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最佳?這部短劇憑什麼8.1分?

2020-06-05     壹條電影

原標題:六月最佳?這部短劇憑什麼8.1分?

作者 | 壹哥

引子

有段時間沒跟各位聊新劇了。

往回翻了一下,上次還是《我是餘歡水》。

其實不是沒有熱門劇,尤其最近這幾天,又是新劇扎堆的一周。想了下,主要原因是:

能勾起我認認真真寫劇評慾望的,實在是不多。

這裡面我最看重的,有這麼幾個因素:

一是基礎,題材新不新鮮,故事扎不紮實——這就足以排除掉一大半了…

二是拔高,主題深度,值不值得花時間思考一番,再拎出來和大家討論討論。

今兒燃起慾望聊的這部新劇,很難得的,以上兩點,都做到了:

《十日遊戲》

其實可以先說說我的整體觀感:

幾個要點,犯罪懸疑、12集短劇、演技壓得住陣、以及,改編自東野圭吾原著。

這幾個關鍵詞放一起,大概會在你腦海里勾勒出一個怎樣的印象,如果你還沒看劇,可以自行想像一下。

對我來說,最直觀的好感,首先自然來自這個12集的體量。

可能大家最近開始慢慢習慣這種短劇形式,少了點開始的驚喜感,但必須承認:

12集,真的是最適合劇集的長度了。

3—6集的迷你劇太短,超過20集又難免注水拉低好感。要做精品,12集,不多不少,剛剛好。

豆瓣開分8.1,算是又給短劇,樹了個典型。

對《十日遊戲》,今天我主要打算從下面這三個方面來聊:

1、如何平衡「改編」和「東野圭吾」?

2、一部好的懸疑劇,應該長什麼樣子?

3、反轉負責爽,爽完之後呢?

這是我想說的,應該也是你關心的。

改編的魄力和智慧

改編東野圭吾,起點夠高,但其中的難度,自然也夠大。

這本原著小說《綁架遊戲》,放在東野作品序列中,不算出名,但換個角度,的確是個 天然的改編好選擇。

首先,這個故事,並不複雜。

《十日遊戲》基本復刻了小說的主線走向:

遊戲創業者于海遭遇事業危機,投資人沈輝臨時宣布撤資,高利貸主也頻頻追債。

既憤怒又想挽回的于海,前往沈輝家中溝通,偶遇離家出走的沈輝女兒路婕。 (為何不同姓?這是編劇埋的包袱,後面談)

兩人都對沈輝心懷不滿,加上形勢所迫,一拍即合,準備自導自演一出「綁匪擄走富商女兒勒索錢財」的綁架遊戲…

主線清楚,一目了然,毫無拖泥帶水。

更重要的是,這個主線故事的各種縫隙中,藏有廣闊的改編空間,也考驗著改編者的魄力與智慧。

魄力在於,頂著大神原著的光環,敢不敢去大刀闊斧地改?扎紮實實地做好本土化?

而智慧則是,能否真的將這魄力,有效地執行出來?

從目前的成片來看,《十月遊戲》基本做到了。

在保留主線的同時,編劇對支線進行了豐富的擴充,加入了一些新人物與新矛盾。

小說中,主要是男女主、和女主父親的三方角力,劇中加入了刑警查案這條新線,兩個主要人物是吳隊和苗佳。

這個改編,不止讓故事從核心層面穩穩落地——畢竟國內的罪案劇,不能讓犯罪分子唱獨角戲,警察的存在感是必須考慮進去的。

同時,作為額外的加成,也讓整部劇的觀感產生了明顯的提升。

這得益於創作團隊選擇了 雙線並行的敘事技巧。

這個看似並不新鮮的手法,用對了地方, 化學反應是驚人的。

首先,一條線是犯案進行時,另一條線是查案進行時。兩相對比之間,帶出的不僅是時空疊加的奇妙感,技術角度上,還提高了短劇的敘事效率。

比如于海這邊正被高利貸龍哥逼得喘不過氣,那邊吳隊也順藤摸瓜查到了龍哥,一調查,發現於海已經把錢還上了。

這個表層信息,背後還說明什麼?

說明于海和路婕的「綁架遊戲」,後來真的成功了!

