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接觸了兩個朋友的孩子,一個初二,另一個高二,兩個都是女孩,都處於關鍵時期。初二的女生媽媽跟我抱怨,孩子其他科目還可以,數學就很差,幾何概念都是混淆的,函數也學得不是很好。成績差也就罷了,關鍵是畏難,不肯做數學卷子,一寫數學作業就開始渾身都不對勁,一會頭痛,一會肚子疼。換別的科目作業就不會出現這種靈異現象。
高二那個女孩更可惜,語文、英語、歷史、政治統統都很優秀,作文拿過好多次滿分的,就是怵數學、物理、化學。本來以她的文科成績,上個985絕對沒問題。問題是現在文理不分科,她就很危險了。
我跟這孩子談了一次。說實話,這是一個很有想法的女孩,她字寫得很好,作文很有思想深度,閱讀量也非常大,我跟她聊天一點都感覺不出這是一個沒滿18歲的未成年人。但一提起數學,她說看到數學就頭痛,而且身邊的人都說:「女生學理科本來就比不上男生。」根據她的體驗,她學理科就是不如男生。不管她在語文、英語上甩下那些男生多麼遠的距離,一考數理化,她的優勢就蕩然無存,甚至總分還要更加差一點。
「女生天生理科就不如男生」,「女生學理科天賦不如男生」。這些話在我上學的時候也經常聽到,幾十年過去了,依然如此。
女生學理科真是不如男生嗎?
沒有任何主流實驗結論能夠證實這一點。統計學表明,大部分國家,男女數學的平均成績都沒有顯著差異。
根據2003年的數據,國際測試TIMSS的測試結果表明,男女在數學成績上幾乎沒有差異,女生在部分項目上表現甚至還勝過了男生。TIMSS測試包括代數、幾何等部分。
而另一項PISA國際測試雖然顯示出明顯的性別差異,但男生在閱讀上比女生要弱,有的國家男生在數學上要領先於女生。
不同的國家男女生差異不同,結論是男女越是平等的國家,女性在閱讀方面的優勢越大,在數學方面的劣勢就越小。以色列女性的數學表現甚至比男性要更好。
林德博格、舍布利、皮特森、以及林奈等四位美國學者在2010年發表了一篇關於1999年至2007年美國男女數學不平等程度的研究表明,男女之間的數學成績差別小到可以忽略不計。從長期看,美國男女生數學成績的差異一直在不斷縮小。
科學家們還發現,隨著年級增高,男生在數學成績上對女生會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但是如果女孩具備以下因素中的一個,理科成績上的差距就會徹底消除:1、就讀於私立學校。2、母親接受過高等教育。3、家中有數學從業人員。
各種研究結果表明:與其說女孩在理科天賦上不如男性,不如說男女生的歷史不平等造成了這種差異。一旦給予女性平等尊重和學術舞台,她們和男性在理科學習上並沒有差別。
為什麼女生在理科上的實際表現看起來要弱於男性?
上面那個結論可能很多老師家長都不同意。高中很多女生理科上的表現確實不如男生呀。咱們中國婦女解放都多少年了,都說男女平等,為什麼差異始終存在?
1、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就是期待效應,指的是人們自覺不自覺地做出符合心理預期的舉動。
很多女孩從小就會聽到各式各樣從各種人嘴巴里說出來的「女生理科不如男」的「預言」。這些預言會對女生形成強烈的心理暗示。
面對同樣的難題,男生女生都一樣絞盡腦汁,抓耳撓腮。但是女生幾次一嘗試就放棄了,她們心裡想,「女生理科果然天賦不如男生」。面對難題就放棄的舉動又反過來會驗證了女生理科不如男的心理預期。
而男生就不受這種負面心理暗示所影響。他們要麼通過不斷地嘗試解出題,然後覺得自己棒棒噠,太厲害了!如果做不出,他們也只會單純地歸因為題目太難,不適合自己。
2、歸因效應
歸因效應就是不由自主地思考和猜測事情發生的原因,根據自己的原有認知將結果歸結到某些原因上,並影響到之後的行為模式。
看到一個女孩理科學不好,人們就嘖嘖:因為是女孩子啊,所以學不好。當看到一個男生理科考得很差,人們往往會覺得:還是智商不行啊!
理科不好的男生也有很多。但從來沒有人刻意去統計,也不會產生男生學理科不行的想法。而一個班有幾個理科比較弱的女生,就會讓人生出女生理科就是不行的感慨。這就是歸因效應。
如何才能學好理科,拯救偏科?
