感的寶貝咳嗽。

母乳喂養

母乳中含有來自媽咪飲食的外來食物蛋白質片斷,這些外來食物蛋白質經過母體的消化系統降解後,致敏性降低,但可溫和地訓練嬰兒的免疫系統,為嬰兒提供熟悉外來蛋白質的機會,從而降低過敏的發生。

清潔而非無菌的養育環境

嬰幼兒腸道屏障功能不成熟,腸道菌群不平衡,變應原容易從腸道進入體內,清潔而非無菌的環境,有利於寶貝形成腸道正常屏障,減少過敏性疾病的發生。如果寶貝用的什麼東西都必須消毒,並阻止寶貝用手亂摸亂動,這樣過度潔凈的環境也是發生過敏的一個潛在因素。

及時添加輔食

4~6個月是生命早期建立口服耐受的關鍵時期,過早添加輔食,容易發生食物過敏;過晚添加錯過建立口服耐受的關鍵時機,食物過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病風險均會增加。在關鍵窗口期添加輔食的同時,繼續母乳喂養和添加益生菌有利於耐受的形成。

嬰兒過敏性疾病

預防、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

1

主要方法

純母乳喂養可有效減少嬰兒期過敏發生。出生後前6個月推薦母乳喂養。如果純母乳喂養嬰兒已發生過敏性疾病,建議母親應嘗試迴避海鮮、牛奶等可疑致敏食物,並根據當地的飲食習慣進行調整。不過如果母親避食的食物種類超過3種,就不主張繼續母乳喂養了,因為避免食物種類太多,也會影響母乳質量。嬰兒一般延遲至6個月以後添加固體食物,對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如牛奶、雞蛋等)建議12個月後添加。

2

次要方法

高過敏風險嬰兒混合或人工喂養可採用適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建議開奶後儘早使用,因早期接觸全牛奶配方可能導致機體致敏。喂養應持續度過嬰兒期,待免疫系統和消化系統發育適度完善後(6個月以後),逐步添加固體食物。

牛奶蛋白過敏寶貝,

注意3件事

牛奶蛋白過敏近50%會在新生兒期發生,於生後2~6周之內出現症狀,男孩多發,往往出現症狀奶粉喂養後的24~48小時,表現為嘔吐、腹脹、腹瀉、發燒、濕疹、激惹、煩躁、體重不增等,嚴重的會出現大便中有濃血,甚至腸梗阻。

牛奶蛋白過敏的寶貝一般要迴避牛奶至少6個月,或達到9~12個月,嚴重牛奶過敏要迴避牛奶至1~1.5歲,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做特異性IGE檢測和激發試驗,然後再決定是否接觸牛奶。

牛奶蛋白過敏的寶貝添加輔食時,要一種食物,一個劑量,持續3~4天,無過敏反應,然後再加量或加另一種食物。輔食中一定不能含有牛奶蛋白,直至激發試驗證實寶貝可以耐受牛奶蛋白為止。對牛奶蛋白過敏的寶貝,換奶也要慢慢來,由胺基酸配方到深度水解配方再到部分水解配方。

55%牛奶蛋白過敏的寶貝1歲之內能對牛奶蛋白耐受,有75%的寶貝3歲之內能對牛奶蛋白耐受,90%的寶貝在6歲之內可以耐受牛奶。然而若不及時治療,會出現對其他食物的過敏。

水解配方奶粉的應用範疇

1

部分水解配方奶粉

預防過敏,適用於過敏高風險,又不能母乳喂養的嬰兒,可以在超市買到。

2

深度水解配方奶粉

有治療牛奶蛋白過敏的作用,適用於輕度或中度牛奶蛋白過敏的嬰幼兒,應在醫生指導下應用。

3

胺基酸配方奶粉

無敏配方,水解程度更深。適用於中度或重度牛奶蛋白過敏的嬰幼兒,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應用。

TIPS

對牛奶過敏的嬰幼兒有10%是對羊奶不過敏的,父母可以試一試,但大部分嬰幼兒也對羊奶過敏。醫生的建議是,如果對牛奶過敏,慎用羊奶,有可能產生交叉過敏的可能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yPyinMBnkjnB-0zap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