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葉公子】第280篇
期待您的關注、轉發和點贊,麼麼噠^~^
01邵氏4兄弟的事業起步
邵氏兄弟的父親叫邵玉軒,浙江寧波人,後輾轉到上海經商,成立了「上海錦泰昌顏料行」。
邵玉軒不但是個會做生意的精明商人,也非常有愛國情節,當年還曾支持過孫中山的革命事業,是上海工商界很活躍的人物。
邵玉軒有四子兩女,老大叫邵仁傑,老二叫邵仁櫪,老三叫邵仁枚,中間老四老五是女兒,老六叫邵仁楞。
邵家人從小就接觸生意,在做生意上都非常有頭腦。特別是大哥邵仁傑,自小就能幫父親打理生意,頗有手段。
後來,邵仁傑看上了戲院生意,準備帶著弟弟們投身電影事業,想用真名字,但是老爹邵玉軒不同意。四兄弟遂又起了藝名,從老大開始分別是醉翁、邨人、山客和逸夫,開始了他們的電影事業。
大哥邵醉翁是神州大學法科的高材生,畢業後成了一名律師。他繼承了父親邵玉軒的做生意天分,曾先後做過顏料、紙張、綢布、銀行等生意,都做的有聲有色。
最後一次生意,邵醉翁和人合夥,結果被合伙人騙了一把。因此對生意場上的爾虞我詐感到非常失望,迫切想要轉行。
後來,他看中了舞台劇行業,認為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唯有通俗易懂的舞台劇能挽救人心,遂接手了「笑舞台」,專門演文明戲。
老上海時期的笑舞台規模非常小,幾個人就能成一個劇團,專門演女子新劇。後來,笑舞台慢慢沒落,邵醉翁也摸清了這一行,又創辦了「和平社」劇團。
當時,邵醉翁的公司有幾個好幫手,都成了後來著名的戲劇活動家,一個是張石川兄弟,一個是鄭正秋。
隨著戲劇的沒落,他們看好了電影行業,於是離開邵醉翁創辦了自己的電影公司。歷時八個月,他們拍攝完了《孤兒救祖記》,觀眾蜂擁而至,票房收入讓人艷羨。
邵醉翁看到他們的成功,動心了,就以和平劇社的演員班底做資源,拉著他的弟弟們創辦了天一影片公司。
02
因為之前吃了和別人合夥做生意的虧,所以邵醉翁不相信外人,只相信自己的兄弟們。只是他沒想到,兄弟們也可能會有意見相左的時候。
天一影片公司成立之後,四兄弟分工明確,老大邵醉翁自己做導演,老二邵邨人做會計+編劇,老三邵仁枚做發行+編劇,老六邵逸夫做外埠發行,專門在南洋(東南亞地區)一代做宣傳發行。
四兄弟通力合作,接連拍攝了《立地成佛》、《女俠李飛飛》、《忠孝節義》等幾部武俠片,非常受歡迎,賺了個盆滿缽滿。
同行看他們賺錢,紛紛進行效仿,上海一下就多了四五十家電影公司,競爭非常激烈。
邵家比其他公司唯一的長處就是發行,特別是在南洋地區的發行,被邵逸夫弄得風生水起,頗為賺錢。
天一影片公司還有個非常知名的巨星「蝴蝶」,在天一影片演過《梁祝》和《珍珠塔》等電影,是那個時期非常紅的女明星。
1928年,蝴蝶已經是家喻戶曉的明星,人紅是非多,特別是其他電影公司都想挖走她。就這樣,邵氏兄弟一不注意,蝴蝶就成了其他公司的人。
他們花錢捧紅的女星卻轉頭成了別人家的台柱子,心裡怎麼可能不難受?邵醉翁再次見到了人性的狡詐。
一不做二不休,等到天一準備捧第二任台柱子陳玉梅的時候,邵醉翁就讓她做了自己的夫人,這樣就再也沒人等挖走她了。
後來,天一花巨資捧紅陳玉梅,讓她成了中國電影史上早期的一位電影皇后。
就這樣,邵家以最快的速度累積了大量的財富,成了上海灘上知名的電影公司。
到了1928年,南洋已經成了邵氏兄弟們的主要據點,他們大刀闊斧,在南洋設立了很多新的放映點和電影院,成立了邵氏電影機構。
邵醉翁在上海如火如荼的拍攝,邵仁枚和邵逸夫就在南洋使勁兒賣,生意簡直不要太好。
邵醉翁在武俠電影中開始加入吊威亞和特技等特效,讓南洋人民嘆為觀止。其中的飛檐走壁和騰雲駕霧的場景,讓他們迷醉不已,成了當地的熱門話題。
03
可惜,好景不長,不過一年時間,美國人就帶著有聲電影進入了上海,所有上海無聲電影公司大受打擊。
為了能跟上形勢,邵醉翁又開始買設備,研究拍攝有聲電影,直到1930年,天一公司終於有了自己的有聲電影《鐘聲》。
可惜這部影片在首映時遭遇大火,不但沒有上映成功,就連影片也被燒毀,無疾而終。
邵醉翁不死心,又花巨資從美國聘請了攝影師和錄音師,請了著名女演員來拍《歌舞春色》,成了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
此片大獲全勝,成為當時的熱點。邵醉翁還是本著「只有自己人才可靠」的原則,讓自己的兒子邵維鶴全程跟蹤拍攝,隨後引進了設備,一腳就把美國人踢回了美國。
