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魚」西施:吳王為之亡國,越兵謂之神女,文人贊之不惜筆墨

2020-05-15     史海觀復

原標題:「沉魚」西施:吳王為之亡國,越兵謂之神女,文人贊之不惜筆墨

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號稱「沉魚」。據說她在河邊洗衣,河裡的魚兒看見她美麗的身影竟忘記了游水,漸漸沉到河底。現在「西施」一詞,已成為美女的代稱。

01 吳越爭霸,西施是越國送給吳王的美女間諜。

為對付強大的吳國,越國決定使用美人計,專門派人到民間尋找美女,後來在浙江諸暨的苧蘿山,發現了兩個絕色美女,一個是西施,另一個是鄭旦。她們的家庭都是賣柴的,自然不可能直接送去當間諜,因而被越國訓練了三年,達到標準才獻給吳王。據《吳越春秋》記載:「 乃使相者國中得苧蘿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飾以羅榖,教以容步,習於土城,臨於都巷。三年學服而獻於吳。」

西施、鄭旦作為訓練有素的美女間諜,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迷惑吳王怠於朝政,讓越國有機可乘。最後她們的任務的確完成得很出色,當越軍攻陷吳國皇宮,吳王仍要抱著兩女逃到後園,被美色迷惑到這種地步,難怪亡國。據晉代的《拾遺記》載:「吳王妖惑忘政,及越兵入國,乃抱二女以逃吳苑。越軍亂入,見二女在樹下,皆言神女,望而不敢侵。」越兵將兩女視為不可侵犯的神女,其實也並不奇怪,連閱盡天下美色的吳王都被迷倒,他們這些平日連女人都少見的普通士兵自然更難免疫。

02 西施體有異香,連洗澡水都被人爭搶做成香料。

03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文人亦不能免俗,對西施之美多有溢美之詞。

在《左傳》、《史記》等權威的正史中,並不見有關西施的任何記載,但西施的存在應是毋庸置疑,因其它諸多史籍的記載均可進行佐證。譬如,先秦諸子的《管子》最早提及西施:「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莊子》則有三次提到西施,其中便有「東施效顰」的故事;《韓非子》則說:「善毛嗇、西施之美,無益吾面……」。而最早把西施與吳越爭霸聯繫起來的,卻是東漢時的兩部野史《吳越春秋》和《越絕書》。

對於西施之美,後代有許多詩人寫詩讚美,可說是不惜筆墨。譬如,唐朝的王維寫了一首《西施詠》:「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朝仍越溪女,暮作吳宮妃。」李白寫了一首《西施 ·詠苧蘿山》:「西施越溪女,出自苧蘿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

然而《紅樓夢》里的另一個美人林黛玉,卻對西施之美有不同的看法,她寫道:「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效顰莫笑東村女,頭白溪邊尚浣紗。」紅顏薄命,美人遲暮,悲戚之情,溢於言表,看來美人之間都是同病相憐。

04 越滅吳後,已完成使命的西施,歸宿何處?

關於西施的歸宿,主要存在兩種不同說法:

一種是「被沉於江」。據《吳越春秋》記載:「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而終。」鴟夷,是指皮革製成的口袋,就是說西施被裝入皮袋,投入江中。而《墨子》這樣記述:「西施之沈,其美也。」這裡的「沈」是指「沉」,是說西施被沉於水中,悽美而亡。

另一種是「歸隱五湖」。這種說法最早見於東漢袁康的《越絕書》:「吳亡後,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即范蠡帶著西施泛舟五湖隱居起來了。

對於這些不同說法,現在的人已很難去考證。西施作為中國古代富有傳奇色彩的美人,身上承載著諸多美麗的傳說,連她的真正歸宿亦已成謎。其實,這也正是中國歷史的神秘與魅力所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ULyF3IBd4Bm1__Yaj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