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嚷孩子,會對孩子造成哪些不良影響?或許這些方式更恰當!
不少家長平日裡喜歡嚷孩子,這其實會對孩子造成很多不良影響。那麼與孩子溝通時,使用哪些方式更恰當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下吧!
對於家長而言,以下這些狀況您應該非常熟悉:孩子在屋內大吵大鬧,引得鄰居來投訴;做家務時孩子在牆上亂畫,搞得白牆全是塗鴉;快要開飯時孩子在用筷子敲盤子,惹得客人白眼……
每每有此類現象出現時,家長們都習慣直接嚷孩子一嗓子,不過事後肯定也會擔心。儘管孩子當時被家長的怒火震懾住了,但這一嗓子,可能給孩子帶去的是一輩子的心理創傷。
經常嚷孩子,難道真的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嗎?
答案是肯定的。經常嚷孩子,會對孩子造成以下幾種不良影響:
1.令孩子脾氣暴躁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無窮的。但他們發現家長用怒吼可以解決問題時,下一次他在遇到問題時,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去解決。這樣長此以往,孩子會成為暴躁型人格,甚至還有可能以強欺弱,以大欺小。更可怕的是,在他們將來長大成人後,可能也會以同樣的方式面對下一代。
2.使孩子喪失安全感
經常對孩子嚷,發怒,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讓孩子喪失安全感,成為處處謹小慎微的人。不過也有的孩子會通過回嚷來對抗父母,但最後換來的通常是對人生的迷茫,或是成為壞孩子。
除了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外,一些經常嚷孩子的寶媽,在感情方面也會受到傷害。正所謂沒有母親不疼兒,寶媽在大聲訓斥孩子時,自己的心裡也在滴血,並且事後會經常懊悔,生怕把孩子說重了。時間長了以後,寶媽就會變得多愁善感,甚至會經常產生無名火。
這裡也能看出,母親的愛,永遠那麼深沉與偉大。
那麼,究竟有哪些方式,可以取代嚷孩子這個不當方法呢?
1.認真談話
如果孩子正在大吵大鬧,正在牆上亂畫或是用筷子敲打盤子,大家首先要先制止他們的錯誤行為,然後深情地望著他們,讓他們感受到家長想要與孩子認真談話的氛圍。此時可以去讓他搬兩把板凳過來,在轉移注意力的同時,也是為談話做一個緩衝。
除了這個小法子,還可以用引導法去交談。比如孩子正在牆上亂畫,家長可以先問詢他畫的是什麼,然後一步步引向自己的問題。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對家長敞開心扉,孩子在停止破壞後,最終也會理解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
2.倒數3、2、1調節情緒
每每想要對孩子發火時,在腦海里默念"3、2、1",然後讓心情平復下來。這時家長們便會發現,其實想要跟孩子說的事並不大,根本沒有必要嚷孩子,讓兩人都不開心。此時再去向孩子指出問題,孩子聽到家長平和的語氣後,或許自然也就改正了。
都說衝動乃是魔鬼,有些家長帶著脾氣就和孩子開嚷,這勢必不會讓孩子認識到錯誤,只會讓他更反叛。雖說大人在工作生活中承擔的壓力更大,但適當地壓制一下心情,也許能從孩子這裡得到更多解脫。
3.亡羊補牢法
在被家長嚷完後,孩子必然是帶著氣的。這時家長應該先去承認錯誤,然後將自己發火的原因講給他聽,並傳達你當時的情緒到底經歷了怎樣的改變。當孩子變換角度後,他自然也就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
其實孩子都是柔軟的天使,家長把他們當子女時,他們就是貼身小棉襖;而家長把他們當朋友時,他們也會有成熟的一面,有超越年齡的東西顯現。
家長嚷孩子其實過錯還是在於家長,因為他們太愛頤指氣使了,並且總是用不實際的要求去強迫他們做事。在孩子們眼中,這類家長就像頑固的老兵,除了欺負新兵蛋子外,不斷抱怨也是他們的常態。
想要做完美的父母,學會克制情緒首先應當是第一課。當每個家長都能壓抑住憤怒的情緒時,孩子們也才能更加健康快樂成長。
對於家長而言,其實每一次交流,無不是為了孩子能成為更好的人。因此對那些經常嚷孩子的家長們來說,他們的一小點改變,或許就是對孩子性格成長的一大步,或許還會就此改變了孩子未來的人生走向。
不知對於嚷孩子,您還有哪些取代的好方法呢?歡迎留言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