前往美國購買有聲設備的人就是邵逸夫,途中,他的大船觸礁,邵逸夫落水後靠著一塊木舢板在海上漂泊了一夜才獲救。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邵家這個老六最後成了香港電影界的「六叔」。
就在天一影片準備大刀闊斧干一場的時候,一二八戰事爆發,在此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在和有關人士的積極溝通之下,天一影片開始拍攝進步電影,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
隨著抗戰的爆發,天一公司受到很多進步人士的支持,但是卻引起了外來者的不滿。同時,國字頭也加強了對影片的審核,還派出打手搗毀了藝華影片編劇田漢的住處,一時間,電影行業人人自危。
天一公司也馬上做出了轉變,開始拍攝言情片,不再碰敏感題材電影。
國內形勢越來越不好,邵氏兄弟萌生「轉移陣地」的想法,就讓邵仁枚和邵逸夫打前站,漸漸將家裡的一些業務和財產轉到了南洋。
1934年,邵醉翁就帶著上海的一些資料和設備也抵達了香港,在香港設立了天一公司的分廠,就在九龍清水灣,開始專門拍攝粵語片。
他們拍攝的粵語片除了在香港本地上映之外,還銷售到了馬來西亞、泰國、印尼、新加坡、菲律賓等等地區,籠絡了大批的華僑影迷,業務發展非常快。
海外業務越來越好,上海的業務則每況愈下。直到1937年,他們就將上海的所有業務都轉移到了香港,改名為「南洋影片公司」。
到了1938年,他們已經擁有4座大型拍攝基地和香港及東南亞的79家電影院,成了當之無愧的行業大哥。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香港也遭遇浩劫,邵氏的業務一下受到重創。
邵醉翁也做出重大決定:「一家人不要再有所動作,蟄伏下來,直到太平盛世再籌劃未來。」
04
不得不說,邵醉翁對社會形勢以及邵氏的發展都有自己獨到的看法。
何時改行,何時奮起,何時伏蟄,他都能做到最好的籌劃,為邵氏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直到1945年底,日本投降之後,邵氏兄弟才再次出山,準備大展拳腳。
此時,邵醉翁已經年過半百,越來越留戀上海,極少留港,逐漸將業務都交到了老二邵邨人、老三邵仁枚和老六邵逸夫手中。
1949年之後,邵醉翁就長居上海,不再插手公司事務了。而邵仁枚和邵逸夫則躍躍欲試,準備大展拳腳,再次將「南洋影片」改名為「邵氏父子公司」。
不過,此時的電影界有兩大公司正在崛起,「電懋」和「長城」兩家大電影公司對「邵氏父子」前後夾擊,讓他們的日子並不好過。
1950年,大哥邵醉翁脫離家族行業定居上海,二哥邵邨人執掌大權,但是老二不再看好家族的電影行業,開始轉而從事房地產行業,邵氏在電影上的投資大大縮水。
面對二哥邵邨人的做法,邵仁枚和邵逸夫非常不贊同,他們認為電影行業還有長遠的發展,就這樣放棄太可惜。但邵邨人卻固執己見,和兩個兄弟產生了分歧。
雖然大家是親兄弟,但是一旦涉及生意,就算親兄弟也要明算帳了。
邵家幾個兄弟從年輕時攜手,一起闖天下感情非常深厚,為了不傷和氣,邵仁枚和邵逸夫兩個人就想到了一個「壞主意」。
1957年,恰逢邵邨人60大壽,邵仁枚和邵逸夫就非常積極的給二哥辦了一個盛大的壽宴。
就在壽宴上,家裡的合作夥伴都在場的情況下,老三和老六當場宣布:「二哥勞苦功高,已經勞動了一輩子,如今年事已高,決定壽宴之後享清福,以後家裡的電影事業就有我倆負責。」
雖然老二邵邨人非常不甘心,但是兩個弟弟主管海外發行大全,若是只有他自己單幹也是獨木難成林,而且他本身也不想做電影事業了,就順水推舟的隱退了。
就這樣,為了和「邵氏父子」區別開來,邵仁枚和邵逸夫又成立了「邵氏兄弟」,開創了邵氏企業的另一端輝煌。
到了1961年,邵邨人執意退出了電影公司,不再願意和兩個弟弟共事,還要求自己的兒子邵維瑛也一同退出。
而邵維瑛當時是製片經理,管著很多拍攝事務,他的退出,讓邵逸夫措手不及,不得不啟用了鄒文懷和何冠昌,讓他們接手了製片,也為他們未來的出走創造了有利的學習條件。
後來,鄒文懷和何冠昌離開「邵氏兄弟」,又成立了「嘉禾影業」,還提拔了李小龍、洪金寶、成龍等武打明星,成了邵氏的死對頭。
而這些,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有時間我們再扒。
—END—
原創作者:葉公子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