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 | 漫遊朱子故里,吃正宗沙縣小吃,去這裡過有滋有味的生活

2019-05-11     華夏雲集
三明 | 漫遊朱子故里,吃正宗沙縣小吃,去這裡過有滋有味的生活

來到三明,如同遇見了一片尋求已久的世外桃源,藍天、碧水、青山都在訴說一段段美麗的田園故事。而生活在三明,更像是愛上了這種生活方式,悠然自得、隨遇而安,不經意就讓幸福感油然而生。

文 | 老格 圖片 | 三明市旅遊發展委員會


走過了國內絕大部分省區,第一次入閩既不是廈門,也不是福州,而是地處福建中部的三明市。當下機踏上沙縣機場的機坪時,燦爛的暖陽曬在身上,讓剛從一夜入冬的重慶飛來的我倍感溫暖。環顧四周,青山疊翠,風光怡人,讓人不得不感嘆:「中國最綠省份的最綠城市」果然名不虛傳。

青印溪畔訪朱子

三明是閩人、閩江、閩學的源頭,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深厚的地緣底蘊,為這片沃土增添了古老、神秘的氣息。

萬壽岩的舊石器遺址、狐狸洞裡的「清流人」古化石,都是福建先民鮮活的歷史記憶。福建的「母親河」千里閩江滔滔不絕,她的第一滴涓涓細流從建寧縣出發。如同傳承千年的華夏文脈,經由孔孟而至程朱。

這裡誕生了宋代「理學四賢」中的楊時、羅從彥、朱熹,他們從三明的青山綠水間走向全國,居廟堂而憂其民,修書院而傳其學,承古爍今,名垂青史。

周東遷孔子出,宋南渡朱子生。北孔南朱先後矗立,匯納群流。孔子集前古學術思想之大成,開創了儒學;朱子集儒學和北宋理學之大成,創立了朱子理學體系,在中國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發出金玉之音,成為一座讓無數後人景仰的文化高峰。

從三明北站坐動車,很快便可抵達尤溪縣。在縣政府中心廣場邊上,一條蜿蜒的青印溪穿城而過,溪上有一座石橋連接南北兩岸。跨過石橋,青山綠水間只見一片古樸鍾秀的宋明建築群坐落在岸邊。一代理學宗師朱熹就誕生在其中一座館舍里。如今,依舊址改建的朱子文化園,已成為瞻仰傳統文化的朝聖地。

文化園規模不小,背山面溪,主要建築包括南溪書院、開山書院、尤溪博物館、文化園博物館,朱子廣場等。懷著朝聖的心情漫步文化園,首先印入眼帘的是四座高大的石雕牌坊,在院前的走廊依次排開,其上的題字昭顯著朱子作為宋代聖人的尊崇地位與教化之功。隨著朱子理學成為官方意識形態,從南宋寧宗到清乾隆皇帝,歷代帝王對朱熹的封贈多達12次。

在園內廣場正中,矗立著高高的朱熹塑像,朱子面容清矍手握書卷,凝視著遠方的青山。在這裡見證著一代代讀書人修齊治平,進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塑像後面,廣場背牆上還留著「第十屆海峽論壇·朱熹誕辰888周年紀念活動」的大型橫幅。700多年來,因朱子的巨大影響,無數的後人來到這裡紀念先賢,感其傳承文化之德。絡繹不絕的訪客,與各種文化活動在這裡持續開展。隨著歲月的流逝,華夏文化的基因就在這一代代人身上打下烙印,潤物無聲,延綿不絕。

南溪賢名揚天下

信步走到朱熹誕生的南溪書院,匾名乃宋理宗御筆親書。此處原為邑人鄭道安的水南別墅,朱松一家在此寓居時誕生了朱熹。南宋理宗時期,朱子理學得到褒揚,邑人為紀念朱氏父子在此建文公祠,後宋理宗因此處居溪水之南而賜名「南溪書院」,遂名揚天下,成為八閩文化的象徵之一。

