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回憶的葉公子】第209篇
期待每一位讀者的關注和點贊,感恩。
娛樂圈中,我們總是關注那些站在高處的明星,卻很少關注那些處在幕後的英雄。
但一個影視劇的呈現,一個演員的成績,都離不開台前幕後那些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員。
和那些動輒成為流量頂流的明星相比較,他們獲得關注太少太少。
但他們創造的一個個經典作品,卻一直流傳至今,讓人久久難忘。
鄭曉龍,一個幕後忙碌的導演,曾為觀眾呈現了《渴望》、《北京人在紐約》、《金婚》、《甄嬛傳》、《羋月傳》等多部經典作品。
他的作品上至99,下至剛會走,每個人都看過,他用一個人的力量創下了3代人的記憶。
——葉公子叨叨叨
01
鄭曉龍三個字,是頂流的代表,也是上乘影視劇作品的代表。
鄭曉龍的名字只要出現,一般都會和孫儷、胡軍、鄧超等等一些大咖連接在一起。
但到底是怎樣的成長環境,才造就了今天如此了不起的鄭曉龍呢?
鄭曉龍,1952年出生在北京一個傳統的軍人家庭,父親是上海人,而母親則是東北人。
所以,鄭小龍的性格中既帶著上海人的精打細算和細心,也帶著東北人的豪爽大意和寬廣。
很多人或許以為,成長在軍人家庭,肯定免不了要挨揍。
大院子弟姜文以前就說過,我們一起長大的孩子,沒有不挨揍的,只要淘氣了或者惹禍了,父親就會抽出皮帶一頓狂揍。
但這種情況,在鄭曉龍的家庭中卻從來沒有出現過。
鄭曉龍的父親擅長「以德服人」,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父親會一一和鄭曉龍分析清楚,並教會他獨立思考的能力。
除了愛講道理之外,父親還很喜歡引導他看書。鄭曉龍家有很多藏書,有父親,有母親的,分門別類,一排排書架分的很清楚。
鄭曉龍小時候就累積了豐厚的閱讀量,等他上中學時,這些豐富的知識儲備量,一度成為他驕傲的資本。因為一般同學或者老師談論的典故,他都在書上看過,順口就可以和大家討論一番。
鄭曉龍上中學時,那場意外的「運動」來臨,鄭曉龍的父親也遭到了波及,不但丟了官職,他們家所有人也都跟著遭了秧。
16歲的鄭曉龍不能再上學,被分派到北大荒建設兵團去插隊。儘管鄭曉龍心裡也不太明白,一家人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但他還是乖乖的接受了安排。
可惜,屋漏偏逢連夜雨,鄭曉龍背著行李和一起插隊的戰友擠火車時,卻被小偷盯上了。戰友帶的糧票差點被偷走,在那個年代,沒有糧票寸步難行。
鄭曉龍恰好看到那一幕,出頭阻攔,不料,卻被對方用水果刀插進了肩胛骨,一下受了重傷。
因為這件事,鄭曉龍到達插隊地點後,被安排和勞改犯們一起幹活。乾的都是最重最苦最累的活兒,背石頭、放炮、吃不飽,都是常態。
即使在如此艱難的生活環境中,鄭曉龍還是會尋求一切可以看書的機會,補充自己的大腦。
人性,總是能在最艱苦的環境中得到最大的釋放。
天天在這樣的環境中被予以非人的對待,鄭曉龍每日苦不堪言。隨後,他開始尋找路線嘗試逃跑。
鄭曉龍曾嘗試過三次逃跑,第一次和第二次均已失敗告終,被人抓回來之後,他被扔在漆黑的小屋子裡,面對無盡的黑暗和飢餓,他沒有退縮,反而更堅定了逃跑的信念。
第三次,他趴在東北冰冷的雪地里等了很久,終於等到了一輛通往北京的火車,從此,逃出生天。
02
回到北京之後,鄭曉龍利用父親以前留下的人脈,去河南某地做了一名普通的戰士。
這一年是1970年,鄭曉龍剛剛18歲。
當兵的日子雖然也很枯燥很艱苦,但和插隊比起來,已經算是幸福時光了。
生活的磨難,讓鄭曉龍的心中有千言萬語需要釋放。於是,他拿起筆開始寫作。
寫短文,寫部隊新鮮事報道,寫小說,都是鄭曉龍的愛好。
半年後,鄭曉龍部隊的指導員對他非常欣賞,指派他寫那年的年終總結。
面對從天而降的機會,鄭曉龍知道,這是他即將改變命運的時刻,如果做好了,他一定可以一飛升天。
整整兩個禮拜,鄭曉龍完全將自己放空,只專注在這次的年終報告上。最終,他交上了出色的答卷,領導非常滿意。
不久,他就被調到了機關做宣傳幹事,在這個位置上,鄭曉龍放開手腳,肆意揮灑著手中的筆桿,寫了一篇又一篇精彩的報道發表在很多軍用刊物上。
除了寫字之外,更讓他開心的是,在這個職位上可以隨意進出機關圖書館。那裡藏存著大量的國內外名著,這些書籍讓鄭曉龍興奮、激動。
