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比較書面的解釋是用艾葉製成的材料燃燒後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的一種治療方法。它就像曬太陽一樣,將熱力穿透表皮直達身體內部,不僅可以溫通經絡,還可以為身體補充陽氣。
從物理的角度來說,艾灸似乎就是恰當的溫度和熱量在作用,但為何選擇艾葉作為燃料?
是因為經過幾千年的驗證,艾灸所產生的的氣與人體的波長最為接近,所以它能透進人體,和人體一起共振,因此吸收性很好,暫時還沒有其他的材料可以替代。
虛寒、陽氣不足的人,更適合自己在家艾灸
艾灸的適應證很廣,但是對於缺乏辨證基礎的人來說,虛寒體質,陽氣不足的人用艾灸作為家庭保健是更合適的。也就是說,在艾灸之前要先判斷寒熱。可以從以下方面去觀察。
「吃」突然很能吃是熱證,如果長期很能吃可能是寒證。
「喝」很愛喝水是熱證,不愛喝水是寒證。
「拉」大便顏色黑很臭是熱證,大便稀偏白黃是寒證。
「撒」小便黃少是熱證,小便清多是寒證。早上小便不作為證據。
「睡」睡覺不老實翻滾跪睡不愛蓋被子是熱證,睡覺愛趴睡愛蓋被子是寒證。
「汗」出汗多是熱證,不愛出汗是寒證。
總結一下,虛寒體質、陽氣不足的具體表現有:舌苔白厚膩,舌質淡白,怕冷,手腳、肚子比較涼,嘴唇顏色淡,大便不成形,不太臭,喜歡喝溫水等等。這樣的人比較適合自己在家艾灸調理。
體內有明顯熱證的就不建議自己灸,而是最好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熱證的表現有,愛出汗、愛喝水尤其是涼水、口臭、肚子和手心比較燙,大便黑臭,小便黃,嘴唇紅,舌質偏紅,舌苔黃,舌苔上有小紅點等等。
艾灸前的準備
艾灸方法很多,古時候是用一小撮艾絨揉成一個艾柱,直接放在皮膚特定穴位處點燃,也就是瘢痕灸。但現在我們已經很少使用這樣的方法,這裡推薦相對溫和的,更適合家裡操作的懸灸,也就是將艾條點燃,距離穴位一定高度後施灸。
準備時要注意的是:
1. 艾條一定要買品質好的真艾條,摻假的艾條燃燒後氣味比較刺鼻,溫度不穩定,效果也會大打折扣,用了還容易上火。
2. 環境儘量選擇無風、溫度適宜、安靜的場所,艾灸中及艾灸後毛孔敞開,更容易受風受寒,需注意防護。
3. 最好找關係親密的家人和夥伴互相灸。比如夫妻之間、男女朋友之間、父子母子之間,這樣二者之間有天然的人際聯結;自己給自己灸也可以,但效果要差一些。
4. 艾灸與吃飯時間隔半小時以上,白天艾灸比晚上更好。但如果抽不出時間,晚上艾灸也可以。艾灸後當天儘量不要洗澡。
艾灸過程中的操作
艾條可以直接對著皮膚,也可以隔著衣服灸,只要不太厚都可以。
艾灸不是烤火,並不是越熱越燙效果越好。所以懸灸時不要靠太近,用自己的手放在對方皮膚上感受到有溫度,溫暖舒適即可,覺得太熱太燙就適當拉開距離。
懸灸的手法
分為以下幾種(摘自陳日新教授的《腧穴熱敏化艾灸新療法》)
溫和灸,點燃艾條對準肚臍,距離皮膚約2-3厘米,以感到溫熱為宜,固定不動。溫和灸可以溫經通絡,讓灸感傳遞開來。
迴旋灸,點燃艾條對準肚臍,距離皮膚約2-3厘米,做順時針或逆時針往復熏灸。這樣首先可以溫熱局部氣血。
雀啄灸,點燃艾條對準肚臍,距離皮膚約2-3厘米,像麻雀啄食一樣,上下來回熏灸。有利於疏通局部經絡。
循經往返灸,點燃艾條對準肚臍,距離皮膚約2-3厘米,順著任脈往返來回熏灸。不僅可以疏導經絡,還能激發體內的經氣。
艾灸的感受
對於被灸者,可能會有熱力透達經脈的感受,我們稱為得氣,或灸感。具體的感受,有位武老師是這樣描述的:
1. 以灸點為中心,熱力向四周擴散。
2. 會感覺到熱力從灸點向下穿透,甚至能直達內臟。
3. 熱力從灸點沿著某一個方向傳導。
4. 灸點不發熱,在遠離灸點的地方發熱了。比如有些人艾灸小腹,但是小腿會感覺到發熱。
5. 施灸部位的皮膚不發熱,皮膚下面以及內臟會感覺到熱。
6. 灸點會感覺到酸、脹、麻、痛、冷、重等感覺。
中醫的治療方法,比起精準的操作步驟,更注重的是人當下的感受。所以施灸者與被灸者都要儘量專注、靜心、放鬆。仔細去體會身體細微的感受,身心一處,效果才會好。過程中隨時溝通,根據被灸者的感受去調整位置、距離、手法等等。
艾灸的時長
小孩子的艾灸建議每個穴位5~10分鐘,總時長不要超過30分鐘,也可以根據孩子的感受隨時調整。
大人的調理,每次艾灸穴位選3-5個即可,灸出感覺後可以一個穴位連續灸半小時到一小時。總時長建議不超過2小時。
艾灸的取穴
平時小兒的常規穴:身柱和天樞。身柱是孩子整體機能提高的重要穴位,因此,小孩子在艾灸時,會經常用到這個穴位;天樞是天地交匯的樞紐,也是非常合適的。
如果是單純體表受寒,流鼻涕、鼻塞、怕冷不出汗等,沒有伴隨熱證,舌苔前三分之一無熱象(舌質紅、舌苔黃、舌苔有小紅點等),則可以取穴大椎、肺俞。
如果是中焦虛寒,脾胃運化功能相對弱一些,沒有伴隨熱證,舌苔前三分之一無熱象,則可以取穴中脘、神闕。
如果是下焦虛寒,小肚子摸上去冰涼,舌苔後段白厚,沒有伴隨熱證,則可以取穴神闕、關元。
如果按以上指導,還不會配穴,可以發舌苔照給有問必答幫忙配穴,配穴完成後按以下順序排序:艾灸時的主順序是後背到腹部,後背穴位從下到上,腹部穴位從上到下。
艾灸之後的滅火處理
用剩下的艾條一定是用奶粉桶或者專門的滅火筒進行滅火的。方法就是扔進去,蓋好蓋,密閉環境下,氧氣沒有了,自然也就滅了。我遇到太多媽媽直接用水滅艾條的,經常會死灰復燃,所以用水滅艾條,非常不安全,而且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艾灸後的觀察
寒濕重的人,艾灸時可能會出現一些排寒反應,比如,開始咳痰、痰多、痰白;大便變稀、或者拉稀;感覺身體某個部位冒涼氣;舌苔更白、更白厚;艾灸某個部位出水等等,這些說明方向對了,可以繼續堅持。
如果艾灸後出現了上火、津液不足的跡象,則建議暫停,比如口乾、咽干、咽痛;更願意喝水、更容易出汗;聲音變啞、容易發脾氣、容易尖叫;大便變干;嘴唇紅、眼屎多、眼睛紅;頭痛,煩躁失眠等等。
關於給孩子做艾灸的一些補充
1. 有一種說法是小孩是純陽之體,「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所以建議是不給孩子做艾灸,因為容易灼傷小孩的津液,這是溫病學派的觀點。但其實,我們更贊同的是小孩是稚陰稚陽之體,而且現在的小孩因為生活習慣的問題,和大人一樣常常會耗散得太多,中焦容易不足,艾灸是扶持人體陽氣的,所以是比較適合的。
2. 對於很小的孩子,可以在他睡著時艾灸。大一點的孩子,就可以在他醒著時嘗試艾灸,最開始可以從手部起灸看看他們的感受,願意繼續的話就可以進行了。孩子的感受比大人更敏銳,艾灸時可以跟隨他們的牽引,比如他們覺得灸哪裡比較舒服,灸多久就夠了,諸如此類。
3. 小兒艾灸的時候,一隻手在懸艾,另外一隻手一定要護住孩子身體,防止孩子翻動,遇到好幾例因為媽媽沒有注意這點而燙到孩子的。再就是一般間隔2到3分鐘要刮一下艾灰,一般是左手感覺不到艾熱的時候就要刮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