走進書院,便是半畝方塘,塘上有一亭,名曰:活水亭。三兩遊人帶著小孩正在亭內休憩賞魚。在這人傑地靈的朱子誕生地,自然處處是典故。方塘源於朱子那首著名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此詩名列《千家詩》第二名,在古代無數蒙童的記憶里耳熟能詳。

塘因詩而名,詩中的方塘究竟在哪裡?卻引來數代方家的考證。院內立有一石碑,碑文載有《半畝方塘考》,詳細講述了半畝方塘的考證舊事。

穿過方塘,院內有兩座並排的主體建築,分別為「文公祠」與「韋齋祠」。白色外牆上書有朱子提出的「忠、孝、廉、節」四個大字,遠遠吸引著入院訪客的目光。文公祠大堂內供奉著朱子的坐像,題匾曰:「文山毓哲」。此時四下無聲,千里而來,拱手向夫子行禮。靜靜感受著世人對朱子的景仰之情。

穿過祠堂,來到後院只見兩棵巨樹冠蓋如雲,這便是須一睹為快的「沈郎雙樟」。原來這是朱熹幼時親手栽種的香樟樹,因其乳名為「沈郎」,故後人稱此樹為「沈郎樟」。經過800多年的風雨滋長,一棵樹圍16.8米,一棵樹圍10.6米,樹高達30米。據林業專家測定,兩棵古樟目前正處於壯年時期,如此大的古樟在全國並不多見,堪稱中國的「樟樹王」。

一方水土,物華天寶。就在書院對岸的縣政府中心廣場上,亦有兩株千年古榕從大唐開元年間一直生長至今,依然庇佑著吾鄉吾民。彼此同風雨,共命運。這是怎樣一片沃土,才能孕育如此多的人傑與靈物?

泰寧:古城老街慢生活

離開尤溪,繼續坐動車來到下一站:泰寧。

「一個小城,1340年歷史,兩個紅綠燈,24輛計程車,3.93萬人。」看著攻略上的介紹,不禁讓人感受到一股濃濃的慢生活氛圍。

熱愛自然風景的,來到泰寧不可錯過大金湖。億萬年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金湖景象萬千的水上丹霞奇觀。浩瀚幽深的湖水與千姿百態的丹霞地貌完美結合,如百里風光長卷,山水交融,如詩如畫,被譽為「天下第一丹霞湖山」。

喜歡人文風情的,不妨漫步泰寧古城,享受一日閒暇時光。趕個早市,品一碗擂茶,探秘尚書府邸,聽一曲梅林戲,在古玩店淘淘寶,便是人間好時節。

穿過「尚書街」牌坊,便來到了古城的老街上。街口的小樓里學生們人來人往,走進一看,原來竟是泰寧圖書館,書香滿屋。

在街上沒走幾步,便見幾口老井像一個個路標安放在古城四處。走近一口大井下望,只見井裡綠痕新生,幾尾金魚在水中自在悠遊。水面上用麻繩交織編了一張網,應是為了安全著想的防範措施。井旁立有石碑,碑上鐫有「杉城古井群——大巷頭井」等字跡,表明這些老井是縣級保護文物。

老街上最重量級的地方便是「尚書第」,又稱五福堂,建於明朝萬曆末年至天啟年間,是明末兵部尚書兼太子太師李春燁的府邸,占地5400平方米。該堂以南北向甬道為基線,設南門樓、北儀仗廳,坐西朝東的五棟主體建築,以及書院、輔房、馬房、後花園等附屬建築。

從甬道步入其間,只見每棟建築都有三進,用封火牆相隔,有廊門相通,既相對獨立又有聯繫,是一座典型的泰寧傳統的「三廳九棟」磚木結構的建築群。這座府邸規模宏大,布局嚴謹,工藝精湛,既借鑑了京城官府建築的恢弘氣度,又糅合了地服民居的精巧元素,是迄今華南地區保存最為完整且獨具風格的明朝建築群,有「華南第一民居」的美譽。

一廳一堂,一磚一瓦,一花一草,當看慣了影視劇中的古代建築,忽然有一座保存如此完好的明朝一品大員的府邸真實地展現在你面前時,讓人不得不感嘆時光之妙、造物之美!

