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下旬,山東濟南某一線房企樓盤,從2018年的每平18000,直接暴跌到了每平13000,每平方跳水式狂降近5000元!由此引發業主大規模維權,甚至有衝動的業主怒砸售樓部沙盤。
雖然這是個例,但足以發人深思:
一夜之間,狂跌幾千,這種事南陽會不會發生?
1
我們先來講講香港的故事。
1997年,針對香港人的住房困難,董特首提出了「八萬五計劃」,即每年供應不少於8.5萬個住宅單位,期望10年內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買得起住房,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由6.5年縮短至3年。
(香港郊野綠地的土地性質受法律保護,永久不得開發,極難變更用途)
這是一個設想很好的計劃,也非常符合絕大多數剛需的利益:
當市場供應量短缺,那就提高供應量,拉低房價。
讓工薪族買得起房,住得到房。
(需求短期內不變的前提下,房子增多,價格下降)
然而不幸的是,這項計劃碰上了亞洲金融風暴。
香港房價在1997年10月19日的最高峰後的一年間下跌了一半,隨著「八萬五」時期所興建的樓宇陸續落成,加上種種因素,樓價在其後3年多再下跌超過40%,在2003年8月24日跌至谷底。在這5年10個月中,香港樓價下跌70%。
(深藍:香港住宅價格 淺藍:家庭收入中位數數據來源:HK Business)
房價下跌七成什麼概念?就是說1997年,我在港村按揭買了一套總價500萬的房子。到了2003年,這套房子只能賣150萬,然而,我還得按照500萬的總價每月還按揭。
房價的大跌,香港經濟遭受危機,大批業主失業斷供,這些業主即使被銀行收回房屋,也還欠銀行巨額債務。
於是人們矛頭就指向了「八萬五計劃」,認為這項政策是房價下跌的元兇——
不能繼續增加房子供應!不能讓房價再跌了!
所以「八萬五」的結局非常詭異:本來是為了解決民生,但是一旦房價下跌,那麼擁有房產的人就都開始反對這項民生計劃。
(香港籠屋裡的居民)
錯過了「八萬五計劃」之後,香港房價一路飆升,住房越來越緊張。
(老百姓申請到公屋的時間越來越長,房價越來越上天)
2018年,香港官方再次提出了「明日大嶼」的計劃,打算在東大嶼填海造人工島項目,總計釋放約1700公頃土地,可興建26至40萬個住宅單位,供70萬至110萬人口居住,其中七成為公營房屋,可以解決香港1/8人口的居住問題。
當然,這項計劃又立刻受到了不少市民的反對,他們的理由是破壞環境和生態,背後的實質是香港房價會被拉低。
當人們被高房價綁架,任何的改革就會面臨一個兩難的抉擇:
1、填海造房,解決住房問題,會受到大量香港中產的反對;
2、不填海造地,香港沒有土地可以利用,年輕人和外來移民,難以在香港生存。
被高房價綁架,意味著是香港新一代年輕人看不到希望,人才不得不北上內地,整個香港社會失去了發展源動力。
(一個典型的港人家庭小公寓)
2
房價下跌,人們會遭遇什麼樣的結果?美國的次貸危機就是前車之鑑。
舉個例子,美國人約翰貸款20萬美元買了一處30萬美元的房子,10年貸款利率按6%計算,月供2200多美元,不計算其他費用,一年至少需要還款2.66萬美元。
當約翰還款2年後,發現自己難以承受房子的月供和開銷,不得已賣掉住房,這時他發現,兩年來房價漲了20%,他的房子能賣36萬美元,他不僅還清了貸款,房子白住了2年,更美的是還能賺上一筆錢。
對於銀行來說,接受了約翰的貸款,轉手把貸款打包成債權賣給其他金融機構迅速回籠資金,賺了一筆錢,而其他金融機構再將債券打包,也轉手賣給其他投資者。如法炮製,大家都賺得滿缽金。
(911之後到2008年,美國房價漲得很嗨)
這裡面有一個非常簡單的邏輯:
買房者邏輯:房子遲早會漲價,賣出肯定賺錢!
銀行邏輯:放貸轉手賣出債券,不賺白不賺!
金融機構:市場上總是不乏投資客入場,把債券打包賣給他們,賺賺賺!
美國政府:形勢一片大好!不斷有創新金融產品出來!棒棒棒!
所有的人都看好房子會漲,市場行情一片大好。可惜,2008年,美國這個大盤崩了。後果如何,就不用我多說了。
(2008年,失業的美國人)
我國的金融市場雖然沒有美國那麼瘋狂,但銀行的資產,房貸占的比例,同樣不可小覷。
據央行發布貸款投向統計,2018年末,人民幣房地產貸款餘額38.7萬億元,占同期各項貸款增量的39.9%。
(中國家庭的債務占總債務的35%,其中房貸占家庭債務的比例超過50%)
這還沒有計算公司負債中,地產商依靠土地和項目抵押拿到的貸款。
3
所以說,如果南陽的房價降了3000,意味著:這些靠貸款買房的家庭,會立刻破產。可怕的情景會如下發生:
有房貸的家庭不得不拋售手中的房子止損,等待房價平穩時再買入;
大量房產被拋售,甚至賣不出去,房貸斷供,銀行出現大批壞帳;
銀行大面積壞帳,不得不收緊信貸,回收流動性,波及企業貸款;
房地產商不得不進一步拋售樓盤,賠錢甩賣,但是市場沒人敢買;
地方企業融資成本驟升,借不到錢,很可能又陷入非法集資的漩渦;
公司不景氣,大量工薪族失業,無家可歸,四處遊蕩。
最後,地方經濟崩盤,不得不等候中央救濟。那是比遍地爛尾樓更可怕的場景——
政府沒有稅收。新區無法開發。基建無法推動。公務員和企業員工都發不下來工資。大量個體戶破產,大量人員失業。大量中青年人不得不背井離鄉謀生……
經歷過1998年下崗潮的南陽人,不會陌生20年前的情景:
滿街都是下崗職工跑著三輪車去拉客。人們沿街擺攤去謀生。社會治安混亂。下崗職工含淚度日。
在東北,下崗的爺們兒騎自行車送下崗的老婆去夜場,在外面抽悶煙。
在河南,國企配件被盜,報警追查,竟是自己職工,廠長到「小偷」家裡一看,淚下如雨……
如果房地產崩盤,只會比這更恐怖。去售樓部吵架砸沙盤,那只是小兒科。
只有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才是所有人的福氣。不要期望暴跌,也不要盼望暴漲。
我們能期望的,是房價逐漸和我們的收入相匹配。遊資炒不動房,百姓買得起房。
十年以後,房價如蔥?我不知道馬雲是否真的說過這樣的話,房子涉及到中國經濟的平穩和八億城鎮人口的安居樂業。
十年後,南陽的房價如果真的如蔥,一定只有兩種可能:
1、我們實現了大同。
2、房子吃人的時代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