其他的例子,諸如吳隊探訪于海家老房子,引出於海童年悲苦經歷等等,對觀眾來說,帶出更多信息量之外,也毫不拖慢敘事節奏。

同時,因為于海、路婕的「綁架遊戲」,和吳隊的查案時間只相隔了短短10天,且地點也常常出現重合,在影像處理上,就多了一些變化的空間。

第1集中,這個燒烤攤吃串的戲,兩組人就在不同時空做了一次場景再現。

這不僅僅是影像上的妙筆,某種程度上,也是對吳隊如何抽絲剝繭破解案件的一個直觀展示。

多說一句的是,現在提到東野圭吾,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或許只會想到他的高產與暢銷。

但這背後,其實是東野對推理小說本質內核的無限逼近。

落在《綁架遊戲》這部小說中,這個技巧總結起來也簡單,就兩個字:

誤導。

具體誤導的手段,就是在各個人物上做文章。

而對改編者來說,文字的影像化,需要更多載體才能更好地實現。更豐富的人物和更複雜的故事線,顯然也更有利於「誤導」的實現。

而除了吳隊這個警察線之外,對沈輝這條線,也做了擴充。加入了一段錯綜複雜的三兄弟情。

編劇這麼操作的目的在哪,目前還沒摸透。也是吸引我繼續追下去的懸念之一。

編劇與觀眾的鬥智

剛剛說了,《十日遊戲》在推理層面的技巧,是誤導。

熟悉推理作品的,肯定對這手法不陌生。

但個中的創作道理呢,大家也都明白:

把套路做紮實,遠比一味求新更有效。

一部好的懸疑劇長什麼樣子?《十日遊戲》算是給出了一個最新的答案。

最重要的一點:

好的懸疑劇,從來不怕提前給到觀眾解謎的提示或暗示。

這就像是編劇和觀眾之間的鬥智遊戲,那些正中下懷和出乎意料,都是雙方的你來我往。而如果你看得仔細,就會發現很多編劇故意留下的「破綻」。

比如第1集,于海和路婕的相遇非常偶然,後來的關係進展也是飛速,戲劇性強到你不得不懷疑:

一個決心離家出走的女孩,怎麼會忘記帶身份證?

遇到于海後,路婕很快便卸下心防,甚至沒聊幾句,就主動提出要去于海家借住。

這種大大咧咧,即便是性格使然,也有些過於心大了。

而在路婕正式出場前,編劇先安排了她的屍體出場。

雖然沒有露正面,但父親沈輝在停屍間的認親,就已經挑明了:

死者就是路婕。

這似乎是在告訴觀眾:

這場綁架遊戲的結果非常悲慘,假裝被綁架的那個女孩,最終不幸死去了。

但細想想,又似乎是在引導我們去想:

那個死者,真的是路婕嗎?

抑或,那個離家出走的女孩,真的如她所說,是名叫路婕嗎?

再結合前面提到的「破綻」,我們或許可以肯定,編劇在路婕這個人物上,是做了很多誤導的。

但讓我真正開始懷疑她,是後來,路婕不經意地建議兩人去藍山看看夜景、散散心。

而開頭路婕屍體被發現的地點,正是藍山。

其實如果你看過原著,就知道,這個故事遠比表面上簡單的「綁架遊戲」複雜得多。

連續的反轉,在閱讀時就帶來一波接一波的快感。

到影像化的《十日遊戲》,多波反轉,也是可以預見的未來走向。

但好的懸疑劇,不會把那些揭示謎底的細節藏著掖著不給觀眾看,而是大大方方地擺出來,歡迎每個觀眾仔細品讀。

這意思,其實很明顯了:

不怕暴露謎底,因為大家多數時候,都真的猜不中啊。

而好的懸疑劇,從來都是自信滿滿、胸有成竹的。

敢於小火慢燉、在前面做足鋪墊。因為編劇知道,後面的反轉,一定會讓觀眾大呼過癮。

不過,我還沒提到那個最大的「破綻」。

我甚至覺得,這就是全劇最大的那個題眼:

依然是第1集一上來,于海向沈輝講解自己正在開發的那款遊戲,名字叫做, 《謊言之國》。

沈輝的解讀,也像是在跟觀眾喊話:

「謊言和陰暗面越來越多,真實和陽光越來越少。」

剛看第1集這開場,因為一切才開始,我們並不會思考太多表象之外的意味。

但如今再翻回去咂摸滋味,編劇大概在一開始就告訴我們了:

這裡的人物,都是靠謊言傍身的。

誰在說謊,哪些是真,哪些又是假,你能看出來嗎?

