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討的問題是:中國人口老齡化、人口紅利消失。
每當談及中國人口問題的時候,常常有人認為「減少人口可提高人均」,懷著這種奇談怪論的人,思想停留在原始社會階段,天真的認為資源是固定的,分的人越少、人均就越多。
在現代化、工業化、第三產業很發達的情況這,中國的人口本身應視為資源,而非資源的消耗者。
下面是世界上前15名人口大國的人口增速。
中國在世界前15名的人口大國當中,人口增速倒數第三位,僅僅高於俄羅斯、日本(這兩個國家的經濟增速可想而知),其他的13個國家,無論是已開發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速都是高於中國的。
正如一些人所說的,美國——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人口增速也是高於中國的。不能說「人口增速越高越好」,但中國目前的人口增速,顯然是偏低的。
每當說起,中國人口增速比較低的時候,很多槓精總是「中國人口量依然很大」。然而,這卻忽略的一個問題,人口增速降低,讓中國的年輕人、勞動力減少,而中國存量的人口則是老年人居多。
正如中國與美國的對比,美國每年人口的增量,都是全世界的精英、勞動者,中國人口的存量,確實老齡化的群體,需要社會扶養的,這能一樣嗎?
下面就是中國人口老齡化的漫畫。
面對中國年輕人減少,老齡化增多情況,依然有人認為「減少人口可以提高人均」,如果往嚴重說,這其實就是一種「亡-國-論」,其思想還停留在資源極少、靠天吃飯的階段。
這種理論基礎來源於,資源、產出不會隨著人的增加而增加,因此人越少沒人資源越多。這種觀點假象的社會,可能已經是萬年之前,只要人口進入了農業化社會,就已經不是這種情況。
「減少人口可以提高人均」在農業生產也不成立
即便是在農業生產領域,「減少人口可以提高人均」這個觀點也是不成立的。因為人本身是生產者,糧食不是從地里飛出來的、蔬菜更不是從大棚裡面變出來的。
尤其對於一些希望中國人口減少的人來說,他們所減少的人口,相當於是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生產者少了,全社會資源就少了,這樣人均資源如何能提高?
「減少人口可以提高人均」在工業化大生產也不能成立
持有「減少人口可以提高人均」的槓精們,還有一個殺手鐧:勞動生產率。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人不再是重要的生產要素。
槓精們忽略的一個問題,生產與消費是密切相關的,勞動生產率高的大工業時代,需要足夠的消費才能降低成本。隨著人口的減少,消費也減少了,其實勞動生產率就更低了。
下面照片是一個牙膏的生產線,可以說是很好的例子。
牙膏這種工業化時代的產品,成本在長期的固定資產,而不在單位產品的邊際成本。也就是說,牙膏的生產線成本很高,牙膏的單位成本很低。一個這樣的生產線,為1萬人服務,還是為100萬人服務,這個情況顯然是不一樣的,其成本的差額,可能就是接近於100倍。
如果人口持續減少,消費能力也減少了,勞動生產率就降低了,因此社會的生產能力其實就下降了。即便在工業化時代,人即便不是生產因素,也決定了勞動生產率。人口的持續減少,完全不可能提高人均。
人口減少可能讓一些傳統行業消失
在現代化的社會、人類共同體當中,人本身是生產者,很多人生產出來的東西,本身就是為人服務的。人所能消耗的,其實大部分是碳水化合物等可再生產的資源,而能生產出來的卻是人類共同的財富。
正如下面中國的一些傳統的手工藝,這些都是人生產出來的。
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已經很嚴重,中國的人口增速在全世界的各個人口大國當中,已經排在了倒數第二位,減少人口可提高人均的怪論可以休矣。
保持「減少人口可以提高人均」觀點的人,幻想著人口減少,社會資源不變,這在現代社會中,顯然是非常幼稚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h4CXHEBfwtFQPkdAd3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