提起女生學理科,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一個人:芭芭拉·奧克利。這個美國女性的經歷是一段傳奇。原本她也是個理科渣。從小學到大學,數理成績一路墊底。她本科學的是俄語,熱愛閱讀和寫作。
本來這輩子應該和理科沒有什麼交集的。結果造化弄人,她的工作需要用到大量數學知識(不要問是什麼神仙工作),總之她被工作吊打過一段時間後決定回到學校去念工程學!而且更神奇的是她一路念到了博士,最後留校任教了。
芭芭拉把自己的學習理科的心得寫成了一本書叫《學習之道》,長期高居亞馬遜學習類書籍榜首。
首先要破除學不好理科的信念
這一條沒啥好說的。無論男生還是女生,只要腦子裡有:我跟理科不對付,我學不好理科。這個信念,那百分百學不好。心理暗示的力量太強大了,沒人可以與之對抗。
我兩個朋友的女兒,我都是拿數據跟事實說話,說服她們女生可以學好理科。但是這還不夠,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旦遇到困難,那些舊念頭會像鬼一樣冒出來,要想破除,需要父母或者師長,長期在耳邊灌輸:你不比別人差,你一定能行,誰說女生不如男!
你以為專注才是學好理科的必要條件,其實不專注也是
這一條聽起來是蠻顛覆認知的。在學新的概念和知識和做陌生的習題時,一開始就用專注模式去學反而效率低。
專注思維就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相當於強光手電,光束很細,穿透力強,光很亮。而與之相對的是發散思維就是放鬆休息狀態,相當於打出更寬的光束,照的範圍更大,但是光比較弱。
在理科學習上,這兩種模式都是必須的。只有善於在這兩者之間適時切換,才能學得好。
為什麼在剛接受一個概念的時候不要馬上用專注模式去做難題呢?因為專注模式思路比較窄,如果一上來就用強光細光束去掃,非常消耗能量,效率很低。
所以當一時沒有解題思路的時候,與其坐在那裡冥思苦想,不如想辦法放鬆一下,保持對這道題在「後台進程」思考就行了。
我有很多這方面的經驗。上學的時候,老師布置了一道難題,非常非常難。我想了很久也想不出。然後就去寫別的科目作業,吃吃水果,起來活動了。到了睡前,突然靈光閃現,就做出來了。我平時數學成績也不算那麼好,但這道題我記得很清楚當時全班只有2個人做出來,其中一個就是我。
像我現在寫作頻率很高,經常也沒有選題。但我一般也不著急,該吃吃,該睡睡。也許某個點上就有靈感第二天寫什麼了。
很多科學家都有遇到難題進入發散模式的習慣。像狄更斯就喜歡散步,村上春樹就習慣每天跑步,這都是他們進入發散思維模式的方式。
在理科學習上簡而言之,就是一條:在遇到難題的時候不要一味死磕,也不要輕言放棄,請把它放在心上,然後乾乾別的,換換腦子,進入發散思維。這樣反而容易解出來。
避開定勢效應
理科學習學不好的孩子,還有一個陋習,就是定式效應。定式本來是圍棋開局的固定下法,用在理科學習也管用。
很多孩子拿到題,腦子裡閃出一個方法就開始猛解。不管怎麼想都想不出來,還是用那個錯誤的思路。長期這樣干,很容易傷腦又傷心。正確的做法是拿到題先發散思維一下,儘可能地提出各種可能性。一個思路解不通,嘗試一下別的思路。
學會構建組塊
構建組塊的意思是把概念以組塊的模式進行內化。比如說拿到一本物理書,你是保持書的簇新等開了學等老師開講,還是先睹為快,把知識變成自己的組塊呢?在閱讀的時候首先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組塊信息上,然後嘗試解碼,理解信息、獲取背景信息,最後就是通過快速瀏覽章節,來獲得宏觀圖景。
注意,並不是讀完組塊就自動構建了。很多人看過一遍書都覺得自己懂了,但是一做題就原形畢露。所以在構建組塊中還有一步,就是通過回想,考核,來檢驗自己到底記住了多少。
養成習得性勤奮
理科方面的學渣一般比較熟悉「習得性無助」,就是說每次做題都錯,最後都習慣了,覺得自己做不對很正常。要想成為學霸,就要反其道而行之,建立「習得性勤奮」。就是說每次寫對一題,都要誇獎自己「好棒」,「真厲害」!這樣慢慢地大腦就會習慣正面反饋。
越是正向反饋,越喜歡做題,在這一科上成績就越是好。最後發自內心地認為,自己可以學得好。自己就是學神。
習得性勤奮,是擺脫學渣帽子的最重要一點。任何學科,不僅僅限於理科,要想學好,都必須經歷過這一階段。
總結
最後,跟各位為了理科學習而苦惱的妹子和家長總結一下:女生學理科不如男生是不存在的!只要破除這個信念,學會專注思維和發散思維交替使用,避開定式效應不鑽死胡同,通過回想、考試來檢驗是否成功地構建了組塊,然後在一次次體驗正確解題的過程中不斷肯定自己,最後一定可以完成華麗的逆襲,從一枚理科學渣轉身成全科學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