不過,可以說這個「破綻」和誤導,始終是同步進行的。

放在《十日遊戲》,其中的誤導手段,可以說很容易就會讓觀眾上鉤。

一是通過敘事節奏的輕重緩急。

比如前幾集用了不少篇幅,來表現路婕對死去生母的懷念,和對家庭溫暖的渴望。

循序漸進的,觀眾慢慢會接受她的離家出走、她不被父親疼愛的可憐,乃至想到開頭的死亡,更會多上幾分同情。

第二點就「粗暴」多了——靠一眾演員的精湛表演。

別懷疑,演員的表演在引導觀眾上,效果是最強的——因為,那往往是「潤物細無聲」的。

下面這兩個看似平常的場景,朱亞文足夠細膩的演出,立刻讓觀眾代入進了那個情境——即于海對路婕動了情。

除了他,諸如耿樂、劉奕君這樣的老演員,也都有著讓人「一秒進入情境」的功底。

所以,在後續連番反轉可以預見的前提下,我還有一個期待是:

編劇會在原著的基礎上,又會有哪些讓人眼前一亮的小高潮呢?

懸念背後呢?

對很多人來說,懸疑劇的最大亮點,就是反轉。

反轉帶來的觀劇快感,那種區別於視覺刺激的娛樂性,的確是會令人上癮的。

但好的懸疑劇,總是要讓我們在爽感之餘,窺見生活與人性的某種真相。

這一直都是東野圭吾的強項,他那些暢銷作品,無一不是在強大的推理之外,用同樣強大的情感力量震撼了讀者。

這次在《十日遊戲》,亦是如此。

于海和路婕兩位主角,顯然都有著複雜且不堪回首的過去。

在閃回中我們已經看到了,于海的童年是怎樣的。

父親酗酒家暴,因為一次意外而從樓上跌落而死。但父親的死並沒有讓于海的生活好過多少,因為受不了這種打擊,母親的精神狀況也出了問題,這讓于海從小到大,過著名存實亡的家庭生活。

第1集最後,沈輝也毫不留情地,點出了于海原生家庭所帶來的性格缺陷:

孤獨、傲慢、自我、自卑。

這些性格,或許讓于海更有野心,更有慾望試圖改變自己的人生。

但同時,這也讓他陷入到某種執念,直至越陷越深,無法自拔。

對路婕,因為前面提到的原因,她的身世仍需未來解答。

但第4集結尾,在藍山看夜景的兩人,分享了各自的心事。

于海說:我不能離開這兒。

路婕說:我必須離開這兒。

這樣的反差背後,既讓我們看到了兩個苦靈魂的惺惺相惜,卻也提前預示了,他們之間的差異與分歧,必將讓這對正在慢慢靠近彼此的男女,有一個並不陽光的收場。

這才是最令人唏噓的吧。

為什麼那些試圖用力生活的人,總是會被生活狠狠打翻在地。

太多無力,夾雜在那些溫情乃至含情脈脈之中,最終在無力抵抗下,只剩一聲嘆息。

當然,下周剩下的6集,編劇會做怎樣的反轉,以及最終會是一個怎樣的結局,還要看過後才知道。

同時,也可以看到,除了兩位主角,在沈輝和吳隊這兩個人物身上,編劇也設置了歷史前情。

沈輝的三兄弟,吳隊的臥底生涯,會對後續的故事走向帶來哪些影響,又會在懸念背後,帶來怎樣的人性拷問與思考,也是我非常期待的。

或許,可以這麼說:

當反轉和爽感是在預期之內,這些人性真相,才是這個新劇必追不可最大的那個原因吧。

結語

其實想說的,都說完了。

感興趣的,直接去追劇就是了。

放幾個我看劇時隨手截下來的 待解疑點吧:

第一天和路婕回家,于海寫簡訊,說自己在沈老闆家門口偶遇了他女兒,隨後想了想,又刪除沒有發送。

這個手機另一端的人,是誰呢?

吳隊在於海公司搜查,拿起了桌上的一本《迷路的新娘》——這是一本有名的日本推理小說。

這是單純體現於海是個推理迷(桌上還有好幾本東野圭吾的小說),還是另有含義?

吳隊在於海辦公桌上找到的證據,鑑定科最終將素描本上的文字還原了出來 (下圖)

這些字母和數字,又是什麼意思?

最後,姑且就請大家——甭管正在看的,還是沒來及看的——都來猜猜這個故事的走向吧。

這遊戲的魅力在於:

無論猜中還是猜錯,都不影響最後的爽感。

畢竟,被「騙到」的樂趣,其實只會更多。

movielove666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NUZhHIBfGB4SiUwhlL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