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樓市的三分天下

2019-06-17     地產上海



上海的房地產市場,是嚴格地分割割裂成三個獨立的,互相矛盾的市場。

彼此的口味喜好,價值體系,完全不同。

當二波人擦肩而過時,互相看了一眼對方的房子,「垃圾」。

一)血脈與文明

上海的房地產市場,是嚴格地分割割裂成三個市場的。它們是:「本地人,外地人,外國人」。

在本篇之前,我們用了大量的篇幅,來介紹Marketing(210~240)。

那是因為,只有具備了Marketing的基礎概念,你才能更好的看懂看明白這個章節。

「絕對價值」這件東西並不存在,1000個人眼中有1000個哈姆雷特。一件藝術品之所以值錢,並不是它本身的畫法筆鋒多麼牛強。而是因為有人喜歡它,並願意為之付費。

在Calgary Museum中,講到印第安文明時,引用了一句話:「我們只會捍衛那些我們鍾愛的,我們只會鍾愛那些我們了解的,我們只會了解那些我們熟悉的」。

一個太陽神的雕像,在印第安部落中可能是無價之寶。而在歐洲白人眼中,只不過是一塊木頭。

當歐洲人把印第安人殺光,當再沒有一個繼承人。太陽神雕像的價值一落千丈,隨隨便便就扔在博物館遺址里。

中華民族曾經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可我們文明的價值,流淌在華夏兒女的血脈之中。

「清明上河圖」「春江花月夜」,一旦中國人被殺光,這些文明的價值就再也沒有人懂得欣賞。而只能流落到考古學者的故紙紀念堆里。

中國政府一直沒讓國民知道的事,在很長的時間內,中國的藝術品,中國畫根本不值錢。很多名家的作品,甚至明清的真跡,在歐美市場只能拍賣出200美金。

而在最近的十幾年內,中國藝術品價值扶搖直上。由西洋油畫的幾百分之一,上升到幾分之一。

其背後,是中國國民的崛起,以及中國買家的錢包的實力。

扯得遠了,回到我們最初的話題。所謂「價值」,這其實是一件很主觀的事情。而不是馬克思主義所謂的客觀的內蘊的價值。

一套房子值多少錢,關鍵看它背後喜歡它的那個人。以及這個族群的實力和興衰。

很不幸,目前的上海房地產市場,真實是分裂割裂成三批人,三種價值觀。

三股勢力此消彼長。

二)大城市的特殊性

上海的房地產市場,嚴格地分割成三個獨立市場,「本地人,外地人,外國人」。

凡是不涉及這一點的房地產分析,那麼他大體上就是錯的。

真正令我驚訝的,是我們見多了天馬行空的「大師論道」,動不動跌30~50%的,可就是沒一個人說過樓市的微觀結構。

「本地人,外地人,外國人」這樣的三維結構,是只有特大城市才有的。

嚴格地說,全國只有2.5個城市,是真正具有三維結構的。

只有北京和上海,才具有成規模的「外國人」影響力。其中北京是首都,上海是經濟中心。

只有在省會城市,或者副省級計劃單列市,才會有「外地人」這回事,二維。

到了內地三四線城市,它只有「本地人」一個類別。

看似很簡單的道理。可是在實務分析中,卻會遇到非常大的麻煩。

譬如說「房租」。

目前所有對租金回報比的分析,基本上都是錯誤的。只有「外國人」存在的地方,才有高房租。月租30000~50000RMB以上階層,客戶幾乎全是外國人。

所以你去同樣很高大上的一個地方,例如南京,南京星河灣一套房子1000多萬,你再要找租客,租金回報就完全不能和上海比了。

因為只有「上海北京」,才有外國人這個消費群體。你同樣GDP的城市,同樣高檔的房屋,客戶群可能1/10都不到。

而本地人呢,本地人不租房。

你只有本地人的城市,譬如上饒。你再好的房子,都是沒有租金收益的。因為本地人不需要租房。

你這個城市沒有外國人。就只有Low End的一些民工宿舍可以做做。

對於房地產市場,Marketing分類這是一個巨大的話題。我們可能要花費十章以上的篇幅,才能把整個道理講清楚。

本篇僅僅是一個總綱,先啟一個介紹開頭。

三)實力的此消彼長

大約在2003年時,全上海最貴的板塊,最貴的房子是哪一處。

這個問題大概已經很少有人答得出,猜得出。

答案是鎮寧路板塊。

其大致的位置,是在靜安與長寧的交界處。標誌性樓盤是東方劍橋,東方雅苑,嘉里華庭等等。

在2003年時,南盧灣房價基本都是6000以下,大熱點的徐家匯剛剛沖向10000,浦東聯洋根本不入流4000~5000。川沙唐鎮是無人區。

而鎮寧路的房價是14000。

十幾年以後,今天鎮寧路的房價大約是70000~90000/m,他雖然仍然是高檔奢華之處,但已絕對不是遙遙在上。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呢。

