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發布了哪些值得入手的實戰球鞋呢?小編將從突破流入手,為您推薦幾款值得購買的突破流實戰球鞋!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不妨來看看吧!相信你會找到自己最愛的那一款鞋的!
對保護要求較高的突破球手
大體重內線/保護要求高的突破性球手——Air Jordan 32/匹克霍華德3代
作為體重較大的內線球員與保護要求較高的「暴力突破手」,優秀的球鞋保護性以及球鞋本身的穩定性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與此同時,較為軟彈的緩震也會成為需要考慮的購買點之一。
而這在今年能同時符合這兩點的,Air Jordan 32自然算得上一個。前後掌的大面積zoom提供絕對優勢的緩震,同時後跟的環抱模塊以及中底Flightspeed系統提供的穩定性也基本決定了「年度最佳」實戰鞋的歸屬。雖然質量偏重,但是作為一雙內線實戰鞋/突破球員專用高保護性球鞋,Air Jordan 32絕對不會失職。
除了Air Jordan 32之外,作為「正統中鋒鞋」的傳承者,匹克DH3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P-Motive緩震使得匹克的中底緩震不再「比不上鞋墊」,而優秀的全掌內靴保護及TPU支撐片,完美符合了內線球手的所有需求。
對速度要求較高的突破球手
保護要求較低,追求速度和激情的的突破型球手——PG 1/adidas Dame 4/安踏隆多5代
對於追求「低幫」、「輕質」、「高速」的朋友而言,一些低幫後衛簽名鞋自然是你們的最佳選擇。而雙十二當日的一些中端簽名鞋的價位一定會相比平時更加誘人。
PG1以及Dame 4自然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同樣優秀的前掌緩震和包裹都讓這兩雙鞋的實戰性能在同價位中表現優異,而兩者的抓地表現也都十分有益。雖然各有缺點(PG1的後掌緩震、Dame 4的後跟穩定),但是不俗的場上體驗也值得你上腳一試。
當然了,說到輕質高速,我們自然不會落下剛發售不久的隆多5代。全掌A-Shock的加持以及飛織科技的搭配足夠你在場上自由揮灑汗水,而優秀的抓地和一直在線的後跟保護也絕對能讓你避免許許多多的傷病困擾。
適合中遠距離投手的實戰鞋
喜歡投籃的中距離/外線投手——Nike KD 10/adidas Harden Vol.1/Curry 3/LeBron 15
對於無球跑動較多,喜歡投射的朋友而言,球鞋的緩震絕對是挑選球鞋時的第一考慮對象。而現在,許許多多品牌的頂級緩震都可以在雙十二以偏低的價格買到了!
全掌外置zoom自然是Nike的緩震頭牌,而今年的KD10以及LeBron 15緩震表現都十分優秀。如果你喜歡低幫球鞋,並且對KD9的腳感鍾愛有加,偏硬一些但是壽命更長的KD10絕對是你的第一選擇。而如果你喜歡較重的中高幫球鞋,那將緩震做到極致的LeBron 15自然會更適合你。
而如果你喜歡Boost獨特的軟彈感受,Harden Vol.1則會是你最好的選擇,而作為現在的adidas頭牌球星,這雙鞋的顏值也絕對是「阿迪歷史最佳」。而如果你喜歡舒適的包裹感受,這雙與胸罩品牌合作內襯鞋身的Curry 3也絕對不容錯過,實戰顏值雙在線,緩震包裹都舒適的實戰鞋,絕對會讓你忘記庫里4的顏值。
高性價比突破球手實戰鞋
中等體重內線/喜歡平價球鞋的突破型球手——Soldier 11/KT 3/先驅7 Time/毒液6
最後這些球鞋,往往會以「適用群眾廣」而被許多人所知道,而因為價格不高,實戰性優越等原因,即使是許多簽名鞋也無法掩蓋他們的光芒。
毒液6與Soldier 11自然是承擔起了Nike支線球鞋的一片天。同樣的全掌分區氣墊配置,同樣的「內外場皆宜」,適合著不同位置和需求的球手,兩雙鞋一起將中端市場牢牢抓在手心,同時也一直證明著系列的強大。
而KT3在今年的表現也同樣突出極強的競爭力。雖然緩震並誒有太大進步,但無論是外觀還是鞋身的保護、包裹,相比前兩代都有了長足的提升。伴隨著Robbie Fuller的加盟,球鞋的合理性與設計感加分也讓球手更加願意選擇KT3作為自己的「第一雙國產實戰」,實在是令人欣喜。
作為國產球鞋的新興品牌,先驅7 Time的表現也和許多新秀球員一樣「雖有不滿,但充滿驚喜」。Rise1隨時間的打磨而越發優秀,而球鞋的耐磨和用料之紮實也讓它能夠適合所有場地實戰。能夠在雙十二隻花300不到就能入手一雙「國產神鞋」,難道不也是件充滿驚喜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