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南京東南西北四個「角」在哪兒嗎?
聽到這個發問,是不是滿屏的問號臉?
風氣蕭索,草木黃落,文脈君踏上一條神奇之旅,打卡南京東南西北四個「角」。
在深挖南京故事這條路上,文脈君是準備「不撞南牆不回頭」了。
北:在南京的「漠河」,過條馬路就是安徽天長
要問南京的北邊在哪兒?
南京人肯定胸有成竹地大手一揮,北邊不就是六合嗎?
那六合區的最北端呢?
地圖顯示,那是竹鎮。
竹鎮的最北呢?
文脈君來到了鎮上最北端那個名叫烏石的村莊。
村裡的老人說,烏石村的得名是因為這裡有座烏石山,烏石是一種礦石。
因為烏石村毗鄰大河橋水庫,水系發達,大小河塘一個挨著一個,近看戲水的鴨子,遠望隔岸的房屋,有幾分世外桃源的意味。
儘管高速路就在村東頭,但並沒有影響村莊的步調。處處可見城市中看不到的野趣,黃狗搖尾,雞鴨相隨,瓜果滿地。
走到村子的最北端,眼前這條東西走向、寬約3米的路非常神奇。路以北是安徽天長,路以南是江蘇南京。
問:從江蘇到安徽有多遠?答:可以近到只有幾步路。
文脈君嘗試著幾步就從江蘇穿越到安徽的神奇。
據當地人說,竹鎮有四五種口音,而烏石村的人已經夾著安徽口音,兩邊結親家也是常事。
南:南京市區人聽不懂的高淳話,宣城人聽得懂
南京的南角,在高淳區磚牆鎮。
磚牆鎮的名字頗有來歷。
這裡有個相國圩,春秋時期修建的,是今天江蘇最古老的圩圍工程。
話說周瑜在固城湖操練水師時,就住在相國圩,他的後人便在磚牆鎮的三和村定居。
南宋時,周瑜的後人周察考中進士,後被皇上選為駙馬,便命人在他的老家高淳建駙馬府。
大家都傳駙馬府造得像一座城。皇帝不淡定了,親自來看,結果發現不過多砌了一道院牆,於是笑著說:「此乃磚牆也。」
到了磚牆鎮,循著地圖走到了磚牆鎮的南角水碧橋村。「水碧橋」的名字也是有來歷的。
村上有一條南北走向的水陽江,江里泥沙翻滾,水很渾濁。
但是水陽江的支流流進固城湖後,水卻清澈碧綠,後來人們一度在這裡架起一座石拱橋,叫做「水碧橋」,村子也就得名水碧橋村。
不過如今水碧橋已經拆除,水閘還在。
趟過這條河,便出了南京最南「角」到了宣城。正因為水碧橋和安徽宣城相鄰,所以兩邊人生活習俗差不多。
高淳話屬於吳語系,說江淮官話的南京市區的人聽不懂,可是一水相隔的宣城人卻能聽懂高淳話,兩邊人來往很密切,交流沒什麼障礙。
這裡的人和宣城生活習慣差不多,口味也相近,平時吃的很多都是徽菜。
在水碧橋的光輝歷史中還有這麼一筆,葉飛將軍曾帶部隊駐紮在水碧橋一帶,在一戶人家中還發現了葉飛當年用過的筆筒。
西:一個轉角,輕鬆實現「一腳江蘇,一腳安徽」
位於南京西角的村落是浦口區星甸街道石村村。
去石村村的路上,水系發達,河川眾多,放眼望去儘是波光粼粼。
附近有條駟馬河,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駐馬河的基礎上拓寬。駐馬河起源於四馬山,據說因項羽駐馬於此而得名。
秦末楚漢相爭,項羽兵敗之後,只剩二十八騎相隨。項羽在一座山上,以二十八騎兵力,分四組大戰漢軍數千追兵,勝利潰圍,這座山就是四馬山,又名四潰山。這仗之後,項羽就往烏江去了。
從石村去村下面老薑、泉水、茆村這三個村組,得從安徽境內穿過。因為這三個村組,四面都被安徽所包圍。
村莊顯得格外寧靜,年輕人都出去打工,家裡只剩下老人小孩。
走到村西頭,是一條逼仄的小巷。坐在門前抽煙的老大爺拿手遙指,穿過這條小巷前面就是安徽和縣的房子。
正是因為有「交集」,石村村流傳下來一個老傳統,農曆日子逢一、四、六、九日,村裡都會有集市,不僅石村村的人來,安徽和縣那邊的人也會過來趕集。
住在這裡的人並不知東南西北,可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東:最東「角」很開闊,村民坐擁「江景房」
南京的東角在棲霞區龍潭街道的馬渡村,江邊是馬渡村最東邊的一個組,名副其實是江邊。
據說,馬渡村以前是一片片的江灘,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從六合、儀征、安徽來的第一代移民到了這裡,開荒種地,辛勤務農,繁衍生息。
這裡氣候溫和,土地開闊平整,加上水系密布,灌溉條件好,特別適合農業耕作,發展了多元化的種植業,除了水稻外,還種植大量花卉、苗木。
站在江堤上,馬渡村北臨長江,與儀征隔江相望,東接句容,十分開闊。
江畔佇立著一塊界碑
雖然在南京最東角,但村民們的生活習慣、方言都和南京市區沒什麼差別,進市區也十分方便。
後記
尋訪南京「四個角」之後,文脈君發現,「四個角」其實都被「山水」環繞。北角的「烏石」、西角的「石村」、南角的「水碧橋」、東角的「江邊」,山山水水將整座南京圍繞了起來。
探訪的過程很像一出桃花源記。居民們大多並不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是南京的四個角,得知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會露出驚訝又興奮的表情。
而我們或則穿過一條路,或則趟過一條河,甚至走過一個轉角都會進入另一個省時,便會覺得這趟旅程的神奇。
最後的時間留作表白。踏遍東西南北四個角,我更愛南京了。
轉載自江蘇文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