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個老兵的故事》 | 李魯平:詩歌如何構建英雄的平凡

2019-10-10     武漢文學藝術

作者:李魯平,評論家,武漢作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湖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英雄其實並不神秘,往往也在日常和平常世界之中,往往就在每個人的身邊。湖北來鳳縣的離休幹部,九十五歲的張富清,在身邊人眼中,就不是神秘人物,也不是頭頂閃光的非凡英雄,在他們眼中,張富清是一位再普通不過的老人。

但二〇一八年底,來鳳縣退役軍人事務局要對每一位退役軍人的信息進行完整採集、登記,在一番對歷史的追尋、梳理之後,人們才得知張富清曾經是西北野戰軍一名立下赫赫戰功的戰鬥英雄。

但在過去的六十多年裡,張富清刻意不告訴家人,不告訴單位,不告訴社會,他的傳奇往事並不為人知。而他自己,則是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就主動要求到艱苦的來鳳工作,在半個多世紀的人生中,不忘初心、吃苦奮鬥,把一生交給貧困山區。

張富清一生默默堅守和奉獻的事跡被新華社、中央電視台等媒體報道後,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張富清同志先進事跡做出重要指示強調,老英雄張富清六十多年深藏功名,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跡感人。在部隊,他保家衛國;到地方,他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是廣大部隊官兵和退役軍人學習的榜樣。要積極弘揚奉獻精神,凝聚起萬眾一心奮鬥新時代的強大力量。

在這樣的背景下,湖北省作家協會組織作家、詩人深入來鳳,採訪張富清老人以及他的家人、同事,書寫英雄張富清的故事,詩人劉益善參加了這個團隊,並創作了長詩《中國,一個老兵的故事》。

英雄的故事好寫,也不好寫。傳統意義上,英雄總是與戰火、硝煙、槍林、彈雨聯繫在一起,或者與行俠仗義、打抱不平、除惡揚善、除暴安良聯繫在一起。這樣意義上的英雄形象在過去的文學歷史中有豐富的文本,這樣的英雄故事穿插著扣人心弦的情節和細節,滿足著每個人對敵人或對手的征服、戰勝的激情,讓每個人充滿對勝利和光明的渴望,並且,在事實上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

但還有另外一種英雄,平凡的英雄,把一種信仰當成習慣常年如一日堅守的英雄,一種在生活和工作中始終公私分明,先人後己的英雄,一種在本職工作中彰顯初心的英雄。年輕的張富清,退役前的張富清,屬於前一種英雄,一九五五年從部隊到來鳳工作後,他屬於後一種英雄。這兩種類型跨度時間長,並且張富清作為後一種類型的英雄,時間更長。站在今天的角度,他的戰爭經歷已經過差不多七十年,因此,如何寫好這位特殊的英雄,無疑不容易。

詩人劉益善過去寫過以「向警予」為題材的長詩,有著書寫英雄人物長詩的經驗。對一部長詩來說,成功的關鍵可能在於結構,一個恰當的,與人物命運相契合的結構;一個有承受力的結構,可以支撐起人物命運展開的時間和空間;一個藝術性的結構,在長詩的鋪開中,不斷散發審美力量的結構,一個將詩人的情感宣洩與人物形象呈現掌控得圓熟自如的結構。

長詩《中國,一個老兵的故事》由「序歌」「尾聲」和八個章節的正文構成。在「序歌」里交代張富清的基本事跡和采寫張富清的動機;第一章「紅布包里的秘密」寫張富清深藏戰功六十年如何被發現,「一個中國故事的序幕」在來鳳拉開;第二章「戰火中煉出的英雄」倒敘張富清的參軍前生活,參軍後經歷的戰鬥和立功過程;第三章「八千里路雲和月」寫新中國成立,張富清隨西北野戰軍轉戰甘肅、陝西、新疆,從新疆喀什到北京準備赴朝作戰,突然再次接到命令,朝鮮戰場停戰,張富清到武漢學習;第四章「共產黨人的初心」寫張富清入黨、轉業,在來鳳糧管所、副區長、副行長等不同崗位上的工作;第五章「愛的相隨是永遠」寫張富清與孫玉蘭的恩愛、互相支持與理解;第六章「清風兩袖一身廉」通過不同的人講述張富清的做人做官;第七章「永不倒下的戰士」以張富清八十八歲截肢並站起來,表現一個老兵不屈服的精神;第八章「物事無言見精神」通過幾件與張富清有關的事物:「軍功章」「舊皮箱」「舊字典」「搪瓷茶缸」「地圖」「敬禮」,補充抒發一個老兵的情懷;「尾聲」則是張富清對深藏功名的回答,詩人對張富清回答的理解。