因為鎮寧路的主要買家,主要客戶目標群,是「海外老華僑」。

而老華僑是怎樣一批人呢,是昨日黃花,日暮西山,逐漸被掃進歷史的塵埃堆中去。

在過去15年中,中國CHINA才是全球發展最快的經濟體。按數字GDP增長三十倍左右。

土著們的收入都上去了,所以土著聚集地閘北,普陀可以漲。

而以老華僑為主要目標,主要客戶群的板塊則增長乏力。

這個道理同樣可以解釋古北、碧雲的前世今生。我們會在之後的篇幅中逐步展開解釋。

四)存量與增量

外來人口是這樣一種角色,他們在質量上超過上海的普通市民,在數量上超過上海的本土精英

-------yevon_ou

外地人 < 上海人 < 外來精英 < 上海精英

如果我們要列一個不等式,大致可以得出以上順序。

上海是全國最繁榮發達的一個省。就總體素質而言,上海人超過內陸的任何一個省份。

可是你要把「上海人」和「外來人口」放在一起看,又不能看了。

因為能漂洋過海,到異國他鄉做移民第一代的,無一不是最優秀的人。

只有在整個村莊,整個縣城,整個內陸省份最棒的那些人,才會外出打工,才會人口移動,才會來大城市定居。

等於這群人是「外省精英」。

他們在平均素質上,超過了上海本地人。

而在數量上,超過了上海精英。

「上海精英」其實是很恐怖的一群人,他們不僅比移民有更好的組織資源,而且有時候智慧和瘋狂都不遑多讓。他們唯一的缺點,是人數太少了。

畢竟1000個人產生一個精英。上海一千萬人中產生的精英,實在無力與內陸18省龐大的人口基數抗衡。

按照官方的人口統計數據,上海目前大約有1400W土著和900W外來移民。

可是,你別忘了,外來移民基本上都是18~60歲之間的適齡勞動人口。而土著還要包含老弱殘幼。

在工作崗位領域,勞動力人口早已經是50%:50%比例。在新增嬰兒人口,土著或許還要輸掉49%。

言歸正傳,說回房地產市場。

土著的人口雖然眾多,但土著是不需要買房子的!

或者說,土著只有十分微弱,每年約+1平米的「改善需求」。

而外來人口,則有赤裸裸的每人35平米的「居住需求」。

外來人口雖然仍在人數上居於劣勢,可是在購房的需求上,他們是絕對的大頭,占了75%的需求以上。

所以在新開盤樓盤設計中,必須充分考慮到YP們的想法。甚至整個設計就是圍繞著YP們做的。以致在房地產市場,YP的呼聲占了絕對大數。讓人以為地球就是圍繞著他們的審美觀運轉的。


而一旦房子售出,成為二手房。你就進入了存量市場。

上海的存量市場,一般認為有7億平米。每年2000W新增供應,宛如一滴小水滴。

在存量市場,你就是和這7億平米進行著博弈。

遊戲規則完全不同。甚至你就成了小眾群體。

增量和存量,這是完全不同的二套玩法。本篇是綱目,之後會有詳細的篇幅展開。

五)市場的進一步細分

市場還可以進一步細分,至少可以再分出六個小類。

外國人

本地人

外地人

樓市客戶:

歐美

港澳台

本地人

土豪

屌絲

民工


對於外地人,在其內部至少還可以細分出:

  • 土豪,溫州商人
  • 屌絲,大學生白領
  • 民工,初中以下文化


在外地人共同的特性之下,這三種人群,又再有巨大的不同。

根據各個群體重要性的不同,我們會逐步展開分析。

當然,下二篇我們首先會分析最重要,也是我們最熟悉的群體:

  • 屌絲小白領


[email protected],2015年9月21日夜)



地產上海(ID: estatesh)關注最前沿的地產資訊,深度報導上海區域房產動態。旗下擁有多個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網易新聞、新浪微博等全媒體矩陣,並通過專業團隊深耕長三角地區,商務合作歡迎留言與我們聯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eOcCmwBmyVoG_1Zfvp6.html




















明星豪宅大賞

2019-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