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琺琅藝術——以銅作骨,化藥成色
琺琅是中國特有的傳統手工藝品,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其雍容華貴的造型、富麗堂皇的色彩、寓意吉祥的紋飾,超凡脫俗的展現手法,至今仍魅力不減。
琺琅
琺琅
琺琅彩工藝雖然源自阿拉伯,但自元代傳入中國後,很快便被賦予了中華民族的傳統風格,成為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的一朵奇葩,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深刻文化內涵,被稱為中華國粹,併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琺琅工藝
一般可將中國傳統金屬胎琺琅器分為畫琺琅器、掐絲琺琅器,透明琺琅器,錘胎琺琅器,鏨胎琺琅器五個品種。
琺琅釉料的主要原料是石英、長石、瓷土等,它以純鹼、硼砂為熔劑,用氧化鈦、氧化銻、氟化物作為乳化劑,金屬氧化物為著色劑,經過粉碎、混合、熔融後,傾入水中急冷成琺琅熔塊,再經細磨而得琺琅粉,或配入粘土經濕磨而得琺琅漿。
琺琅器的製作是集冶金、鑄造、繪畫、窯業、雕鏨、錘胎等多種工藝為一體的復合性工藝過程,一般在有了成熟的設計後,要經過制胎、添藍、焙燒、磨光、鍍金等工序。
琺琅器製作工藝很繁複,要經過錘胎、掐絲、填料(琺琅釉)、燒結、磨光、鎏金等多項工藝,每項工藝都有很高的要求,不可疏忽,否則就會前功盡棄。尤其是造型奇特的掐絲琺琅器,如人物、走獸的瓶件等,製作難度很高,非一般工匠可以完成。
鏨胎琺琅
金屬鏨刻技法是中國古代一種傳統的金屬器加工方法,早在商周時期,當時的工匠們就將這一技藝廣泛運用到青銅器的裝飾上,並製作出了圖案精美的青銅工藝品。鏨胎琺琅器的工藝製作過程是先在已製成的金屬胎表面。
按照圖案設計要求描繪紋樣輪廓線,然後運用金屬鏨刻技法,在紋樣輪廓線以外的空白處進行雕鏨減地,從而使得紋樣輪廓線起凸,再在其下凹處填施各種顏色的琺琅釉料,經焙燒、磨光、鍍金等加工過程後,方可成器。其表面能給人一種似寶石鑲嵌的感覺。
錘胎琺琅
錘胎琺琅器是金屬胎琺琅工藝中的一種。製作方法是按照圖案紋飾的設計要求,以金屬錘蝶(花)加工技法對金屬胎進行加工處理,從而錘出圖案花紋,然後填施各種顏色的琺琅釉料,再經焙燒、磨光、鍍金而成。
錘胎琺琅器點施琺琅釉料的獨到之處是在其凸出的部分點施琺琅釉料,而其凹下的部分則以鍍金飾之。用金色來襯托點施琺琅的花紋。有的作品在使用琺琅釉料裝飾花紋的同時,還鑲嵌綠色松石、紅色珊瑚等各種寶石。
在金光燦爛的銅鍍金裝飾襯托下,五顏六色的琺琅釉料和晶瑩閃爍的各種寶石交相輝映,器物表面呈現出五彩斑讕的立體藝術效果。這種方法突出立體效果,盡顯琺琅釉料的晶瑩剔透。
透明琺琅
在金屬胎上用金屬鏨刻或錘花技法錘鏨出淺浮雕,再罩以具透明或半透明性質的琺琅釉,經燒制後,顯露出因圖案線條粗細深淺不同而引起的視覺上明暗濃淡的變化。透明琺琅器是在鏨胎琺琅器衰落時開始興起並發展起來的。以清乾隆年間廣州製造的透明琺琅器最為著名。
掐絲琺琅
又稱「景泰藍」,先在金屬胎上,按照圖樣設計要求描繪紋樣輪廓線,然後用細而薄的金屬絲或金屬片(主要是銅,兼有金、銀絲、片)焊著或粘合在紋樣輪廓線上,組成紋飾圖案。再於紋樣輪廓線的空白處,點施各種顏色的琺琅釉料,經多次焙燒、磨光、鍍金而成。
據現存清宮造辦處檔案材料記載,掐絲琺琅器的製作方法是:在己製成的金屬胎上,按照圖案設計要求描繪圖案紋樣輪廓線;然後用細而薄的金屬絲或金屬片,焊著或者是粘合在紋樣輪廓線上;再於金屬絲或金屬片紋樣的空白處,填施各種顏色的琺琅釉料,經過焙燒、磨光、鍍金等加工製作過程後而成。
掐絲琺琅器是以細而薄的金屬絲或金屬片,焊著或者是粘合在金屬胎上組成圖案掐絲琺琅器的圖案線條纖細而婉轉,而且在掐絲、焊著及磨光的過程中,比較容易產生線條斷裂現象而塹胎琺琅器的圖案線條一般比較粗壯,且無接頭相焊痕。
掐絲琺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