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平縣老湖鎮:生態家園點亮幸福生活

2020-07-06     東平縣廣播電視台

原標題:東平縣老湖鎮:生態家園點亮幸福生活

「十多年沒回家,老家的變化真大啊!我都找不到家了。你看這路多寬多好,都成水泥路了,兩邊還栽了這麼多花花草草,濕地還有觀光棧橋,觀光塔,給城市裡的公園一樣,還有產業園,上班也近,不用撇家舍業出去打工了,一進社區,乾淨敞亮,給城市裡的小區一個樣,真令人驚喜!」今年從東營回老湖的於女士如是說。

新時期,湖畔古鎮換新顏。行走在鳳凰社區,一幢幢高樓分外耀眼,社區道路乾淨整潔,露天廣場休閒娛樂,其樂融融……一個環境優美、配套齊全的美麗鄉村社區展現在我們面前。

為全面貫徹落實縣委「生態立縣」戰略部署,老湖鎮聚力實施「六大攻堅行動」, 持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傾力打造老湖天更藍、地更美、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的新天地,全力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生態鎮,交出了新時代生態環境建設「最美生態成績單」。

治建並舉,竭力打造生態宜居好家園

在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老湖鎮實行鎮、村、戶三級聯動,以戶帶村、以村促片,全面提升生態環境水平。對不搬遷進社區的26個村,因村制宜,不搞「高大上」,加強綠化、美化、亮化工作。

以楊村為例,新建排水溝600米、化糞池3座,拆除無功能住房、路邊旱廁24處,共計面積600平方米,美化牆體300平方米,水泥路基本實現戶戶通。如今燈亮了、水清了、景色更美了,村民倍感幸福。說起楊村的美麗蝶變,村支部書記馮兆義由衷地說:「擱以前,這溝塘里垃圾隨便扔,一到夏天臭味熏天、蚊蟲到處飛。現在,那真是天壤之別,村裡變得這麼乾淨,家家戶戶都自覺地把垃圾倒進垃圾桶里,不僅環境變好了,大家的文化活動也日益豐富。」在長約16公里的濱湖大道內側種植垂柳2000棵,紅葉石楠200餘顆,對濱湖大道西側池塘進行蓮藕種植,並在池塘斜坡種植黃花菜,在部分荒地播撒三葉草種子。邀請專業景觀設計公司進行景點綠化提升設計,目前,遊客服務中心平台、濕地碼頭平台、海事處以東平台等已完成改造升級。在工具廠西牆附近建設完成綠化廣場、柳園等休閒場所,並根據沿湖路形鋪設綠色廊道。

標本兼治,全力打造生態宜業美環境

要想引來金鳳凰,首先栽下梧桐樹,該鎮非常重視營商環境建設。請泰安市建築設計院對鳳凰產業園及水利移民扶貧產業園的園區標識、企業文化、沿路宣傳及園區綠化等進行提升設計,對產業園周圍拆遷建築垃圾集中清理、覆蓋防塵綠網。投資165萬元,安裝污水處理設施2個,其中濱湖社區日處理污水能力400噸,鳳凰家園社區日處理污水能力600噸。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成立了景安公司,專業從事鎮駐地管理,加強市場和商鋪秩序管理。在每個移民社區附近至少建設一處產業園區,著力發展市場潛力大、用工需求多的產業項目。目前,鳳凰產業園及水利移民扶貧產業園新上服裝加工、電子裝配、農產品加工等勞動密集型項目19個,安置6000餘人就業,群眾年均收入在2—3萬元,系統解決了移民群眾的安居樂業、育幼贍老等諸多問題。

創新舉措,聚力打造生態宜旅新模式

老湖鎮緊緊圍繞 「清新東平湖·美麗老湖鎮」 建設目標,把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濱湖示範區作為一個大景區,全域打造、全面提升。以水滸影視特色小鎮建設為依託,積極推進影視產業發展,附近村民從事群演、置景和場務等工作,拓寬群眾就業渠道。王台村有個七十多歲的村民說:「年紀大了,出去打工都沒人要了,現在當個群眾演員,一天吃完喝完還能掙五六十塊錢」。以東平湖濕地為依託,做足「水」文章,大力發展休閒遊、觀光游、鄉村游、養生游,特別在節假日,遊客呈井噴式增長,片區成為網紅打卡地,群眾就業結構轉型升級,吃上「旅遊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2tII3MBd4Bm1__Y0Cl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