應該說這是一個完美的結構。在這個結構中,第四、六、七、八,作品用四個章節集中表現張富清的精神境界和高尚品質,不忘初心、清正廉潔、堅強不屈、胸懷祖國和人民,等等。第五章所寫的愛,是張富清人生的支撐之一,序歌和尾聲分別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這個結構大致上是以時間為主的一個結構,但也不完全以時間為支撐,比如第八章所寫的軍功章、舊皮箱、舊字典、搪瓷缸都是張富清到來鳳之前的物品,第四章張富清入黨也是轉業之前的事情,第一章也是從退役軍人事務部成立開始寫到退役軍人信息登記,由此張富清紅布包的秘密被打開。

因此,在以時間為主軸的前提下,詩人不斷打破時間的既定流向,穿插敘述其他時間、空間,但這種打破和穿插,都以服務宏觀上的時間、空間為主。比如,第四章的主要內容是張富清在來鳳不同崗位上的工作,但其幾十年工作中表現出來的堅守初心必須穿插張富清的入黨,因此也就需要寫到轉業到來鳳之前的入黨。如此才能見出一個黨員從入黨到入黨後是否做到了對信仰和宗旨的始終如一。

在長詩的整體構架中,打造好每一個結構的細部,是《中國,一個老兵的故事》的一個明顯的藝術特徵。一部幾千行的長詩,如果簡單順著時間的指向來展開,不但會單調,而且也很難一直保持生動、激情、趣味。從心理上說,隨著時間的延續,詩人將會異常疲倦或失望。當然,讀者也同樣難以保持熱情。

這就需要詩人在時間的限度內,藝術地建構每一個部分。比如,第六章寫張富清的清廉,如果依照時間來寫,從張富清的第一個職務,第一個工作,依次寫到離休前的職務與工作,整個章節將顯得毫無創造與生氣。但詩人沒有這樣處理,而是通過認識張富清的老人,通過張富清的長子,在不同人回憶中和講述的基礎之上來寫張富清的廉潔,讓詩人「我」與張富清身邊的人,熟悉的人互動,拉近讀者與人物以及歷史、現場的距離。這樣的敘述和抒情,既在時間之中,又在時間之外。

又比如「序歌」部分,詩人沒有簡單交代事情的緣起和故事採訪動機,而是表示,「我就像他的一個兒子/靜靜地,靜靜地/從他身上來解讀/一個英雄的人生/一個中國老兵的故事」,這種把「我」納入事件的中心,接近事件的最近距離,真誠的態度,真實的場景,讓一個老兵的故事開始就奠定了溫暖、樸實、可信的基調。

同時在其他的章節,詩人通過對張富清所處的時代背景的敘述,張富清的人生變化,思想境界,情感胸懷,不斷與時代的變化相照應,在時代的前進中讓一個平凡的人找到坐標,如第一章詩人「從北京開始/春天的首都/楊柳萬千條/鮮花映紅日」,為什麼要從北京開始講述?因為沒有退役軍人事務部的成立,不寫出國家對退役軍人的關懷,就很難找到張富清塵封六十年的秘密。

第二章「戰火中煉出的英雄」詩人鋪墊了張富清參軍前的社會現狀,為張富清參軍奠定理由。在寫了壺梯山第三次戰役之後,詩人突然返回七十一年之後的來鳳張富清接受採訪的現場,然後再次回到解放戰爭的炮聲中。第三章也是如此,在寫張富清轉戰甘肅、新疆等地之時,詩人濃墨重彩描繪了新中國成立的氛圍,其目的當然是要表達,儘管新中國誕生,但仍然殘餘匪徒需要剿清,張富清的戰鬥還沒有結束。諸如此類在每一個完整章節中對細節、對細部結構的構思和打造,讓整個長詩的框架趨於盡善盡美,從而更好地服務於整個創作的追求。

「祖國是人民最堅實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歌唱祖國、禮讚英雄從來都是文藝創作的永恆主題,也是最動人的篇章……對中華民族的英雄,要心懷崇敬,濃墨重彩記錄英雄,塑造英雄,讓英雄在文藝作品中得到傳揚。」

歌頌英雄、書寫英雄是時代賦予作家和詩人的責任,使命。當然,每一個時代的作家和詩人都從未缺席對英雄的關注和書寫,他們用詩行,用故事,用畫面一次又一次向英雄致敬。面對張富清,劉益善的《中國,一個老兵的故事》也是如此。雖然時間緊迫,但詩人依然滿懷深情,用感人的細節,真摯的語言,誠實的態度,尤其是構思了一個堪當重任的長詩結構,把張富清的戰鬥、工作、生活表現出來,把一個英雄的樸實、廉潔、低調、原則以及他對人民群眾和對黨的事業的忠誠,呈現在讀者面前,充分彰顯出詩人高度的敏感、敬業以及藝術把握水準。

 

出品:武漢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新媒體中心

監審:鄧鼐 監製:吳曉君 編輯:張傑

文字來源:《芳草》文學雜誌2019年第4期

投稿:[email protected]

註:版權歸「武漢文學藝術」所有 轉載請標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20Bu20BMH2_cNUgfZsu.html