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太監年老力衰後,享受什麼樣的退休待遇?

2021-05-07     勇哥讀史

原標題:清朝太監年老力衰後,享受什麼樣的退休待遇?

在金碧輝煌的清朝皇宮裡面,生活著一群特殊的人——太監。有清一朝,除了安德海、李蓮英等極少數受到皇帝、太后寵信的大太監外,絕大多數太監與宮女一樣,都處於皇宮的最底層,地位地下,管束嚴厲,生活困苦,毫無尊嚴。

太監的生活環境甚至比宮女還糟糕。宮女到了30來歲後,就可以選擇出宮;太監不可以出宮。宮女出宮後可以像民間女子那樣正常婚娶,生兒育女,以後老了有子女養老;太監因為生理構造的問題,沒法生兒育女,晚年生活堪憂。

一、太監沒有退休工資,養老全靠積蓄

清朝時期,朝廷優待官員,官員在70歲時就可以申請退休,領著一筆優厚的賞賜銀子回到老家養老。在養老時,朝廷按照原俸的一定比例,發放退休金,讓官員衣食無憂,過著體面的退休生活。

太監享受不了這樣的退休待遇——哪怕他們之中一部分人有官職,有品級(李蓮英官職為總管太監,品級為正二品)。他們到了年老力衰,不能繼續為皇宮成員服務時,只能悄然離開皇宮。他們能夠帶走的,除了滿身傷病外,只有日積月累積攢下來的一點私房錢。

根據《欽定宮中現行則例》記載:清朝太監在工作時,每月有一定數額的俸祿(月食)。

沒有官職的太監分為3級:三級太監月食銀二兩,米一斗半,公費制錢六百。二級太監月食銀二兩五錢,米二斗半,公費制錢六百。一級太監月食銀三兩,米三斗,公費制錢六百。

有官職的太監分為5級:八品侍監月食銀三兩,米三斗,公費制錢七百。七品執守侍月食銀四兩,米四斗,公費制錢一貫。六品宮殿監副侍月食銀五兩,米五斗,公費制錢一貫一百。五品宮殿監正侍月食銀七兩,米七斗,公費制錢一貫二百。四品宮殿監督領侍月食銀八兩,米八斗,公費制錢一貫三百。

這就是說,級別最低的太監每月能拿到2兩銀子,每年能有24兩銀子,略低於九品文官的年俸(35兩銀子)。級別最高的太監每月能拿到8兩銀子,每年能有96兩銀子,略低於四品文官的年俸(105兩銀子)。

除了俸祿,在逢年過節時,太監還能得到主子的各種賞賜,賞賜數額大小不論,視主子的心情而定。一年下來,總有幾十兩,甚至幾百兩銀子的收入。至於有的太監利用手裡職權敲詐勒索進京覲見皇帝的地方官員,則已經成為公開的秘密。

總體而言,雖然太監的俸祿不高,但他們在皇宮裡包吃包住,又極少有機會外出,幾乎所有的俸祿都能變成積蓄。退休時,這筆積蓄能讓他們在宮外度過一段晚年時光——至於「錢用完了,人還沒完」這種情況該怎麼辦,那就只能天曉得了。

二、太監成立公會,抱團養老

對於有錢有勢的太監,如李蓮英、張蘭德等人來說,養老不是多大的問題。他們早就在宮外購買了田地、房產,並收養了子女。此外,李蓮英未雨綢繆,在35歲時就將4名侄子過繼來,作為自己的嗣子:長子李成武、次子李福德、三子李福康、四子李福蔭。李蓮英晚年出宮,死於一場痢疾(死因存疑)後,就是由幾個嗣子埋葬的。

絕大多數太監,想都別想這種待遇。他們怎麼養老呢?兩個字:「抱團。」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他們就依靠大家的力量,守望相助,抱團養老。

抱團養老有兩種。

一是大家籌集資金,在宮外建造一座寺廟,作為太監出宮後的養老場所。

清朝太監建造的寺廟至少有兩座。一座是位於北長街的萬壽興隆寺,一座是位於西宛的黑山護國寺。寺廟的主持由大家推薦產生。為了保障這種方式的可持續發展,還明確了入會準則、會費數額和享受待遇:「凡入會者,須有人介紹,入會者尚須品行端正,納入會費銀二十兩。三年後,准進廟食宿,死亡有棺,為其作佛事,葬於公地春秋祭掃,後死者送先死者。」

二是成立「養老義會」「恩濟慈善保骨會」之類的太監公會。

「養老義會」主要負責養老問題,讓年老力衰的太監有人看護。「恩濟慈善保骨會」主要負責料理死去的太監們的後事,祭奠和保護他們的墳墓。為此,「恩濟慈善保骨會」還在永定河故道一帶買下了一塊人煙稀少的沼澤地,作為太監們的墓葬之地。最初,這地方叫「中灣兒」。由於埋葬的太監越來越多,被稱為「中官兒墳」「中官屯」。現在,這裡變成了中國科教智力和人才資源最為密集、被譽為「中國矽谷」的中關村科技園。

由此,清朝太監總算解決了退休問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hyPRHkBMMueE88vDOR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