夕陽西下,華燈初上,夜晚的古城在燈光的映照下別有一番風韻。古城邊河岸星星點點的小茶館顯得極其雅致溫馨,約上三五好友,就著點點星光,點幾道特色小食,聊聊生活八卦,如此,甚好!再誘人的詩與遠方都不如這一刻來得真切實在。滿滿的幸福感就在這小城生活里滋生開來,想要便可感受,抵達便可獲得。

沙縣:滿是溫情的傳統味道

三明不止有山清水秀的自然環境和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遍布全國的沙縣小吃,也從這裡發家。

隸屬於三明市的沙縣,自古就是閩西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而且這裡氣候宜人物產富饒,先天條件就很優秀。在沙縣,小吃攤遍布大街小巷,幾乎每個沙縣人都有一套「吃」的哲學。與餐館老闆聊到興起,便興致勃勃現場畫一個沙縣吃喝私房路線,甚至於直接帶著去當地人最愛的小吃巷子。和偶遇的計程車司機聊起他念念不忘的小吃,也是津津有味。仿佛吃,就是沙縣人天生的使命。

放眼福建甚至整個中國,絕沒有一座城市的小吃像沙縣小吃那樣名聲在外,開到美國的分店人氣也是異常火爆。那麼,為什麼偏偏是「沙縣」?

三明 | 漫遊朱子故里,吃正宗沙縣小吃,去這裡過有滋有味的生活

90年代初,許多沙縣人背著木槌和鴛鴦鍋——沙縣小吃製作必不可少的工具,背井離鄉到福州、廈門。「四根竹竿撐塊塑料布,兩個煤爐伴只扁肉鍋」,這就是沙縣小吃最初的雛形。從路邊攤到店面,他們最初只賣三種食物:拌面、扁肉和茶葉蛋,製作方便,成本低,卻很受歡迎。於是,熟人帶著生人,越來越多的沙縣人到外地經營小吃店謀生。

根據沙縣小吃辦的數據,全國的沙縣小吃已超過2萬家,年營業額接近70億元。與肯德基、麥當勞一類的集團公司不同,沙縣小吃能開遍全國,政府是背後最有力的推手。不僅設立工會促進沙縣小吃品牌視覺等規範,更在全國各大城市設立聯絡處,幫助初來乍到的沙縣人開疆拓土。

沙縣小吃的興旺,也帶動了當地的旅遊和經濟。跟許多旅遊城市一樣,沙縣也有一座針對遊客的「小吃城」。不過要吃正宗的沙縣小吃,還是得到沙縣的大街小巷去尋覓。

我們熟悉的沙縣小吃標配,通常是四樣:蒸餃,餛飩,拌面,燉罐。但在沙縣當地,人們最常吃的小吃,卻是:豆腐丸、扁肉、拌面、芋餃、燒賣、春卷、米凍、燒餅。是的,沒有燉罐和蒸餃。

除此之外,在當地常見的小吃還有鄭湖板鴨、羅蘭燒餅、南霞泥鰍粉干、辣鴨頭、鴨湯粉、班厝巷內的米凍皮、黃豆乾、鍋邊糊、芋頭餅、鍋巴(煎餅),以及夏日街邊清爽可口的青草糊……沙縣的傳統小吃總共有260多種,遠比你想像的要豐盛得多,說好幾天也說不完。


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果不是因為實地到訪,也輕易想像不到沙縣竟還藏著這麼多美好的食物。連鎖店遍布全國的沙縣小吃,有了超高名氣和財源,但同時也固化了人們對沙縣小吃的刻板印象,甚至造成偏見。

但幸好,真正的沙縣小吃尚未消失。

不妨趁著冬日嚴寒,儘早來到三明這座溫暖的南方小城,賞青山綠水詩情畫意,也去沙縣嘗嘗最地道的「沙縣小吃」。遇見商業化浪潮之外,尚含著滿滿溫情的傳統味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Os5FGwBmyVoG_1ZS3o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