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學生抱怨:寒假回家天天跟父母吵架,待幾天就厭了,想回學校

2020-01-20     軼工坊

不少大學生都有這樣一種感覺,離家上學期間,經常跟父母打電話,聊天聊地,天天想著盼著要回家。等到放假回家,又會與父母鬧彆扭、起衝突,有時候鬧著鬧著就有了「離家回校」的想法。



01

今年大二的魯同學,學校放寒假比較晚,才回家待幾天,就待不住了。他「看不慣」父母,父母也「看不慣」他,雙方總是在不斷發生矛盾。

早上八點,他還在夢鄉,媽媽就敲門喊他起床吃飯。他捂在被子裡裝聽不見,媽媽就在推門而入,站在床邊說個不停,什麼「再不起床吃飯,飯就涼了」、「別賴床了」。

說煩了,他會懟媽媽幾句,然後雙方就吵了起來,一個白天的好心情便沒了。

晚上,他坐在電腦面前,正約著幾個好友「線上組隊」,結果還沒到十一點,媽媽就催他趕緊睡覺,他氣得不行,兩個人又嚷嚷了起來。

這樣折騰了一段時間,他厭了,他的父母也厭了。這位大二學生抱怨:「寒假回家天天跟父母吵架,待幾天就厭了,想回學校」。



02

才上大一的趙同學,寒假期間與父母的關係也非常緊張。與前面提到的魯同學不同,她不太喜歡宅在家裡,喜歡跟朋友一起去外面玩。

從放寒假回家的那一刻起,她就不停地約高中好友、初中好友,甚至小學同學一起玩,基本上一整天都不著家。

這樣連續玩了幾天,她媽媽受不了了,先是以各種理由不讓她出門,看行不通,就打電話給她的同學和朋友,說她有事,直接把她約好的局給推了。

於是趙同學和她媽媽發生了激烈衝突,由於她爸爸完全站在了她媽媽那邊,所以她與父母的爭吵相當激烈,一度嚇到隔壁鄰居跑過來勸架。



雖然在吵架上,趙同學沒有占上風,但她可不是省油的燈,依然我行我素地出去玩。父母電話打多了,她就乾脆把手機調到靜音。

不過當她晚上玩到十一二點回家,看到平時八九點就睡覺的父母,仍然堅持不睡覺在客廳等她時,內心還是會有一些愧疚。只是這種愧疚感存在的時間很短暫。

「我的性格就是喜歡約朋友玩,而父母卻希望我放寒假待在家裡」,趙同學無奈地說,「感覺假期過得好累,以後放長假找個兼職,不回家了」。



03

大學生放寒假回家,本來是一件非常高興的事,畢竟長時間在外地,終於有一個比較長的時間能與父母團聚。然而快樂總是很短暫,似乎隨著在家待的時間的增長,一些大學生與家長發生矛盾的頻率越來越多,大學生與父母的親子關係緣何越來越「塑料化」?

首先是生活習慣的不同

生活習慣的不同表現在很多方面,飲食、睡眠等等。眾所周知,大學生多是「夜貓子」,晚上睡得比較晚,早上起得比較遲,而他們的父母恰恰相反。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個場景:父母早早起床,在客廳打掃衛生、在廚房做飯,或是嘮嗑說話、看電視;他們的孩子卻在房間睡懶覺。

這當然很容易發生衝突,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父母早早起床在客廳用吸塵器打掃衛生,還開著電視,聲音很大,那麼在房間睡覺的孩子就會大發脾氣。



其次是觀念的不同

觀念不同也是大學生與父母經常發生衝突的一個重要原因。以玩樂為例,大學生在房間玩電腦遊戲到晚上十二點,不覺得有什麼,但他們的父母會認為這種行為非常不可取,是一定要戒掉的。

「多管閒事、思維僵化」是很多大學生對自己父母的評價,他們的思考方式經常與父母不在一個軌道上,也不會站在父母的立場上想問題;而他們的父母似乎也沒有站在他們的立場上想問題,衝突便不斷出現。

04

父母希望孩子有節制的生活,也希望孩子在假期能跟自己多說說話、多陪陪自己。不過大學生希望自己決定自己的生活,可以不被打擾地與同齡人玩樂。矛盾的根源是雙方對假期做出了不同的預期。



解決這個問題不是很容易,需要雙方多考慮對方的想法,並做出讓步。筆者倒是希望大學生先做出一些改變:減少遊戲時間或與朋友約玩的時間,幫父母做一些家務,或是陪他們聊聊天;發生衝突之後,不要選擇冷戰,而是主動向父母承認自己的錯誤。

真正講,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所有衝突都不叫衝突,只能叫「鬧脾氣」,大家不過在賭氣而已,雙方只要有一個人服軟,就啥事都沒了。父母與子女之間,哪有什麼仇、什麼怨的。

再過幾天就是過年了,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地與家人在一起感受美好時光,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3hFwW8B3uTiws8KZO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