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氧是水產養殖中最重要且最容易發生問題的水質因子之一,水體的實際溶氧量受生物、物理和化學等因素的共同影響而時刻變化。
當水中溶氧不足時,首先直接對水產動物產生不利影響;其次是通過影響水體環境中其它生物和理化指標而間接影響水產動物,致使其生長、繁殖甚至生存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輕則體質下降、生長減緩,重則浮頭、泛塘,導致大量死亡。
然而因溶氧不足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在實際養殖生產過程中,很多養殖者會選擇性忽略。原因如下:
一是認為沒有看到魚兒浮頭就不存在缺氧,但可能是低溶氧狀態;
二是當魚兒發病時只集中精力於用藥或調水,沒把溶氧當成頭等大事或者忽略了在低溶氧狀態下只會加重病情,用再多的藥也無濟於事的情況。
會出現上述種種情況的原因,歸結於對「溶解氧」的認識不足。
水中的溶氧量及影響因素
水中的溶解氧在各種因素作用下不斷變化
氧氣在水中的溶入(溶解)和解析(逸散)是一個動態可逆過程,當溶入和解析速率相等時,即達到溶氧的動態平衡,此時水中溶氧的濃度即為該條件下溶氧的飽和含量,即飽和溶氧量。
水中飽和溶氧量受到大氣氧分壓、水溫、水中其它溶質(如其它氣體、有機物或無機物)含量等因素共同作用的影響。
影響飽和溶氧量的因素
水中的飽和溶氧與大氣氧分壓呈正相關關係。(自然條件下大氣氧分壓不會有大幅度變化,因此對飽和溶氧量的影響可以忽略)
隨著水溫升高,飽和溶氧量下降。
隨著水體鹽度升高,飽和溶氧量下降。
水中溶氧對魚病防治的作用
當魚兒發病時,我們大多把精力集中於用藥或調水的防控措施上,很少甚至根本沒把水中溶氧量的多寡當成頭等大事。其實,在低溶氧狀態下,病魚及病情只會加重,用再多的藥也是無濟於事的。
雖然水質惡化是魚病發生的一個主因,使用水質改良藥物調節好水質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有些水質改良藥物和魚藥是耗氧性物質,施用後至少在短時間內可能導致水體溶氧急劇下降,有時水質調節好了但魚兒隨著溶氧下降體質可能又更虛弱了。(調節水質時,注意溶氧變化,及時增氧)
另外,病魚大多受病害的折騰,體質早已是弱不禁風了,如果長期處於低溶氧狀態又沒重視或忽略增氧的工作,加上為了治療又不得已投施藥物,可想而知,再是神丹良藥也可能療效不佳,甚至事得其反還會加重病情,有時越用藥越死魚當屬此類的可能性大。
因此,保持水中溶氧充足是治療魚病的必須手段,儘量採取加開增氧機或者施放增氧劑、加水換水等措施,才會魚歡人樂。
點小編頭像,聯繫我哦,期待與您的交流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