從那之後,除了日常工作和寫作,他所有的時間,全部都用在了閱讀上。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四五年的閱讀,讓鄭曉龍脫胎換骨。
03
1975年,鄭曉龍退伍了,他被分配到北京人民廣播電台農村部當記者。
在此期間,鄭曉龍的工作經驗得到了極大的豐富,採訪、歸納、寫稿件、發表,一系列的實踐經驗對他以後幫助很大。
工作之餘,他最大的興趣還是閱讀和學習。
1978年,終於恢復了高考,鄭曉龍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和同事們一起奔赴了戰場。
因為他確實一點都不懂數學,所以就放棄了這門的考試。儘管在這種情況下,他依然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北大分校的中文系。
時勢造英雄,時代創巨匠。
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第一次參加高考的鄭曉龍就用知識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這一年,鄭曉龍已經26歲了。
進入大學之後,鄭曉龍逐漸將重心從閱讀變成了寫作。
在此期間,他筆耕不輟,先後發表了多部小說和劇本,還創作了小說《輕輕的敲門》和劇本《南航歸夢》。
1982年,鄭曉龍畢業了,這一年,他已經30歲了。
現在有很多人說,一個人一旦過了30歲還一事無成時,你這一輩子就完了。
但對鄭曉龍來說,一切才剛剛開始。
只要努力,只要想開始,什麼時候都不算晚。
這一年,他工作的地點換成了北京電視製片廠。當時,這個部門剛成立,一切都剛剛開始。
一年後,鄭曉龍就以自身較高的文學素養當上了文學部的主任。又過了一年,他再次被破格提拔,成了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的副主任。
04
1985年,在鄭曉龍事業逐漸上坡的時候,愛情也對他拋出了橄欖枝。
在南京的一次小說頒獎活動中,他認識了妻子王小平。兩人有共同的興趣愛好,時常會討論劇本和小說,還會因為劇情如何發展而面紅耳赤。
但一切的一切,都不能阻擋兩個人的互相吸引。
1986年,鄭曉龍冒著生命危險準備去西南邊境拍攝,臨走前,他對王小平說:「如果我能活著回來,我們就再也不分開。」
幾個月後,鄭曉龍順利而歸,王小平在火車站等他,兩人的感情都有了歸宿。
也是在這一年,馮小剛作為美工師走進了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的大門,認識了鄭曉龍。隨後,又在鄭曉龍的引薦下認識了王朔,開啟了自己人生的華麗轉變。
很多人都知道王朔是馮小剛的恩人,卻很少有人知道,鄭曉龍才是那個領他進門的領導和師傅。
1989年年初,鄭曉龍在和同事們的協商下,決定要拍攝一部貼近百姓生活的室內情景劇。隨後就討論出了《渴望》,大家把主角定位在30歲左右的女性,討論了一些故事情節,就由編劇李曉明寫出了劇本。
《渴望》的播出,引發了全國觀眾空前的熱潮,李雪健、張凱麗、黃梅瑩等演員,也走紅全國。
當年,為了看《渴望》,有電視機的人家幾乎天天都被擠到站不住腳,就連公安部都說因為等著看《渴望》,小偷都不出來作案了。
那一年的《渴望》成了整整一代人的記憶。
05
1991年,鄭曉龍和他京圈的一群小夥伴們經常在一起玩耍。
這些小夥伴都是當年的大院子弟,個頂個都是大咖。趙寶剛、王朔、馬未都等等,幾個人湊在一起,就想再弄一部喜劇室內情景劇。
隨後,就有了《編輯部的故事》,當年,這部喜劇曾涵蓋了王朔、葛優、馮小剛、張國立、呂麗萍、侯耀華等等一大批後來的明星大腕。
這部劇中的語言犀利、搞笑又諷刺,抨擊了當時社會很多的不良現象,一時風靡全國。
鄭曉龍,成了中國電視劇行業的第一批拓荒者,披荊斬棘,全面開花,將中國的通俗化電視劇推向了高潮,打造了全國人民最喜歡看的劇種。
90年代中期,鄭曉龍的妻子王小平,又給了他創作靈感。
當時,王小平成了美國深造人群中的一員,往返於美國和中國之間,經常和鄭曉龍吐槽那邊的生活。
恰好,曹桂林的小說《北京人在紐約》,就被放到了鄭曉龍的面前。
這部小說,將人們想像中的天堂美國,赤裸裸的剖開,展現了那裡殘酷的真實生活。
鄭曉龍一錘定音,開拍!
