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一波波的裁員消息,像龍捲風一樣席捲了很多職場論壇。春節臨近,大家本該喜氣洋洋盼過節的時候,卻被裁員陰雲籠罩著。
裁員的理由有很多,經營不善、戰略調整、部門合併,亦或是末位淘汰。既然在外工作,大家心裡都有這樣的準備。但是讓很多人無法接受的是,公司一頭裁了幾百人,另一邊卻又在為即將到來的春招準備。
既然要裁員,為什麼又要招人?
我所在的公司也是這樣,每隔兩年都要進行一次裁員。而每一次裁員,我的手中都會出現一份裁員指標,這份指標由上頭制訂,而我們只負責執行。更加令人不解的是,與裁員指標一同下達的,還有新一年的招聘指標。
這其實是健康公司的常態,我們把它稱之為,換血。一個部門的人員長時間不變,這個部門就容易變得腐朽。而新人的進入,既可以為這個部門帶來新鮮的活力,還可以為公司帶來外面的想法。這用專業術語來說,就是優化性裁員。用優質的新人,來取代能力欠缺的老人,順帶鞭策怠惰的老人。
當然,公司這樣做還有用人成本上的考慮。在職場中,即使是同一個崗位,他的工齡越長,工資就越高,既然是相同的活,企業自然願意用便宜的新人來替換老人。還有一點是,當僱傭時間超過10年,根據勞動法,員工有權要求企業簽訂無期限勞動合同。如果簽訂下無期限勞動合同,企業再裁員的代價就會變得非常大。所以有些企業就會採取一些特殊的手段,如先開除員工,再重新簽訂勞動合同。
這麼做雖然損失了一筆賠償金,但是員工的工齡卻可以從零計算,這樣就免去了簽訂無限期勞動合同的風險。
還有一種是結構性裁員。前面說過,企業裁員有幾大原因,其中一個就是戰略調整,也叫結構調整。這種裁員在網際網路公司尤為常見。因為網際網路公司變化很快,1月份很火的東西,到了年底可能就涼涼了。曾經為了項目招進來的人才,自然是需要更換的。
當然有些裁員純粹就是為了裁員。人力資源部的日常工作中,就有一個工作效率統計。我們會做一些工作記錄,觀察一個崗位的每日工作情況,來判斷還能提升多少。而各個企業,尤其是工廠性質的企業,還會有一個精益管理部門,專門找尋提升生產效率的崗位。一般每半年或者一年,進行一次匯總統計,來合計哪些部門可以裁人多少,哪些部門需要新增人員多少。這樣的裁員,又稱為提效性裁員。
企業歸根到底是一個逐利的機構,情分在企業面前,什麼都不是。中國是個人情社會,很多人會認為企業裁掉一些老員工是不講情分的表現。可是事實上,職場中的一切都是沒有情分的,都是冰冷的。
唯一熾熱的,可能就是你那顆熊熊燃燒的野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Ennxm8BjYh_GJGVEqn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