隨後,他通過妻子王小平的幫忙和美國相關人士聯繫,又為了湊錢抵押了家裡的房產,才前往美國輾轉1個月,完成了要拍的戲份。
在此期間,妻子不但做跑腿,還要做翻譯,還要做煮飯婆,將他和劇組照顧的妥妥帖帖,是幕後的無名英雄。
1994年,這部橫跨美國和中國的電視劇,一下掀起了收視狂潮,不但在海外頗受歡迎,在國內也奪得很多大獎。
這部劇的主角姜文和王姬也成為很多人喜歡的演員,王姬的洋氣形象更是成為很多人的穿衣指導。
這部劇也成為一代人的記憶,久久無法磨滅。
(我老爹就是這部劇的忠實粉絲,至今還說這部劇好看)
06
進入2000年之後,他又創作了《金婚》、《甄嬛傳》等多部優秀影視劇。
迄今為止,《金婚》依然是很多人的婚姻指導必備電視,能從中學到很多夫妻相處之道。張國立和蔣雯麗的熒幕CP形象也一直被人們記住很多年。
2009年,王小平在網上無意看到了《後宮.甄嬛傳》的小說,一下被吸引,同時建議鄭曉龍可以買下版權投資拍攝。
隨後,夫妻倆,一個做編劇,一個做導演,雙劍合璧,所向披靡。
兩人在合作期間,屢次因為意見不合而吵架,一次次劍張跋扈又心平氣和。
《甄嬛傳》又一次創造了收視奇蹟,孫儷、蔡少芬、蔣欣等優秀演員,也再一次刷爆朋友圈,成為當年的大熱演員。
這一年,鄭曉龍和妻子王小平聯手,再造了古裝劇的奇蹟,又一次給一代人留下了記憶。
隨後的《羋月傳》,夫妻又一次聯手,再次給觀眾呈現了一場視覺盛宴。
對很多導演來說,他們喜歡拍快餐式影視劇,一年好幾部。
但鄭曉龍卻總是喜歡慢騰騰的折騰,一年出一部或者好幾年出一部。
《北京人在紐約》,他打磨了一年半才得以完成;《金婚》,他打磨了三年半才完成;《甄嬛傳》更是打磨了5年。
鄭小龍的這種精益求精,讓他成為精品的代表,成為高水準的代表。
中國電視人,如果都有鄭曉龍的這種做事風格和自我要求,還愁不出精品嗎?
鄭曉龍曾經說:「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在未來比別人跳的更高。把拳頭收回是為了再次打出去時,更加有力!」
鄭曉龍,可以拍得了生活化的《渴望》,也可以拍得了洋氣的《北京人在紐約》;可以拍得了談婚姻生活的《金婚》,也可以拍得了大氣磅礴的《甄嬛傳》。
他用精品的劇集,細膩地人物展現和精美的畫面,一次次抓住了觀眾的心,他的觀眾群體涵蓋了60、70、80、90和00後,成為當之無愧的「國民導演」。
從鄭曉龍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生活的縮影,也可以看到不同時代的風情和民俗,他將自己的作品以輻射的方法,紮根進了觀眾的心中。
他拍出的作品,肯定不止影響3代人,還會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成為我們記憶深處最經典的畫面。
—END—
原創作者:葉公子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_WOmW4BMH2_cNUgyZf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